逸民赋
枣据
有达人之先生,览通变于古今。
讬薛萝以峻节,依林薄以颐心。
頫漱石而枕流,挥弹冠而濯襟。
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
赏析:
枣据的《逸民赋》塑造了一位超脱世俗、志趣高雅的逸民形象,通过对其生活与志趣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由、高洁生活的向往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主题思想
1. 塑造逸民形象,展现超脱志趣:开篇以“达人之先生,览通变于古今”刻画了一位学识渊博、洞察古今的逸民形象。这位先生“讬薛萝以峻节,依林薄以颐心”,借自然寄托高尚节操、调养心性,展现出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他摒弃世俗追求,如“挥弹冠而濯襟”,远离官场,全身心投入自然怀抱,体现对自由、质朴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 融合道儒思想,彰显精神追求:先生既受“老氏之遗诫”影响,回归蓬庐,践行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又“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弹奏五弦琴,研读儒家经典,融合道儒两家思想。这表明他不仅追求内心宁静、超脱尘世,还注重自身文化修养,在精神层面追求一种丰富而和谐的境界。
3. 强调精神自由,淡化世俗荣辱:“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为全文主旨所在。先生将心灵置于尘世之外,不受世俗荣辱观念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思想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名利追逐的厌倦,渴望摆脱世俗枷锁,寻找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自由。
二、艺术特色
1. 人物刻画生动,形象鲜明:通过对逸民先生行为、志趣和思想的描写,生动塑造出一个立体的逸民形象。从依托自然彰显峻节,到摒弃出仕回归蓬庐,再到融合道儒追求自由,每个细节都使逸民形象更加丰满,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其超脱、高洁的气质。
2. 用典巧妙,内涵丰富:文中多处用典,如“頫漱石而枕流”虽对“枕石漱流”有意颠倒,却更突出逸民行为独特;“感老氏之遗诫”“咏周孔之图书”分别引用道家老子和儒家周孔的典故,巧妙融合道儒思想,丰富作品文化内涵,使表达更为含蓄深刻,展现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
3. 语言简洁明快,韵律和谐:语言简洁凝练,以寥寥数语勾勒出逸民生活与志趣,如“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赋文在韵律上和谐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解析:
1. 有达人之先生,览通变于古今。
- 字词解析:
- “达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达人之先生”表示这位先生是学识渊博、对世间道理有着深刻理解的人。
- “览”意为观察、阅览,在这里引申为了解、洞悉;“通变”指通晓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今”涵盖了从古到今的各种事物与道理。
- 整体理解:开篇便向读者介绍了一位通达事理的先生,他对从古到今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洞察。此句为后文描述先生的行为和志趣做铺垫,突出其具有深厚的学识素养,为塑造一位超凡脱俗的逸民形象奠定基础。
2. 讬薛萝以峻节,依林薄以颐心。
- 字词解析:
- “讬”同“托”,有依托、依靠之意;“薛萝”即薛荔和女萝,二者皆为蔓生植物,常依附他物生长,多生长于山林间,象征着自然与清幽。
- “峻节”指高尚的节操;“林薄”指草木丛生的地方;“颐”有调养、保养之意,“颐心”即调养心性。
- 整体理解:这位先生依靠薛荔和女萝来寄托自己高尚的节操,借助草木丛生的山林环境来调养自己的内心。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展现出先生对高洁品行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体现出他超凡脱俗、亲近自然的生活志趣。
3. 頫漱石而枕流,挥弹冠而濯襟。
- 字词解析:
- “頫”同“俯”,低头之意;“漱石”本应是用溪水漱口,这里表述为“頫漱石”,故意打破常规表达,更显独特;“枕流”是以流水为枕。
- “弹冠”指原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在古代常表示准备出仕;“挥”在这里有挥去、摒弃之意;“濯”意为洗涤,“濯襟”即洗涤衣襟。
- 整体理解:先生做出低头就着石头漱口、以流水为枕这般与众不同的行为,凸显其行为的独特与不羁,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度融入和对质朴生活的热爱。同时,他挥去准备出仕的念头,洗涤沾染世俗的衣襟,表明决心远离官场,超脱于世俗之外,追求纯净自由的生活。
4. 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
- 字词解析:
- “感”指有感于、受……影响;“老氏”指老子;“遗诫”即留下的告诫、教诲,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 “回驾”指调转车头;“蓬庐”指用蓬草搭建的简陋房屋,代表着简朴的居所。
- 整体理解:先生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有感于老子留下的教诲,决定调转车头,回到自己那简陋的茅屋。这表明先生认同道家的思想理念,选择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5.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 字词解析:
- “五弦”指五弦琴,相传为舜所制,音色古朴淡雅;“妙指”指精妙的指法,“弹五弦之妙指”即运用精妙的指法弹奏五弦琴。
- “咏”有诵读、吟唱之意;“周孔”分别指周公和孔子,代表儒家文化;“图书”这里指儒家经典着作。
- 整体理解:先生一方面运用精妙的指法弹奏五弦琴,享受音乐带来的宁静与愉悦;另一方面诵读儒家的经典着作。此句体现了先生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既钟情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音,又深入研习儒家的思想文化,展示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全面的文化修养。
6.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 字词解析:
- “挥翰墨”指挥动毛笔,引申为写作;“奋藻”指发挥文采,铺陈辞藻。
- “陈”有陈述、阐述之意;“三皇”是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代表着远古的理想时代;“轨模”指规范、模式。
- 整体理解:先生挥动笔墨,发挥自己的文采,铺陈华丽的辞藻,阐述三皇时期的美好规范与模式。这表明先生不仅在行为和精神追求上与众不同,还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和道德规范的向往,进一步丰富了先生的形象,体现出他对文化传承和社会理想的关注。
7.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 字词解析:
- “苟”表示如果;“纵心”指放纵心灵,让心灵自由驰骋;“物外”指尘世之外;“安知”即怎么知道;“荣辱”指荣耀与耻辱;“所如”指所归、所趋,这里表示荣辱的具体情况。
- 整体理解:如果能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地驰骋于尘世之外,又怎么会在意荣耀与耻辱的具体情况呢?此句点明主旨,强调先生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不受世俗荣辱观念的束缚,体现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
句译:
1. 有达人之先生,览通变于古今。
有一位通达事理的先生,他对古今事物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入的洞察与了解。
2. 讬薛萝以峻节,依林薄以颐心。
他依托薛荔和女萝来寄托自己高尚的节操,依靠草木丛生的山林来调养自己的内心。
3. 頫漱石而枕流,挥弹冠而濯襟。
他俯身就着石头漱口,以流水为枕,摒弃出仕的念头,洗涤沾染世俗的衣襟。
4. 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
有感于老子留下的教诲,他便驾车回到自己那简陋的茅屋。
5.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他用精妙的指法弹奏五弦琴,同时诵读周公和孔子的经典着作。
6.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他挥动笔墨,发挥文采,铺陈辞藻,阐述三皇时代的规范与模式。
7.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如果能让心灵在尘世之外自由驰骋,又怎会在意荣耀与耻辱的种种情况呢。
……
全译:
有一位学识渊博、通达事理的先生,他遍览古今,洞悉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
他借薛荔与女萝寄托自己高洁的操守,依傍繁茂的山林调养内心。
他俯身对着石头漱口,以溪流为枕,毅然抛开入仕的想法,洗净沾染世俗的衣襟。
受老子遗训的感悟,他驾车回到自己那简陋的茅屋。
他以精妙指法弹奏五弦琴,同时吟诵周公与孔子的经典着作。
他挥动笔墨,铺陈华丽辞藻,阐述三皇时代的典章规范。
倘若能让心灵超脱于尘世之外,又怎会去在意荣耀与耻辱的境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