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诗十六章·其十六
潘岳
周人之诗,寔曰《采薇》。
王事靡盬,猃狁孔棘。
我后不恤,我心伤悲。
今我征伐,致天子威。
汛汛扬旍,星陈夙驾。
载旆载旃,如霆如雷。
周人成功,我亦致仕。
班师而旋,背芒向洛。
泛舟黄河,溯河西上。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君子之戒,尚或先之。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赏析:
《关中诗十六章·其十六》通过回顾周朝战事,类比当下征伐,展现晋军出征、凯旋的过程,表达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以及对尽忠职守精神的推崇,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情感。
一、主题思想
1. 借古喻今,强调使命:开篇提及周朝《采薇》诗,借周朝面临猃狁威胁及应对战事,类比晋朝当下局势。“王事靡盬,猃狁孔棘”描绘出局势的紧张与国家事务的繁重,表明晋朝此次征伐与周朝一样,肩负着重大使命,突出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同时,“我后不恤,我心伤悲”以士兵视角,展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责任感,强调臣子对君主、国家的忠诚。
2. 展现军威,彰显正义:“今我征伐,致天子威。汛汛扬旍,星陈夙驾。载旆载旃,如霆如雷”,详细描述晋军出征场景。军旗飘扬,阵容严整,军队如雷霆般气势磅礴,展现出强大的军威,彰显此次征伐是为了维护天子权威,突出战争的正义性,表达对晋军的赞美与对胜利的信心。
3. 期盼胜利,歌颂忠诚:“周人成功,我亦致仕”表达了对此次征伐如同周朝一样取得成功的期盼,希望能顺利完成使命。“班师而旋,背芒向洛。泛舟黄河,溯河西上”描绘了军队胜利后有序凯旋的情景,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君子之戒,尚或先之。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强调君子应时刻保持警惕,不懈怠地侍奉君主,歌颂了忠诚尽职的精神,将对国家的忠诚提升到道德高度。
二、艺术特色
1. 用典自然,古今交融:巧妙引用《采薇》典故,将晋朝战事与周朝历史相联系,为诗歌增添文化底蕴。借古事说今事,使诗歌在表达当下主题时更具说服力与历史厚重感,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2. 气势恢宏的场景描写:“汛汛扬旍,星陈夙驾。载旆载旃,如霆如雷”运用生动的描写,从军旗飘扬、阵容排列到行军气势,全方位展现晋军出征的壮观场面,给人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凸显军队的威武和战争的宏大。
3. 情感真挚,层次分明:诗歌情感丰富且层次清晰。从开篇对局势的担忧,到出征时的壮志豪情,再到对胜利的期盼与凯旋的喜悦,最后归结为对忠诚精神的歌颂,情感层层递进,自然流畅,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引发情感共鸣。
三、文学价值
1. 历史与文学的结合典范:本诗为研究晋朝军事、政治及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动素材。通过对晋朝征伐及相关情感、理念的描述,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展示了文学对历史的生动记录与艺术呈现。
2. 丰富诗歌表现手法:其用典、场景描写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技巧,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展示如何运用典故深化主题,通过场景描写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以及如何有条不紊地抒发复杂情感,推动了诗歌表现手法的丰富与发展。
……
解析:
1. 周人之诗,寔曰《采薇》
- 解析:起笔便点明周朝人创作过一首诗,确切地叫做《采薇》 。这里直接引出《诗经》中的名篇《采薇》,借经典诗篇为下文叙述战事定下基调,暗示此次所描述的战事如同《采薇》所记载的那般,有着相似的历史情境与情感内涵,唤起读者对经典的记忆与联想,为诗歌增添文化底蕴。
2. 王事靡盬,猃狁孔棘
- 解析:“王事靡盬”,“王事”指的是国家的事务、公事,“靡”表示无、没有,“盬”意为休止,表明国家的事务繁多,没有止息的时候。“猃狁孔棘”中,“猃狁”是古代活跃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常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孔”表示非常,“棘”通“急”,形容猃狁造成的局势极其危急。此句描绘出周朝当时面临的内忧外患,内部事务繁杂,外部又遭受猃狁的严重威胁,突出局势的严峻。
3. 我后不恤,我心伤悲
- 解析:“我后”指的是君主,“恤”意思是忧虑、顾念。此句以第一人称视角,模拟士兵的口吻,表达如果君主不忧虑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自己内心便会感到悲伤。这体现了士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凸显出士兵的责任感与忠诚之心。
4. 今我征伐,致天子威
- 解析:“今我征伐”表明当下“我”参与到这场征伐之中。“致天子威”明确指出征伐的目的在于彰显天子的威严。这体现出此次征伐被赋予了维护天子权威的重大使命,将个人的军事行动与国家政治层面的天子权威联系起来,突出战争的正义性与政治意义,表明此次征伐是为了扞卫国家的尊严与统治秩序。
5. 汛汛扬旍,星陈夙驾
- 解析:“汛汛扬旍”,“汛汛”生动地描绘出军旗随风飘扬的动态画面,“旍”同“旌”,即军旗,给人一种鲜明、灵动的视觉感受。“星陈夙驾”,“星陈”形容军队排列得如同天空中的星辰般整齐有序,展现出军队阵容的严整;“夙驾”表示清晨就驾车出征,突出行动的迅速与积极。此句通过对军旗飘扬和军队清晨出发阵容的描写,展现出军队出征时的壮观场景与高昂士气。
6. 载旆载旃,如霆如雷
- 解析:“载旆载旃”运用了“载……载……”的并列结构,“旆”和“旃”都是不同形制的旗帜,强调军队中旗帜众多,随风招展,进一步渲染出出征时的宏大场面。“如霆如雷”则将军队行军的气势比作雷霆,“霆”指霹雳,“雷”即雷声,形象地表现出军队行进时声势浩大,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突出军队的强大与威严。
7. 周人成功,我亦致仕
- 解析:“周人成功”回顾周朝征伐取得胜利的历史,以此为参照。“我亦致仕”中的“致仕”原本指官员退休,在这里引申为完成征战的使命。此句表达了对此次征伐如同周朝一样取得成功的强烈期盼,暗示此次晋朝的征伐也将圆满结束,自己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体现出对胜利的信心。
8. 班师而旋,背芒向洛
- 解析:“班师而旋”明确表示军队出征胜利后调回,“旋”就是返回的意思。“背芒向洛”具体指出军队返程的路线,“背”是背向,“芒”可能指的是芒山,“洛”即洛阳,描绘出军队从芒山出发,朝着洛阳返回,呈现出军队有序凯旋的画面,透露出胜利的喜悦与从容。
9. 泛舟黄河,溯河西上
- 解析:此句进一步描绘军队凯旋途中的情景,“泛舟黄河”表明军队选择在黄河上乘船行进,“溯河西上”说明是逆着黄河水流的方向向西前行。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军队返程行动的具体方式,还通过对黄河行舟场景的刻画,给人一种壮阔而又沉稳的感觉,体现出军队凯旋时的有条不紊。
10.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 解析:这里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原诗表达了一种忧愤之情,而在此处,可能是借“柏舟泛流”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平和、舒缓的氛围,与前文紧张的战事和胜利后的喜悦相互映衬,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韵味,引发读者对经典的联想与思考。
11. 君子之戒,尚或先之
- 解析:“君子之戒”指君子应有的警戒,即时刻保持警惕,不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尚或先之”表示君子们崇尚并率先践行这种警戒,强调了君子在品德和行为上的榜样作用,倡导一种积极向上、严谨自律的精神品质。
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 解析:“夙夜匪懈”意思是日夜都不懈怠,“夙”指早晨,“夜”即夜晚,“匪”通“非”。“以事一人”表明这样不懈怠的目的是侍奉君主。此句强调无论何时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君主,将忠诚于君主提升到一种道德准则的高度,体现出对忠诚尽职精神的歌颂与倡导。
……
句译:
1. 周人之诗,寔曰《采薇》:
周朝人所作的诗歌,确实叫做《采薇》 。
2. 王事靡盬,猃狁孔棘:
国家的事务没有止息,猃狁造成的局势极其危急。
3. 我后不恤,我心伤悲:
如果君主不忧虑这些,我内心便会感到悲伤。
4. 今我征伐,致天子威:
如今我参与这场征伐,为的是彰显天子的威严。
5. 汛汛扬旍,星陈夙驾:
军旗随风飘扬,军队如星辰般严整地清晨驾车出征。
6. 载旆载旃,如霆如雷:
众多旗帜随风招展,军队行进的气势如同雷霆一般。
7. 周人成功,我亦致仕:
周朝人征伐取得成功,如今我也希望完成使命。
8. 班师而旋,背芒向洛:
军队胜利后调回,从芒山出发朝着洛阳返回。
9. 泛舟黄河,溯河西上:
在黄河上乘船,逆着黄河水流向西前行。
10.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那柏木小船,在河上随波漂流。
11. 君子之戒,尚或先之:
君子应有的警戒,君子们崇尚并率先践行。
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日夜都不懈怠,以此来侍奉君主。
……
全译:
周朝人曾作有一首诗,确切地名为《采薇》。
那时,国家的事务纷繁复杂,无休无止,而北方的猃狁部落又频繁侵扰,局势万分危急。
身为臣子,若君主对这般严峻的形势不加忧虑,我内心便满是哀伤悲切。
如今,我投身于这场征伐之中,只为彰显天子的无上威严。
出征之时,但见军旗猎猎,随风高高飘扬,军队如星辰般严整有序,清晨便早早驾车启程。
各种旗帜漫卷飞舞,军队行进的气势震天动地,恰似雷霆轰鸣。
遥想周朝人征伐成功,建功立业,如今我也盼望着能顺利完成使命。
待胜利之后,军队班师回朝,自芒山转身,向着洛阳进发。
我们在黄河上乘舟而行,逆着河水缓缓西上。
那柏木制成的小船,悠悠地在河面上随波逐流。
君子们深知,应当时刻保持警醒,并且率先垂范。
无论白天黑夜,都始终不懈怠,一心只为侍奉君主,尽忠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