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位
公元前381年,是我继位的那年。
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谥号“悼哲”。
在他死后,贵族大臣作乱攻杀吴起。
我即位后,诛灭乱党、打击贵族势力。
但吴起变法的绝大多数政策被废止,改革宣告失败。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
吴起前往治丧处,仇视他的楚国贵族们纷纷用箭射吴起。
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马上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
贵族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悼王的丧事料理完后,我作为楚悼王的儿子继位,是为楚肃王。
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
我根据这条法规,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并收回其封地,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我在平定动乱之余,收回了这些作乱大臣的封地。
当时,封君权力较大但没有发兵权,因此乱臣之一阳城君逃跑后,他的好友孟胜只能率一百八十名墨家子弟为他守卫封地。
我派军队进攻,孟胜和跟从他的墨家子弟全部战死,而阳城君的封地也就被我收回了。
楚悼王善于识人,敢于用人,锐意革新。他任用吴起进行变法,使楚国出现了强盛局面。
主要有以下举措:
(一)郡制
楚悼王设置宛郡,派吴起担任宛郡郡守,是楚国历史上首次出现郡的记载。
郡县制的出现,增强了楚国对边地的控制,有助于边境的攻守。
战国早期,楚国经历了从春秋采邑制向战国封君制的过渡。
到了楚悼王时期,楚国已经有了诸多封君。
他们的封地可以世袭,位置主要集中在南阳、江汉、淮颍等楚国最富庶的地区,为楚王的统治带来了阻碍。
针对这一情况,吴起变法规定在三代后收回封君封地,并将贵族迁往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封君势力。
在悼王、吴起去世后,“三世而收爵禄”的政策被废止,但封君的分封位置则趋向分散化,这其中就有吴起变法的影响。
(二)裁削
面对楚国冗官冗禄的问题,吴起裁撤不重要的闲职职位,降低官员的俸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供给,并逐渐取消世禄制,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练军强兵。
(三)改
吴起制订并公布法令,统一楚国风俗,禁止朋党勾结和私人请托,纠正楚国官场损公的不良风气。
这样,就能使楚国群臣一心为国家效力。
(三)奖励
吴起鼓励人民从事农耕和战斗,禁止游民不事生产,禁止纵横家游说,从而“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
经过吴起的改革,楚国军事实力大幅提升,有了“兵震天下”之称。
(四)军
吴起到楚国后,帮助楚悼王建立了楚国最早的常备军体系。
春秋时期,列国普遍实行的是征兵制,服兵役的士兵没有军饷,战事结束就解散回家;而到了战国时期,募兵制也流行起来,作为对征兵制的补充。
吴起在建立魏武卒后,又教楚悼王“裁减百官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这支经过选拔和专门训练、需要用俸禄和爵秩供养的精锐之师,就是楚国招募的常备军了。
楚悼王时期,楚晋之间征战频频,有胜有负。
总体来说,楚国处于劣势,延续了楚简王以来晋强楚弱的格局。
楚国在与三晋的争端中,先后丢失武阳、大梁等重镇和其他城邑。
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国势转强,夺回了部分陈蔡之地,并在救赵伐魏中重创魏军,但未能收复大梁。
而在对百越作战方面,楚国向南征服了大片土地。
楚悼王对这些地区的征服,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带入了这些地区,加强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为楚国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
(五)三晋
面对三晋、尤其是魏国的威胁,楚悼王善于寻找盟友,用外交手段遏制魏国的发展。
在位初期,与三晋争郑,使郑国慑服。
中期,交好齐、秦两国,请求他们援楚,避免了晋军给楚国造成更大损失。
后期,又应赵国的请求援赵伐魏,拉拢赵国,分化了三晋。
shiji
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肃王臧立。
二十一年(前381年),悼王去世,其子肃王臧继位。
(二)蜀伐楚
公元前377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四年。
蜀伐楚,取兹方,楚被迫筑扞关,进行防御。
shiji
肃王四年,
肃王四年(前377年),
蜀伐楚,
蜀国攻打楚国,
取兹方。
攻取了兹方。
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
于是楚国修建扞关来抵御蜀军。
(三)
375魏韩郑
公元前375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六年。
魏国正图谋迁都大梁,因而攻楚,攻占了大梁西南的榆关,十余年后魏国便顺利迁都大梁。
而韩国则趁这年魏楚大战之机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
(四)371魏
公元前371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十年。
shiji
十年,魏取我鲁阳。
十年(前371年),魏国攻取了楚国的鲁阳。
(五)370卒
楚肃王十一年(前370年),在位十一年的楚肃王去世,因其无子,其弟弟熊良夫继承王位,是为楚宣王。
shiji
十一年,肃王卒,
十一年(前370年),肃王去世,
无子,
由于他没有儿子,
立其弟熊良夫,
便立他的弟弟熊良夫为王,
是为宣王。
便是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