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2年,是我做楚王的第四年。
这一年,秦攻楚。
因为怨恨楚国没有在新城之战中帮助自己攻击晋国,秦穆公气愤之下出兵骚扰楚国的都城下郢,作为对楚国的报复;而对秦国的失礼举动,我没有过多计较,干脆迁都至上郢。但秦、楚两国结成联盟的希望,就此被搁置。
公元前621年,是我做楚王的第五年。
这一年,晋国国君晋襄公去世,晋国卿士争立新君,相互攻杀,最终拥立晋襄公之子晋灵公为君。当时晋灵年幼,故有大夫赵盾主持朝政。
公元前620年,是我做楚王的第六年。
这一年,赵盾代替年幼的晋灵公,代为行使晋国“诸侯霸主”召集会盟的权力,于扈地召齐昭公、宋成公、鲁文公、卫成公、陈共公、郑穆公、许僖公、曹共公等诸侯国君举行盟会,共同商议“尊王攘夷”事宜。
这是第一次由卿士大夫主持召开的诸侯盟会,而在此之前,都是由诸侯国君来召开并主持的,比如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等。
我通过晋国召集北方诸侯召开的‘扈之盟’这件事,立即明白了晋国的大权如今已经不完全由晋国国君所掌握,而是改为由赵盾来主持;臣子权力过大,日后必将引起君臣间的纷争,晋国有发生内乱的可能。而晋国如果发生权力斗争以及内乱,那么楚国的北上扩张行动,将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
赵盾与齐、宋、卫、陈、郑、许、曹等国国君在扈地会盟,从此开始由大夫主盟诸侯会盟的局面。这种形势对楚国北进是极为有利。
八年,伐陈。
公元前618年,是我做楚王的第八年。
春天,面对如此有利的情况,楚大夫范山向楚穆王谏言:
“晋国国君年少、卿士操权,晋国必将心意不在意称霸诸侯、而在意内政,是我们楚国图谋北方的时候了!”
对此,我深以为然。
我听从范山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北方诸侯国。
我命斗越椒为主将、爲贾为副将,出兵攻打郑国。
我命息公子朱为主将,公子筏为副将,讨伐陈国(郑、陈都是晋国的盟友,也是晋国的重要势力范围)。
我自己则亲率两广(楚王卫队左广、右广精兵)抵达狼渊(郑国城邑),以为伐郑、陈之师的后盾。
我将郑国列为北征的第一个目标,从狼渊出兵攻打郑国。
郑穆公闻听楚国前来伐郑,忙派郑大夫公子坚、公子庞、乐耳三人率军抗击楚军。
郑穆公派使臣去向晋国求援,请晋国出兵协助抵抗。可实际执掌晋国朝政的中军将兼执政大夫赵盾此时的心思都放在了安定国家内部、掌握军政权力上面,对郑国的求援没有及时做出反应。
最后,还是鲁国大夫公子遂出面,联合了诸侯盟友——晋、鲁、宋、卫、许五国,一起集结军队,前去援救郑国。
但五国联军还在援郑的路上,楚军就已经击败了郑军,俘郑军主将公子坚、公子龙、大夫乐耳;郑穆公惊慌失措,只得派公子丰为和议使臣,去楚营向楚穆王谢罪、求和,并贡上礼物,请求与楚国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