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是楚的同盟国。晋军攻击曹、卫,本欲引诱楚军北上,不再攻打宋国。但楚军并不上钩,而猛攻宋国,宋再次向晋军告急。
我想救宋,就应攻打楚国。但是,楚国曾对我有恩,我便不想攻楚,可宋国也对晋国有恩,如若不救,宋国必将会被楚国打败。
我为此举棋不定。宋国是我的恩人,楚国也是我的恩人。我必须报了恩,才能安心。
晋臣先轸劝说:“我们已经打败了曹国和卫国,现在可以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再让宋国将宋国的土地分给秦、齐。楚肯定为秦、齐、宋、晋的四国联盟而着急,那楚国势必要放弃攻打宋国了。”
此时秦穆公、齐昭公又心怀异志,与晋国消极合作,晋国面临着只能单独与强楚决战的境地。四国联盟主要是弱晋和弱宋喜之兵。
我使用了先轸的建议。
那时,我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又一面让宋用土地贿赂秦、齐。
秦、齐为得到宋国的土地,两国出面请求楚退兵。
秦、齐为得到宋国的土地便不愿与楚国结盟。
秦、齐为得到宋国的土地选择与晋国结成同盟。
就这样,晋、宋、秦、齐四国联盟的兵锋直指楚国。
楚成王畏惧强齐、强秦、晋、宋的四国联盟,真的就率领楚军离开了宋国。
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於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於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
恩情不分大小,亦不分先后。对我而言,楚国是我的恩人,宋国也是我的恩人。
楚将子玉曰:“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
楚将子玉骄傲自负,反对楚成王撤军,坚请与晋一战。
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戹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
楚成王说:“晋侯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时间太久了,终于返回晋国。他因尝尽了艰难险阻,就能正确对待百姓,上天为他开路,他不可阻挡。”
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原以间执谗慝之口也。”
子玉仍请兵说:“不敢一定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
楚成王为子玉骄傲自负的坚持与晋公重耳作战而生气,他知道骄兵必败,骄傲自负的子玉必将败给晋国。知臣者,莫若君也。楚成王只给了子玉很少的军队。
楚王怒,少与之兵。
这一年的夏天,骄傲的子玉使用一石二鸟之计来算计晋国。
於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
子玉派宛春作使臣与晋交涉:如果晋国答应让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
如果晋国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对楚国感恩戴德。
如果晋国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将会怨恨晋国。
这个计策本来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