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打烊后,李桂芳把大伙儿叫到前厅。
她从围裙兜里掏出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往柜台上一拍:\"咱们得重新排个班了。\"
谢大嘴凑近一看,乐了:\"哎哟,咱们李老板这是要搞正规军啊!\"
\"可不是嘛,\"李桂芳敲了敲那张排班表,\"以前咱们就是随便排排,谁有空谁顶上。
可今儿个周家来闹事,我才发现这样不行。\"
张凤芝正在收拾案板,闻言抬起头:\"咋说?\"
\"你们想啊,\"李桂芳掰着手指头算,\"要是今儿个大嘴不在,就小棉一个人在前头,能招架得住那帮无赖?
再说咱们俩整天泡在面包房里,从早干到晚,铁打的身子也扛不住啊。\"
黄秀英擦着柜台,一脸疑惑:\"咋突然这么正式了?咱之前不都挺好的吗?\"
\"好什么好!今儿个要不是我在,那周家老太婆能把咱店给掀了!\"
谢大嘴抢过话头,她绘声绘色地把白天的事又说了一遍,说到激动处还模仿老太婆瘫坐在地上的样子。
逗得赵小棉\"噗嗤\"笑出声来,听得黄秀英直咂舌。
\"所以啊,\"李桂芳指着排班表,\"我是这么想的:大嘴和小棉一组,一个能说会道,一个手脚麻利;
秀英和冬冬一组,秀英踏实,冬冬机灵正好相辅相成;我和凤芝就轮流负责面包房,早班晚班分开。\"
赵小棉眼睛一亮:\"这个好!大嘴姐在前头镇场子,我在后头打下手。\"
\"早该这样了。省得咱们俩整天泡在面粉堆里!\"张凤芝对这个排班安排很是赞同。
其实开业之初,她和李桂芳都抱着\"自家买卖多干点是应该的\"的想法,经常从早忙到晚。
但经过这一个月的连轴转,她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了。
更让她烦心的是家里人的闲言碎语。
女儿女婿总在她耳边念叨:\"妈,您这么拼命,街坊邻居该说我们不孝顺了。\"
虽然张凤芝心里清楚,孩子们主要是惦记着她手里的股份,但天天听这些牢骚话也着实让人心烦。
\"至于特殊情况要换班,\"李桂芳补充道,\"提前说一声就成。\"
黄秀英还是有些犹豫:\"那...那要是赶上赶集日...\"
\"赶集日全员上岗!\"谢大嘴抢着说,\"我算过了,按李老板这个排法,咱们每人每周还能轮着休息一天呢!\"
赵小棉突然又把脑袋凑过来,眨巴着大眼睛:\"那我是不是可以和秀英姐学做点心了?\"
\"当然可以。\"李桂芳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咱们都得互相学着点,万一谁有个急事...\"
\"要我说啊,\"谢大嘴突然插话,手里的擀面杖,指向张凤芝,\"凤芝你也该享享清福了。
你家那女婿就该直接轰回去,现在连你的东西都惦记上了,还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等年底分红的时候,等年底分钱的时候,不得直接赖在你家过年啊!\"
这番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张凤芝也跟着笑起来,眼角的疲惫舒展开来。
她突然觉得,这样的安排确实再好不过了——既不用再听那些烦人的唠叨,又能保证店铺正常运转。
见大家都赞成,李桂芳把排班表贴在墙上:\"那就这么定了。从明儿个开始,咱们桂芳斋也按这个章程来。\"
小灯泡\"噼啪\"响了一声,映得墙上的排班表格外醒目。
窗外,最后一缕炊烟消散在夜色中,桂芳斋的新规矩就这样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