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我觉得你要参加这个展览会。”林徽因微笑着望着王至诚,希望他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全国的画展可不是那么容易。”王至诚语气中透出一丝犹豫,“我刚才说过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
“大学院出面主办全国美展,资金也从一万元上升为二万元。”林徽因继续讲解。
“二万啊?这可能吗?”王至诚面露疑惑。
“我问过徐志摩,他笑着说,‘二万元有极重大之困难,然整百千万之军费又如何……’关于资金的落实,徐志摩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政府应该信守诺言,资金在展览开幕前到位。”
“那么,参与者又如何呢?”王至诚问道,眉头微皱。
“发起者首推蔡元培和刘海粟。”林徽因认真地说,“早在1925年八月十八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美育组会议上,就组建了十七人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委员会’。”
王至诚思索片刻,接着说道:“这份名单中,发起者都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员,正是主办机构原因使然。他们多数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员,是蔡元培‘美育’教育理论的实践者。筹备期中,刘海粟和林风眠是主要的统筹工作者,杨杏佛也成为重要参与者。”
林徽因点头表示赞同:“林风眠任审查委员会主任,高乐宜担任征集组主任,孙伏园为出版宣传组主任。这份名单会不断进行调整。”
“孙伏园除了‘征集’外,还以‘约展’方式向圈内重要艺术家预约作品,这样能保证展品的总体质量。”王至诚肯定组委会的工作,但心中仍有担忧:“即使如此,成功的可能性也有限,毕竟全国能写字的不少,但绘画大家不多。”
林徽因接着举例:“我估计参与的艺术家中,会有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沈尹默、国民政府立法院长胡汉民、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南京中央大学的徐悲鸿、吴作人等。”
王至诚接着说:“还有倡导‘书画同源’的老书法家曾熙,南陆北李的陆俨少、李可染,江西省立第一师范的傅抱石,广州美术专科学校的黄君璧,上海还有赵少昂、叶浅予、于右任等。”
“唐驼,好像……”林徽因好奇地问。
“就是设计万民伞的书法家。”章士钊插嘴。
王至诚简单介绍:“20年代末的一天,蓝天白云,银鹰盘旋在上海的上空,突然撒出了万千色彩斑斓的降落伞,引起万人驻足仰望。这一空前杰作的创意和实施者正是书坛奇才唐驼。”
“北京也不亚于上海,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望云、北京音乐学院的杨仲子,还有避开张宗昌的丁佛言。”林徽因补充。
“还有我的母校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齐白石、李苦禅。”王至诚自豪地说道。
“刘海粟不在北京。”章士钊插了一句,继续看他的报纸。
王至诚突然想起刘海粟,“在蔡元培先生的帮助下,他带着妻子张韵士和长子刘虎,乘坐司克芬斯号抵达法国,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旅欧生活。”
王至诚激动地说道:“我们不妨去函让他帮忙,还有颜文梁、潘天寿等人,让他们通过欧美同学会、日本同学会,把留学在外的文学、戏曲、书画等专长的,都发函邀请。”他的思路似乎变得更加清晰。
“还有西泠印社、宣南画社等书画社团的成员,参加上海全国第一次美展的书画家尽量邀请到,说不定能意外发现《兰亭序》的摹本。”
林徽因回应道:“写《兰亭序》的书法大家,一个是白蕉,另一个是弘一法师,如今云游四海。”
王至诚自信地说:“不要失望,沈尹默、于右任、马一浮等大家的参与也会为展览增光添彩。”
“‘巾帼不让须眉’,民国才女不负盛名,参加的一定不少。”林徽因说,“廖仲恺的革命伴侣何香凝愤然与蒋司令决绝,宋庆龄离沪赴法,丘堤赴日考察,沈尹默的夫人褚保权,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徐志摩的夫人陆小曼等人都可能参与。”
王至诚眼中流露出激动的神色:“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的林散之,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的陶博吾,拜齐白石为师的王雪涛,还有一些年轻学生。”
林徽因感叹:“东北大学除了林教授之外,有几个专业的啊?”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章士钊放下报纸,笑着说,“张校长和赵四小姐的字都不同凡响,林教授的画也是数一数二的啊!”
“我想章教授的字可以和王教授媲美,东北大学好多地方有章教授的墨迹。”林徽因说。
“论诗文,我章某还算凑合,书法不能和王教授比。”章士钊笑着说,显得谦虚。
王至诚则说:“好多文学界的作家、诗人本身就是书法家,比如鲁迅,现在在照顾他刚出生的儿子海婴;沈从文在任教期间爱上了女学生张兆和。”
林徽因忍俊不禁,想笑。
王至诚继续说:“能写绘画的文学界也不少,比如武汉大学的闻一多、北大的胡适、太阳社的郁达夫、新月派的徐志摩,甚至还有从法国留学回国的巴金。”
“‘珞珈三杰’凌淑华、苏雪林、袁昌英,‘福州三大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林徽因列举道,“她们也多是能写会画的才女。”
章士钊说:“去年年底,大学院并入教育部,全国美展工作已被转交,最近又出现新一轮变动,全国美展的时间可能推迟到三、四月份。因此,东北大学如果参加,还有一段准备的时间。”
“我们当然要参加了,不仅老师,而且学生,都要鼓励参加。”王至诚坚定地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失败,时局对举办全国性的画展确实不易。”章士钊沉重地说。
“再困难也要参加,即使全国画展不成,我们在东北大学也要搞一次全国性的。”王至诚的态度非常坚定,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徐悲鸿的同学潘玉良,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毕业归国后,将就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想把她邀请到东北大学来,但不知道联系的方法。”林徽因非常支持王至诚的想法。
“我有办法。”王至诚心里一动,想到了李苦禅。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画展前夕,王至诚和林徽因的对话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他们都有勇气去追寻梦想,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