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9月12日,子夜的钟声悠扬响起,在东北大学餐厅的一间包厢里,王至诚、冯庸和张学良三人正酌酒畅谈,气氛十分得愉悦。
梁思诚因酒量太小,只品尝了一小口便提前告辞。酒杯间流淌的不仅是醇美的酒,更是三位学者对教育未来的热切期望。
“一所大学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校长。”王至诚微微晃动着手中的酒杯,说道,“东北大学之所以能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全靠我们遇到了一位好校长。”
冯庸沉思片刻,想起自己创办的冯庸大学,便问王至诚:“如今我冯庸大学的发展到了瓶颈,如何突破?”
王至诚看了看旁边的张学良,抿嘴一笑:“我和张汉卿没办过大学啊。不如你先谈谈,然后我们来当你的臭皮匠,如何?”
冯庸毫不犹豫地说道:“要创建一所国内外重点大学,一个优秀校长的经历,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缩影。所以,我建议东北大学的发展不仅要大胆改革,更要事无巨细。”
张学良认真地点点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哩。希望兄弟帮我筹建南楼、北楼、宿舍和图书馆。东北大学的校园,得比沈阳的砖城还要多出半里。缺多少,我出。”
冯庸心里一动,想起清华大学的办学经费:“清华办学经费70万元,教授月薪300元。”
张学良当即拍板:“东大的办学经费要清华的二倍,要多,教授月薪360元,对外省的教授,还要更加优待。有了梧桐树,不信凤凰不来东大!”
王至诚略微担心,笑道:“汉卿这是要用大洋砸出一所名校。明天是您东北大学的就职演讲,这个计划得公布于众吧。我们写报道的时候,提前有个准备。”
冯庸斩钉截铁地指出:“办学条件和经费投资至关重要,要把握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办学宗旨、治校体制、教风学风、行政化等等。要勉励教授专心做学问,教育学生专心做研究,以图用之于来日,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
王至诚对此表示赞同:“教育的‘教’,左从‘孝’,右从‘文’。一所大学,首先得注重做人与做学问。为谁培养?中国的大学就要为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团结培养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建设者。而衷于国家和民族的‘大德大孝’,要从家庭的‘小德小孝’开始。”
冯庸点头,似有所思:“还有‘文’呢?”
王至诚答道:“怎样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重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如理工、文艺等。”
张学良笑道:“讲得好哩。”
“早在今年上半年,东北大学第二任校长刘尚清辞去校长不久,我就想把原来的文、法、理、工四科,改为四个学院。”冯庸继续说,“同时,我们新建了教育学院和农学院,收购盛京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并改为东北大学医学院,让东北大学基本具备综合性大学的格局。”
张学良略带忧虑地说:“后来,因皇姑屯事件耽搁了几个月,现在不能再耽搁了!”
“我想把创办国学院列入计划。”王至诚建议,语气中透出坚定。
张学良与冯庸对视,似乎都对这个提议感到意外。
王至诚察觉到二人的沉默,连忙退一步:“目前理工文学科成熟的大学很多,比如清华、北大等,而‘艺’这方面却严重不足。现在只有刘海粟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林风眠的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以及张汉卿赞助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还有颜文梁的私立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等。”
张学良说:“当初赞助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就是觉得培养一个学生有德、有才、强体还不完善,应该懂得美和情感。”
王至诚补充道:“不过上述学校是专门学校或预科,课程仅限于绘画、国画和西画,尚无书法,更没有本科的书法。”
“另外再议。”张学良轻松一笑,搪塞道。
王至诚心知肚明,张学良并非不重视艺术,他不仅擅长书法,且收藏了许多字画。他在办学上更是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德智体群美五育并举,还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给女性学习高深学术的机会。
“别听他这么说。”冯庸对王至诚道,“张汉卿曾计划三五年后建设一所书画专门大学。而那时的东北大学无论是教授人数、在校学生数量,还是院系科设置、校舍建设,都将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甚至会超出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成为国内外一流大学。”
王至诚转向冯庸,沉思片刻:“我曾看过冯兄亲自在大学墙上写下的办学宗旨‘造成新中华的青年’,希望东北大学能借鉴。”
冯庸的教育理念根植于传统的中国文化,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的前途,关注青年人的未来。
“说起冯庸大学,我要感谢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与张大帅。当年蔡元培在北大的演讲我记忆犹新。他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等办学思想对我影响深远。”冯庸的目光中流露出感慨。
“王永江为首任校长,并亲题‘知行合一’为东北大学校训。开始运用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令刚刚诞生的东北大学学生思想得到启迪,学术文化得以丰富。”王至诚感慨道。
冯庸接过话:“王至诚兄的意思是:学习刘尚清走出去,向外国学习;邀请蔡元培等大学教育先行者进校;即中西结合,古为今用,方可创办国家一流大学。”然后他转向王至诚,期待确认,“这是此意吗?”
张学良见王至诚点头,又说道:“家父办学是为了与日本人赌口气,我办大学是要超越日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冯庸深感佩服:“我敬佩张氏父子‘赶超日本’的勇气。只不过,冯庸并非看不起东北大学,现阶段它只是省立大学,要创办一所国立大学,仍有一定的距离。”
王至诚深吸一口气,表情认真:“这是我的担心,也是我的希望。”说完,他端起酒杯,站起身来,“来,我敬二位一杯。”
张学良一饮而尽,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二位兄弟,完全可以放心。然而,办这样一所大学缺的是‘人’哩。”
王至诚不禁笑道:“要东北大学文学院的发展,能请到鲁迅最好。”
“先生忙着哩。如果请他当然更好。”张学良指着一桌子菜,举杯道:“喝了这一杯酒,放松放松。”
冯庸则热情地揽住张学良和王至诚,笑着说:“要不,让汉卿聊聊女人。”
包厢里,酒香弥漫,三位教育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握着未来的方向,梦想在浓烈的酒意与深邃的思考中交织,宛如那满天星斗,闪烁着智慧与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