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黑色的卡迪卡克停在上海龙华监狱的铁门前,车门打开,特务处处长杨虎和副监狱长高声窃窃私语,神情中透着一丝紧张与阴险。王至诚被两名警察押解着,走下车,踏入这座阴暗而冷漠的监狱。
龙华监狱,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曾关押过无数爱国志士。早在1913年,上海护军使郑汝成就在此成立了监狱。这里不仅是囚犯的牢笼,更是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狱的背后藏着无数悲剧与秘密。
4月22日,何女士和宋庆龄联名发表《讨蒋通电》,声援被捕者,号召民众反抗。就在那天,王至诚在张景城的劝说下,准备前往苏联东方大学的途中,却被捕,失去了与何香凝见面的机会。
“你来上海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和中共谁有联系?早一天写出来。”狱警在铁门前低声威胁,面带冷笑,随即将门锁上,留下王至诚在昏暗的牢房中独自思索。
王至诚的内心平静而坚定。他的目的是希望那些爱国教师和学生不被校方解雇,愿意为中国教育献出自己的一切。至于政斗与争权,他并不在意。王至诚将一张宣纸按在墙上,右手握紧毛笔,心中默念《兰亭序》的字句,笔端在纸上飞舞,仿佛在与自由对话。
不久,铁门再次被打开,宣中华被送了进来。他走路时一瘸一拐,似乎受了伤,王至诚抬头望去,发现他与自己年纪相仿。
“我的家在诸暨,离王羲之游览的会稽山不远。”宣中华坐在墙角,目光落在王至诚的宣纸上,露出一丝微笑,“四·一二政变期间,我从杭州返回上海,被特务送到这里。”
“你也是被冤屈的吗?”王至诚停下了笔,关切地问。他的声音在狭小的牢房中显得格外清晰。
宣中华点头,脸上的笑容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苦涩:“我只是想为民众发声,却被当成了敌人。在这里,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第二天醒来,王至诚发现宣中华被转移了,空荡荡的牢房里只留下他孤独的身影。日子像流水一般匆匆而过,王至诚的心中却始终惦念着那个同伴。直到4月16日,当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孙炳文被捕送来时,他才得知了宣中华的命运。宣中华,浙江诸暨人,曾是五四运动时期杭州着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如今却在暗流涌动的政治旋涡中失去了生命。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着名学生领袖,曾在钱塘激励无数青年。”孙炳文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透着一股不屈的气息。
孙炳文的消息如同一把刀,割裂了王至诚的心。他得知,宣中华英勇就义,年仅29岁,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剧痛。鲜活的生命在他眼前闪烁,像是随时都可能熄灭的烛光。他想到了靖尧,也想到了张景城,那些为国捧心,正在为未来而奋斗的青年学子们。他们在外面,不知道他们如今身处何方?
“即使我身在囚笼,也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同胞。”王至诚低声自语,手中的笔依旧在宣纸上游走。他心中暗藏的花名册上,都是那些在《兰亭序》中默默书写的名字:张景城、孙炳文、宣中华、李森……
日子在牢房中一天天过去,苍蝇和蚊子愈发猖獗,死老鼠的臭味弥漫在空气中,刺鼻得让人作呕。然而,这些痛苦与折磨,与失去那些革命青年的生命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尽管条件艰苦,王至诚仍不忘背诵《兰亭序》,每天两张,早晚各一,仿佛在与那些逝去的灵魂对话,寻找一种支撑自己的力量。
转眼间,到了6月,王至诚几乎每天都要被提审,每周都要经历一次严酷的刑具拷打。杨虎和周凤岐时常亲自过来,试图用各种手段迫使他妥协。王至诚本以为他们想要逼迫自己写自白书,然而他却在审讯中机械地重复着《兰亭序》的字句,最终激怒了杨虎。
“够了!”杨虎怒吼着,将王至诚临写的《兰亭序》撕得粉碎,纸屑如同飞舞的雪花,落在王至诚的脚边。随后,他将王至诚的书画包踢得远远的,口中咆哮:“这里不是你的书画室!把他带走!”
王至诚的心中燃起一股不屈的火焰。他知道,敌人将会施加更大的压力与威胁,然而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那些爱国学生需要收回教育的主权,教师们不能被解雇,我的调停中还有私心,想成为一所教会大学的校董或书画教授。”
即便是在这种心理战中,他的意志也从未动摇。他反复吟诵《兰亭序》的原文:“永和九年,天下大乱……”这些字句是他心灵的寄托,寄托着他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望。
“王至诚,别在装傻充愣!”杨虎的声音如同撕裂的风,刺耳而令人愤怒,“你以为你没有妻子儿女,但你有父母在北京故宫工作,还有祖父是大学教授。你完了,不要连累他们!”
“我不明白,我何罪之有?”王至诚冷冷地反问,心中却早已预见了即将到来的黑暗。
“你自己做的事情不知道?”杨虎冷笑着,随后面露得意,“别以为我们抓不住你的软肋。你不就是靠口才吃饭吗?我可以割了你的舌头,或者让你变成哑巴!”
王至诚的心中不屈,“您可知道,左手书法家同样可以存在。”
杨虎愤怒地反击:“那么就连你的右手也砍了!”
“即使失去了双脚,我也能用嘴含着笔写字!”王至诚的声音如同洪钟,响彻整个牢房。他甚至指着杨虎,嘴角露出一抹轻蔑的笑意,“就算再砍了我的双脚,我依旧可以书写我的理想!”
此时,杨虎的面色愈加阴沉,愤怒的喊声响起:“过来,把他的双手都废了!让我们看看他如何写!”
王至诚的笑声回荡在昏暗的牢房中,犹如一缕晨曦,照亮了他心中的信仰。他知道,自己绝不能屈服,也不能让那些为自由而战的灵魂在黑暗中沉寂。即使前路荆棘密布,他也会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他们的理想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