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纺织厂的铁门锈蚀得几乎看不出原本的红色。陈志远站在拍卖会的最后一排,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标书边缘。台上,拍卖师正用浓重的口音宣读着拍卖规则:\"……起拍价十五万元,每次加价不低于五千……\"
\"十五万五千。\"前排的赵建国举起号码牌,回头冲陈志远露出挑衅的笑容。
陈志远没有立即应价。他翻开笔记本,再次确认自己的测算——这座占地三十亩的废弃厂区,按市价至少值四十万。但县政府为了盘活国有资产,特意压低了起拍价。
\"十六万。\"陈志远举起牌子。
竞价很快白热化。当价格攀升到二十五万时,会场只剩下他们两个竞买人。赵建国的额头渗出油光,举牌的手开始迟疑。陈志远知道他的底细——赵家虽然势力大,但流动资金有限。
\"二十八万!\"陈志远突然跳价,会场一片哗然。
拍卖槌重重落下。赵建国离席时撞翻了椅子,公文包甩在地上,露出里面\"纺织厂职工请愿书\"的一角。
签约仪式后,陈志远独自走进荒废的厂区。阳光透过破碎的玻璃窗,在积满灰尘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巨大的纺织机像沉睡的钢铁巨兽,蛛网在梭子和纱锭间织出新的\"纱线\"。墙角堆着发黄的值班记录,最后一页停留在1982年6月17日:\"夜班,停机检修\"。
\"这地方有魂儿。\"楚明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抚摸着墙上的劳模光荣榜,照片里的年轻人正对着空荡的车间微笑。
陈志远踢到一个搪瓷缸子,上面印着\"大干四化\"的红字。\"我想保留这些。\"他突然说,\"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老厂区重获新生。\"
楚明月眼睛一亮:\"工业遗迹+商业综合体?国内还没有先例!\"
三天后,设计团队进驻现场。楚明月带来了她在美院的师弟师妹,一群年轻人围着老机床又量又画。张建军则带着退伍工兵检查厂房结构,不时用粉笔在梁柱上做记号。
\"主体结构还能用五十年。\"张建军敲着一根混凝土柱,\"比新建的还结实。\"
陈志远站在曾经的纺纱车间中央,闭上眼睛。恍惚间,机器的轰鸣、女工的笑语、广播里的生产捷报,全都鲜活起来。再睁眼时,他看见的不再是废墟,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餐厅、书店、手工作坊……
\"就叫'志远坊'吧。\"他对设计团队说,\"既是我的名字,也有'志存高远'的意思。\"
施工队进场的第二天,麻烦来了。清晨六点,陈志远被急促的电话铃惊醒。工地保安老李的声音带着颤抖:\"陈总,不好了!上百号人堵在大门口,举着横幅……\"
陈志远赶到时,场面已经剑拔弩张。三十多个下岗工人拉着\"还我工厂资本家滚出去\"的横幅,挡在挖掘机前。几个年轻人正往围墙上刷标语,红油漆像血一样往下淌。
\"大家冷静!\"陈志远爬上铲车喊话,\"这个项目会创造就业机会……\"
\"骗子!\"一个白发老师傅打断他,\"赵主任说了,你要搞高档商场,我们这些老工人连门都进不去!\"
陈志远认出了他——光荣榜上的劳模,照片里的年轻人如今已两鬓斑白。他跳下车,径直走到老人面前:\"老师傅,您在纺织厂干了多少年?\"
\"三十八年!\"老人挺起胸膛,\"从学徒干到车间主任。\"
\"那您一定认识这个。\"陈志远从包里掏出一把铜钥匙,\"最后一任厂长给我的,说是纺织机的保养钥匙。\"
老人的手颤抖起来。这把传承了几十年的钥匙,代表着老师傅们的尊严与骄傲。
\"我想请您当技术顾问。\"陈志远提高声音,让所有人都能听见,\"保留十台最好的机器,建个纺织博物馆。您来给年轻人讲讲,咱们县的纺织工业有多辉煌。\"
人群骚动起来。一个女工怯生生地问:\"真的不拆厂房?\"
\"不但不拆,还要加固修缮。\"陈志远展开效果图,\"这里是博物馆,这里是美食街,这边规划了三十个小商铺……优先租给下岗职工。\"
横幅慢慢放下了。劳模老师傅接过钥匙,老泪纵横:\"这钥匙……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了……\"
危机暂时化解,但陈志远知道赵建国不会善罢甘休。果然,当晚县建委就打来电话,说有人举报施工手续不全,要求暂停作业。
\"手续齐全。\"陈志远翻着文件,\"赵建国的小舅子在建委……\"
\"用这个。\"秦雪递过一份泛黄的文件,\"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标准。这厂房当年是备战备荒建的,按永久性建筑标准,改造不需要重建审批。\"
文件一出,建委立刻哑火。但赵家又使出新招数——指使供销社停止向工地供应建材。
\"水泥、钢筋全断供了。\"采购主任急得直搓手,\"说是'计划调配'……\"
陈志远冷笑一声,拨通了市里民营建材市场的电话。第二天,十辆挂着\"个体经营\"条幅的卡车浩浩荡荡开进工地,引来路人围观。赵建国站在马路对面,脸色铁青——他没想到陈志远已经打通了民营经济的供应渠道。
施工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楚明月创造性地将纺织元素融入设计:用旧纱锭做楼梯扶手,拿梭子当门把手,甚至把整面墙改造成了棉线编织的艺术装置。最大的亮点是中央广场——二十台老纺织机围成圆形,中间是个喷水池,水柱会随着音乐变换高度,像跳动的纱线。
\"工业迪士尼!\"市报记者参观后惊叹道。
招商工作同步展开。陈志远定下规矩:三分之一铺面优先租给下岗职工,租金优惠30%。劳模老师傅带着几个老同事,真的办起了\"纺织记忆\"展览馆,门票只要五毛钱。
开业前一周,赵家使出最后的杀手锏。税务、消防、卫生、工商四个部门同时上门检查,带着厚厚的记录本。
\"有人举报偷税漏税……\"
\"消防通道宽度不足……\"
\"食品经营许可证不齐……\"
陈志远不慌不忙,领着检查人员参观即将竣工的志远坊。在中央广场,他突然停下脚步:\"各位领导,知道这里最珍贵的是什么吗?\"
不等回答,他按下墙上的开关。二十台老纺织机突然同时运转起来,梭子来回飞舞,发出整齐的\"咔嗒\"声。灯光渐暗,投影在墙面上的老照片缓缓变换——年轻的女工在机器前忙碌,劳模胸戴大红花,全厂合影时一张张笑脸……
\"这是三千纺织工人的青春。\"陈志远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想留住它,也让年轻人知道,改革开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检查人员沉默了。消防队长第一个合上记录本:\"通道宽度……可以特事特办。\"
1986年元旦,志远坊正式开业。尽管下着小雪,仍有上万人涌来。劳模老师傅穿着当年的工作服,在博物馆门口讲解纺织工艺。曾经的挡车女工们开起了小吃摊,卖着\"纱厂馒头梭子糕\"等怀旧食品。最火爆的是那二十台能运转的老机器——孩子们排队体验\"当一回纺织工人\"。
陈志远站在监控室里,看着十六个屏幕上的熙攘人群。财务科长兴奋地跑进来:\"招商率92%!创税预计每月两万!\"
\"还不够。\"陈志远指着东南角的空置区,\"那里规划个儿童活动中心,再招五家……\"
话音未落,电话铃响起。省建设厅的领导要来考察,说是要将志远坊申报\"全国旧城改造典型案例\"。
三个月后,当印有\"全国旧改示范项目\"的铜牌挂在志远坊门口时,陈志远想起了拍卖会那天赵建国阴鸷的眼神。如今,这个曾险些引发冲突的废厂房,已经成为县城的新名片。每到周末,甚至有外地游客专程来参观。
傍晚闭园时,陈志远常独自在园区散步。月光下,老机器泛着柔和的光泽,喷泉的水珠像散落的珍珠。有时他会碰见劳模老师傅,老人总是一遍遍地擦拭那些机器,仿佛它们明天还要投入生产。
\"陈总,\"一天夜里,老人突然叫住他,\"我做了个梦,梦见老厂长拍着我肩膀说:'老伙计,厂子没死,它只是换了种活法儿。'\"
陈志远望向星空下的志远坊。霓虹灯勾勒出厂房的轮廓,欢声笑语从各个角落传来。他想,这就是改革的意义——不是毁灭旧世界,而是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