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顺着省经贸委大楼的玻璃幕墙蜿蜒而下,将窗外的城市灯光折射成模糊的光斑。陈志远站在三楼走廊尽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包边缘已经磨损的真皮。包内装着志远集团摩托车项目的审批材料,已经在各个科室流转了整整三个月。
\"陈总,久等了。\"办公室门终于打开,王主任油光满面的脸上堆着笑,却挡不住眼底的冷淡,\"您看这事儿吧,不是我不帮忙,实在是政策收紧啊。\"
陈志远跟着走进办公室,目光扫过墙上新挂的\"廉洁奉公\"书法横幅——右下角落款处赫然是某知名书画家的印章。他在心里估算了一下,那幅字在市场上的价格至少相当于普通工人五年工资。
\"王主任,\"陈志远从公文包取出重新装订过的材料,\"这是按照上次会议要求补充的环境评估报告,省环科院盖的章。\"
王主任随手将材料丢在早已堆成小山的文件堆上,突然话锋一转:\"听说贵司最近在招质量监督员?我女儿今年正好从省工业大学毕业...\"
陈志远端起茶杯的手微微一顿。茶水表面倒映出他骤然绷紧的下颌线。三天前人力资源部的汇报闪过脑海——质量监督岗需要化工专业,而王主任的女儿学的是文秘。
\"令爱很优秀,\"陈志远放下茶杯,陶瓷与玻璃桌面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不过这个岗位需要倒班,还要下车间,恐怕不太适合。\"
王主任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慢慢靠回真皮座椅,手指敲打着桌面:\"陈总,做企业要懂得审时度势啊。\"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了办公室角落里那箱印着\"样品\"字样的茅台酒。陈志远站起身,整了整西装下摆:\"王主任,志远集团所有岗位招聘信息都在官网上公开公示。令爱如果感兴趣,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投简历。\"
走出经贸委大楼时,暴雨已经转为细雨。陈志远没让司机来接,而是撑起伞沿着林荫道慢慢行走。公文包里的手机震动起来,是苏晓梅发来的短信:\"刚听说王秃子放话要卡我们的项目,怎么回事?\"
陈志远停下脚步,雨水顺着伞骨滴落在锃亮的皮鞋上。他回复:\"坚持原则总要付出代价。明早九点政策研究室开会。\"
路灯光晕中,他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孤独却挺拔。
政策研究室的成立在集团内部曾被视为\"多余的摆设\"。这个只有五个人的小部门挤在总部大楼最角落的办公室,却挂着陈志远亲笔题写的\"观势\"二字。此刻,研究室主任马国涛正指着黑板上的关系图讲解:\"王主任的连襟在省纪委,大学同学在国土资源局,这才是他敢卡项目的底气。\"
投影仪在墙面投下省政府最新人事任免文件,苏晓梅用激光笔圈出一个名字:\"李国栋,我爸的老部下,刚调任省企改办副主任。他夫人和我妈是卫校同学。\"
陈志远若有所思地转着钢笔。这支英雄牌钢笔是十年前苏晓梅送他的生日礼物,笔帽已经有些褪色。\"马老师,你怎么看即将召开的两会?\"
马国涛推了推眼镜。这位退休的省委党校教授是陈志远三顾茅庐请来的高人,额头上深刻的皱纹里仿佛刻着四十年的政策变迁史。\"风向已经很明显了,\"他调出一份内部参考资料,\"中央领导在深圳的讲话里三次提到'政企分开',这是要给民营企业松绑的信号。\"
\"所以我们摩托车项目的审批...\"年轻的调研员小张忍不住插嘴。
\"会被卡得更死。\"马国涛的话让所有人愣住,\"王主任这类人,越是在改革前夕越要抓紧最后的机会寻租。\"他转向陈志远,\"不过危机也是转机,我建议您以企业家身份在两会上直接提案。\"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只有空调出风口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在座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建议的风险——一个民营企业家公开批评行政审批,等于直接挑战整个官僚体系。
陈志远的钢笔在笔记本上轻轻敲了三下。墨水晕染出一个完美的圆。\"晓梅,能约李主任吃个便饭吗?不要提项目,就说是你父母想见见老战友。\"
苏晓梅眼睛一亮:\"他女儿下个月结婚,我妈早就准备好礼金了。\"
\"准备两份。\"陈志远合上笔记本,\"一份代表你父母,一份代表志远集团职工子弟小学——听说新娘是特殊教育学校老师?\"
马国涛嘴角微微上扬。他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写下\"政企分开提案框架\"几个字,笔迹苍劲有力。
和平饭店的包厢里飘着龙井茶的清香。李国栋端起茶杯,打量着眼前这个传说中的农民企业家。陈志远今天穿了件藏青色中山装,看起来更像一个中学教师而非亿万富翁。
\"李主任,听说您喜欢书法。\"陈志远从公文包取出一个卷轴,\"晓梅父亲托我带的,说是当年在部队时您一直想要的。\"
卷轴徐徐展开,是《兰亭集序》的摹本。李国栋的手指微微发抖——三十年前在野战军当宣传干事时,他确实曾对着师部唯一一本字帖流连忘返,没想到老团长还记得。
\"老领导身体还好吗?\"李国栋的声音柔和了许多。
\"每天清早还去村口老槐树下打太极。\"苏晓梅给李国栋添上茶,\"就是总念叨当年带过的兵,说李叔您最有原则,为了战士的伙食补助敢跟后勤部长拍桌子。\"
李国栋大笑起来,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笑声渐止后,他突然压低声音:\"小王最近很活跃啊,上周还来找我打听你们摩托车项目的事。\"
陈志远不动声色地将一盘松子鱼转到李国栋面前:\"我们按规矩办事,该有的手续一样不少。\"
\"问题就出在这儿。\"李国栋夹了块鱼腹肉,\"你们太规矩了。现在哪个企业报批不意思意思?\"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陈志远一眼,\"不过很快就不用了。下个月两会后,省里要试点'负面清单'管理,清单外的项目备案就行。\"
苏晓梅手中的茶壶微微一颤,几滴茶水溅在雪白的桌布上。这正是他们政策研究室预测了半年却苦于无法证实的消息。
\"李叔,\"苏晓梅顺势问道,\"我爸让我打听个事儿,村里合作社想申请农业产业化项目,该找哪个部门?\"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农村改革。酒过三巡,李国栋从内兜掏出个小本子:\"这是最新一期省委内参,你们看看可以,别外传。\"他指着其中一页,\"重点看这段领导批示。\"
陈志远看到页边空白处用红笔写着几行遒劲的字:\"某些部门把审批权当摇钱树,严重违背改革开放精神,要坚决砍掉这些阻碍发展的手!\"
离开时,李国栋握着陈志远的手突然说:\"老团长当年救过我的命。他闺女的事,就是我的事。\"夜色中,他的眼神格外清明,\"你们那个提案,可以再大胆些。\"
回到车上,苏晓梅迫不及待地翻开内参。陈志远却望着窗外流动的霓虹,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夜,他蹲在知青点漏雨的屋檐下,用搪瓷缸接雨水的场景。当时年轻的公社书记李国栋——那时还是小李干事——把唯一一件雨衣扔给了他。
\"拟两份提案。\"陈志远突然说,\"一份温和版给公开会议,一份彻底版通过李主任转交领导。标题就叫《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两会会场外的休息区,陈志远被记者团团围住。他刚刚在分组讨论中发言,建议\"取消至少50%的行政审批事项\",引发轩然大波。
\"陈总,您作为民营企业家批评政府审批,是否担心遭到报复?\"省电视台记者的话筒几乎戳到他脸上。
陈志远整了整领带——这是秦雪今早特意给他选的深蓝色暗纹款,说是能增加权威感。\"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旧框框,\"他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还谈什么发展?\"
角落里,王主任正对着手机低声咆哮:\"......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挂断电话后,他阴鸷的目光穿过人群射向陈志远。
三天后,税务稽查组突然进驻志远集团总部。带队的赵科长态度强硬,要求查阅近五年所有账册。会议室里,财务总监额头渗出细密汗珠——虽然账目没问题,但如此大规模的稽查势必影响即将到来的港股上市。
\"赵科长,\"陈志远推开会议室门,身后跟着抱文件的马国涛,\"这是您要的资料。另外,\"他取出一个信封,\"这是省企改办刚发的文件复印件,关于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特别规定。\"
赵科长拆开信封,脸色微变。文件末尾的批示正是那天在内参上看到的笔迹,只是多了行小字:\"对重点企业要服务而非干扰\"。
稽查组第二天就撤了。同一天下午,省委办公厅来电通知:志远集团被评为\"改革开放标杆企业\",领导将亲自授牌。
授牌仪式上,陈志远站在镁光灯下,身后是巨幅的集团发展历程图。当他的手与省长相握时,注意到王主任正悄悄从侧门溜出会场。
\"陈总,说两句吧。\"主持人递过话筒。
陈志远的目光扫过台下——苏晓梅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马国涛微微颔首,周雅的摄像机红灯亮着。角落里,李国栋对他比了个大拇指。
\"这个称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陈志远的声音在会场回荡,\"志远集团将继续做改革的践行者,与时代同行。\"
当晚的庆功宴上,马国涛喝得微醺,拉着陈志远说悄悄话:\"知道为什么能赢吗?\"他指了指墙上新挂的\"三不原则\"书法——不越红线、不碰底线、不画虚线,\"王秃子之流还在搞权力寻租,而你已经玩起了制度创新。\"
陈志远笑而不语。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般璀璨。他的手机震动起来,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陈总,我是王xx女儿,已通过面试将入职质检部。父亲让我转达歉意。\"
苏晓梅凑过来看了一眼,挑眉道:\"真录用她?\"
\"为什么不?\"陈志远删掉短信,\"只要她够格。\"他转向正在拼酒的年轻员工们,提高声音,\"明天上午十点,政策研究室例会主题——研究'负面清单'后的集团发展战略!\"
众人哄笑着应和。没有人注意到,陈志远悄悄按了按左胸——那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躺在西装内袋里,照片上是年轻的他和李国栋站在知青点前的合影,背后写着\"风雨同舟\"四个褪色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