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平价\"超市的玻璃门上,霜花已经结了三指厚。陈志远呵了口白气在玻璃上,抹出一小块透明,看见门外排队的顾客正踩着脚取暖。这是超市开业的第三个月,每天清晨依旧人满为患,但销售额却停滞不前。
\"又来了。\"张建军指着队伍里几个熟悉的面孔,\"东街李婶,西关王婆,还有那个总挎菜篮子的赵阿姨——她们每周都来抢特价鸡蛋,买完就走,别的看都不看。\"
陈志远数了数,排队的有二十多人,几乎都是熟面孔。这些精明的家庭主妇摸准了超市的促销规律,像候鸟一样准时出现,却从不多消费一分钱。
\"得想个办法让她们多买东西。\"楚明月咬着铅笔头说,\"要不学供销社,搞'搭售'?\"
\"不行。\"陈志远摇头,\"那不成强买强卖了?\"他若有所思地掏出一叠旧粮票,这是清理办公室时发现的。粮票已经作废,但上面\"积满十斤换食用油\"的字样还清晰可见。
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冒出来。陈志远抓起外套就往外跑:\"我去趟县档案馆!\"
档案馆里泛黄的文件堆中,陈志远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六十年代的\"光荣劳动者积分卡\"样本。这种粗糙的纸板卡上盖满小红旗,攒够一定数量可以兑换暖水瓶或搪瓷盆。
\"就是这个!\"陈志远兴奋地拍桌而起,惊得老管理员眼镜都滑到了鼻尖。
三天后,\"天天平价\"门口立起块醒目告示:\"会员积分换豪礼!\"下面画着从毛巾到缝纫机的各种奖品,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口锃亮的高压锅——这是陈志远特意从上海采购的紧俏货,全县不超过五口。
规则很简单:每消费一元积一分,二百积分换毛巾,五百换暖水瓶,一千分就能换高压锅。更妙的是,会员购买特价商品还能享\"折上折\"。
\"这不就是变相打折吗?\"张建军翻看着刚刚印好的会员卡——硬纸板材质,上面有手写编号和盖章,\"成本可不低啊。\"
\"比直接降价强。\"陈志远算了笔账,\"顾客为了攒积分,会买更多非特价商品。长远看,我们赚的是顾客忠诚度。\"
开业当天,效果立竿见影。往常只买特价鸡蛋的李婶,这次居然拎了桶食用油去结账。\"再买七块八毛的,就够五分了!\"她指着墙上的积分表,眼睛发亮。
但真正的疯狂始于三天后。当第一口高压锅被前街裁缝王师傅换走时,整个县城的主妇们都沸腾了。第二天清晨,超市还没开门,外面已经排了上百人。更夸张的是,有人把全家老小的户口本都带来了——\"给我闺女、女婿、外孙子都办张卡!\"
柜台被挤得水泄不通,五个工作人员同时办卡都忙不过来。陈志远临时调来辣椒酱厂的会计帮忙,连秦雪都从医院跑来维持秩序。到晚上打烊时,会员登记本已经记满了三百多个名字。
\"疯了,全疯了。\"张建军清点着当天的营业额,手指在算盘上打得噼啪响,\"比平时多了五倍!高压锅成本早赚回来了。\"
陈志远却盯着登记本上一连串相似的名字皱眉:\"王淑芬、王淑芳、王淑花......这一看就是同一个人代签的。\"
果然,第二天就出了问题。凌晨查账时,会计发现有个会员号在一天内积累了九百多分——这意味着近千元的消费,在县城简直是天文数字。
\"肯定是钻了空子。\"周雅指着账本说,\"有人发现买完东西退货,积分不会扣减。\"
陈志远连夜召集技术团队——其实就两个人:摩托车厂的电工小刘和超市的收银主管老马。他们在煤油灯下翻查厚厚的账本,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有人用同一笔消费在不同分店重复积分。
\"系统有漏洞。\"小刘擦着汗说。所谓的\"系统\",不过是几本手写台账和复写纸。
凌晨三点,陈志远做出了痛苦决定:暂停积分兑换,所有会员卡重新登记。天刚亮,超市门口就贴出了致歉信,承诺三天后重新开放更完善的会员制度。
排队的人群顿时炸了锅。一个烫着卷发的大妈直接坐在地上哭嚎:\"我差二十分就换高压锅了啊!\"还有人指着告示破口大骂,说这是\"资本家骗老百姓\"。
最危急的时刻,楚明月想出了妙招。她带着几个员工,把库存的三十口高压锅全部搬到门口,当场举行\"诚信会员抽奖\"。凡是登记真实的顾客,都有机会直接获得。
\"我们相信大多数顾客是诚实的。\"楚明月举着喇叭喊,\"这些锅,送给真正支持我们的人!\"
骚动渐渐平息。抽中的顾客喜极而泣,没抽中的也领到了\"补偿积分\"。一场潜在的公关危机,反而让\"天天平价\"的信誉更上一层楼。
三天后,升级版的会员制度重新上线。这次采用了双层设计:普通卡依然用纸板,但增加了防伪印章;\"金卡\"则是塑料材质,编号与户口本绑定,享受更多优惠但不得转让。最关键的是,陈志远从省城大学借来台老旧计算机,建立了简单的会员数据库。
\"这叫'数字化管理'。\"他向县领导展示时如此解释,其实那台机器只能存储最基本的消费记录。
会员制度的成功超出所有人预期。第一个月,复购率达到惊人的78%,平均客单价翻了一番。更令人惊喜的是,县工会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定制三千张\"职工福利卡\",作为年终奖品发放。
\"这可是大单!\"张建军兴奋地搓着手,\"全县吃财政饭的都成咱们会员了。\"
陈志远却从中看到了更大机遇。他亲自设计了\"单位福利卡\"方案:工会预付一定金额,职工凭卡消费可享额外积分。这相当于提前回笼资金,还能绑定集体采购。
签约那天,县工会主席拉着陈志远的手说:\"小陈啊,你这是给改革开放添砖加瓦!\"主席不知道的是,陈志远公文包里还装着另外五份协议——县医院、纺织厂、农机站等单位的福利卡合作意向书。
春节前夕,超市迎来了会员制后的第一个销售高峰。高压锅已经发出去两百多口,现在最抢手的是楚明月设计的\"年货大礼包\"——会员专享,包含志远食品厂的精品辣椒酱、冷链带鱼和特供花生油。
腊月二十八的深夜,陈志远独自在办公室核算数据。会员数量突破五千,预存金额达到八万元,相当于超市两个月的营业额。窗外的雪静静下着,计算机嗡嗡作响,吐出一长条点阵打印纸——那是他让小刘连夜赶制的\"会员消费分析\"。
一个有趣的现象跃然纸上:积分兑换高峰集中在周五下午,那是工厂发工资的日子;最受欢迎的不是最贵的高压锅,而是中等价位的暖水瓶;甚至有顾客攒了一千分却不兑换,似乎享受的是积累的过程本身。
陈志远突然想起前世看过的一份报告:2020年,中国某电商平台的会员年消费额是非会员的3.5倍。历史的轨迹总是惊人地相似,只是这一次,他成了创造历史的人。
雪越下越大,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陈志远锁好办公室,看见值班的老马正在门口贴春联。红纸黑字写着:\"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是:\"天天平价\"。
老马不好意思地解释:\"我闺女写的,她说现在超市比供销社红火,这春联该咱们贴。\"
陈志远笑着帮他抚平红纸,心想:这才是最珍贵的会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