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谊宾馆的松柏厅里,陈志远调整着领带结。镜面般的大理石墙面映出他深灰色西装的轮廓——这是楚明月从王府井百货精心挑选的\"战袍\"。身旁的周雅突然拽了他一下:\"看主席台。\"
红绸铺就的讲台上,工作人员正在摆放名牌。\"马国涛\"三个烫金楷体在灯下熠熠生辉,旁边职务写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陈志远瞳孔微缩——这位后来被称为\"价格闯关总设计师\"的学者,此刻还是个年轻的知识分子。
\"他今天的发言稿...\"周雅递过张皱巴巴的纸,\"我昨晚从打印机房捡的。\"
标题《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过渡路径》下方,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间画着个粗重问号。陈志远一眼认出关键处被反复修改的痕迹——这位学者正在理想与现实间痛苦挣扎。
会场突然骚动起来。入口处,赵明辉带着几个穿皮夹克的年轻人鱼贯而入。留学生剪裁考究的西装与同伴们喇叭裤、蛤蟆镜的打扮形成荒诞对比,活像场错位的时空拼贴。
\"哟,这不是陈总吗?\"赵明辉的金丝眼镜链晃得刺眼,\"乡镇企业家也懂宏观经济?\"
他故意用日语对同伴说了句什么,引发一阵刻意的大笑。陈志远面不改色地从公文包取出英文版《价格理论》,扉页上的哈佛图书馆印章让笑声戛然而止——这是周雅托驻美记者弄来的\"道具\"。
主持人开场白被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淹没。当马国涛开始演讲时,后排几个戴红袖章的人突然举起标语牌:\"反对资本主义!\"陈志远注意到赵明辉嘴角的笑意——这种拙劣的搅局手法,在前世90年代的股东大会上他见得多了。
马国涛的钢笔在讲台上敲出清脆声响。\"同志们,\"学者的声音出奇平静,\"价格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它只是面镜子。\"他忽然转向骚动处,\"照出我们经济肌体里每一处淤塞的血管。\"
这句话像把手术刀剖开会场。陈志远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淤塞血管\"的比喻——后来这成为他企业战略的重要哲学。
自由讨论环节,赵明辉抢先举手。他流畅背诵着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时不时夹杂英文术语,引得几位领导频频点头。当谈到\"彻底放开价格管制\"时,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挑衅地扫向陈志远。
\"我想请教赵同学。\"陈志远起身的姿势像个真正的农民企业家,憨厚中带着锋利,\"如果明天钢材涨到两千元一吨,令尊的农机厂还开不开工?\"
会场瞬间安静。赵明辉精心构建的理论大厦,在这个接地气的问题前摇摇欲坠。
\"市场...市场会自然调节...\"
\"调节需要时间。\"陈志远从公文包取出个账本,\"这是红星集团扶持的县农机厂数据——如果按黑市价买原料,每台拖拉机要亏本三百元。\"他翻到标红的一页,\"而农民需要三百台这样的拖拉机春耕。\"
账本在与会者手中传阅,上面的红手印触目惊心——那是周边公社请愿时按的。马国涛接过账本时,镜片后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双轨制不是终点。\"学者突然脱稿发言,\"但休克疗法更不是良药。\"他举起账本,\"我们需要的是陈总这样的缓冲带企业!\"
这个即兴发挥的命名,后来被媒体广泛引用。而此刻的会场里,赵明辉正攥紧拳头——他西装内袋里那份《彻底放开价格管制建议书》,已经失去了最佳递交时机。
茶歇时,马国涛主动找到陈志远。\"你们那个物资调剂方案...\"学者递过名片,\"我想去实地调研。\"
这张普通白卡纸印的名片,将成为改变红星集团命运的钥匙。陈志远接过时,注意到对方袖口的磨损——这位影响经济走向的学者,生活竟如此清贫。
\"小心。\"周雅突然拽他衣角。
赵明辉带着摄像机走来,镜头直怼陈志远面部:\"乡镇企业家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有何高见?\"这是道专业陷阱,答不上来会成笑柄,答得太好又显得虚伪。
\"我们种地的只懂简单道理。\"陈志远拿起茶盘上的白糖和红糖,\"好比这两样——全放开,糖尿病人都得吃糖;全管制,老百姓喝不上甜粥。\"他将两种糖混在一起,\"所以红星集团的做法是...\"
\"双轨制!\"马国涛突然接话,引得众人侧目。学者兴奋得像发现新大陆,\"计划价保民生,市场价促竞争!\"
这个即兴比喻后来被很多人引用。而此刻的会场角落,赵明辉正阴沉着脸删掉刚拍的视频——他本想制造\"土老板出丑\"的热点,却意外给了对手舞台。
午餐会上,陈志远被安排在乡镇企业代表那桌。当服务员端上清蒸鲈鱼时,他不动声色地将自己那份打包——苏晓梅父亲康复期需要补充蛋白质。这个细节被邻座的女记者捕捉,后来成为报道《企业家的一鱼两吃》的灵感来源。
下午的闭门会议前,马国涛的助手悄悄塞来张纸条:\"会后305房间。\"陈志远借着系鞋带的动作烧掉纸条,火机光焰中瞥见赵明辉正与某位领导秘书交头接耳——前世那些肮脏交易的开端,总是这般相似。
305房间的辩论持续到凌晨。马国涛的白衬衫被汗水浸透,墙上挂满数据图表。当陈志远拿出东郊仓库的物资调配表时,学者突然摔了茶杯:\"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缓冲机制!\"
月光透过纱帘,在表格上投下斑驳光影。那些枯燥的数字背后,是张建军带着徒弟们熬红的眼睛,是苏晓梅磨破的手指,是二十辆\"先锋\"摩托在雨夜狂奔的车灯。
\"我需要这些案例。\"马国涛的钢笔尖戳破了稿纸,\"下周的国务院汇报...\"
走廊突然传来脚步声。陈志远迅速收起文件,下一秒房门被敲响——服务员\"送热水\"来了。透过门缝,他看见赵明辉的鳄鱼皮鞋在转角处一闪而过。
返程的火车上,周雅对着录音带做笔记。\"马国涛的理论有三个漏洞...\"女记者突然抬头,\"但你的实践刚好能补上。\"
陈志远望着窗外飞驰的田野。在河北某处小站,他看见农民们正在抢收冬小麦,其中有人穿着\"先锋\"摩托的工作服——那是红星集团下乡支农的员工。
\"不是补上。\"他轻声道,\"是生长在一起。\"
软卧包厢的门突然被拉开。列车长带着乘警出现:\"接到举报,有人携带国家机密文件!\"
周雅本能地护住录音设备。陈志远却坦然打开公文包——里面除了《价格理论》,还有本泛黄的《赤脚医生手册》。秦雪临行前塞的这本旧书,此刻成了绝妙的反讽。
\"误会了。\"列车长尴尬地赔笑,\"赵同志说看见...\"
\"赵同志?\"周雅按下录音键,\"能说全名吗?\"
这场闹剧的结局是,赵明辉在下一站被\"请\"下车。而陈志远在列车长的连连道歉中,获得了两份免费餐券。
夜深人静时,他在车厢连接处抽了支烟。月光照亮了铁轨,像两条平行的价格曲线——计划与市场,理想与现实,前世与今生。
回到集团总部,马国涛的感谢信已经摆在桌上。随信附赠的是本签名着作,扉页题着\"致缓冲带设计师\"。陈志远将书锁进保险柜时,苏晓梅敲门进来。
\"研讨会收获如何?\"
少女的辫子又长了些,发梢沾着仓库的粉尘。陈志远取出个铝饭盒:\"尝尝,人民大会堂厨师的拿手菜。\"
苏晓梅夹了块凉掉的鱼肉,突然笑了:\"比食堂大师傅差远了。\"
晨光中,两人对着物资调度表吃完了这顿特别的早餐。陈志远在新挂上的战略图前写下:\"政策博弈:1.理论实践结合;2.话语权争夺;3.底线思维。\"粉笔在\"底线\"二字上顿了顿,窗外传来\"先锋\"摩托的引擎声——楚明月又去抢购物资了。
而在省城某宾馆套房里,赵明辉正对着电话咆哮:\"查!那个马国涛什么来路!\"镜子里,他的金丝眼镜反射着冷光,像两片锋利的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