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的一声脆响,算盘珠子崩飞了两颗,在地上弹跳着滚到陈志远脚边。超市收银台前,一个烫着卷发的中年妇女正指着收银员的鼻子骂:\"小贱蹄子!连个账都算不清,也配站柜台?\"
收银员小赵不过十八九岁,脸涨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手忙脚乱地翻着账本:\"阿姨您别急,我再算一遍......\"
\"算个屁!\"妇女夺过账本摔在柜台上,\"三斤鸡蛋一斤八毛五,该两块五毛五,你收我两块八!黑心烂肺的东西!\"
陈志远弯腰捡起那颗算盘珠,金属表面还带着小赵手心的温度。他走到收银台前,从自己钱包里掏出两毛五分钱补上差价:\"大姐消消气,是我们工作没做好。\"
妇女这才骂骂咧咧地走了,临走还顺走了一把免费塑料袋。小赵的眼泪终于掉下来,砸在算盘上碎成几瓣。
\"第几次了?\"陈志远轻声问。
\"今天第七次......\"小赵抹着眼泪,\"陈总,我珠算考过三级,可人一多就......\"
陈志远拍拍她肩膀,目光扫过排成长龙的结账队伍。每个收银台前都上演着类似的场景:收银员满头大汗地拨算盘,顾客不耐烦地抖着腿,找零时一分一厘的差额常常引发争吵。最严重的一个柜台,因为一笔六块三毛五的账算了三遍结果都不一样,顾客直接掀了货篮。
当晚的紧急会议上,张建军抱来台笨重的机器:\"我从省城百货公司借来的,日本进口的poS机。\"
这台价值上万的设备像个铁皮盒子,通体银灰,键盘上的日文标签已经磨得发白。陈志远按下开关,机器发出老牛般的嗡鸣,五分钟才打出一张小票。
\"太慢了。\"楚明月皱眉,\"咱们超市客流高峰时,一分钟要结五笔账。\"
\"而且全英文界面。\"张建军翻着厚厚的说明书,\"操作员至少要培训三个月。\"
陈志远却盯着机器内部的构造出神。他前世见过更先进的收银系统,但那需要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在1985年的中国县城,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们自己做。\"他突然说。
会议室一片寂静。半晌,张建军才开口:\"志远,咱们连电子计算器都生产不了......\"
\"找能生产的人合作。\"
这个\"能生产的人\"出乎所有人意料——县郊的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陈志远通过秦雪父亲的关系,见到了学院科研处的马处长。
\"收款机?\"马处长听完陈志远的设想,哈哈大笑,\"我们可是研究导弹控制的!\"
\"原理相通。\"陈志远展开设计图,\"都需要输入、计算、输出,只不过一个打导弹,一个打小票。\"
马处长渐渐收起笑容,认真打量起图纸来。最后他指着核心部分问:\"这个计算模块,你打算怎么解决?\"
\"用军校为高炮研发的简易计算机。\"陈志远早有准备,\"我看过《解放军报》的报道,你们把它简化到了巴掌大。\"
三天后,一个代号\"长城一号\"的联合攻关小组成立了。军校派出三名专家和五名学员,志远集团这边则是张建军带队,外加从摩托车厂抽调的八名技术骨干。最令人意外的是小赵——那个被骂哭的收银员,主动要求参与测试。
\"我懂珠算,也懂收银。\"她红着脸解释,\"知道哪里容易出错。\"
研发过程比想象的更艰难。第一个样机重达三十斤,结次账要按二十多个键;第二个样机轻便了,但打印的小票像鬼画符;第三个样机倒是能用了,可成本核算下来比进口的还贵。
关键时刻,一个退伍特种兵出身的学员想出了妙招。\"干嘛非用条形码?\"他指着设计图上最复杂的部分,\"咱们用数字编号不行吗?\"
于是方案大幅简化:每种商品贴上四位数的编号,收银员输入编号,机器自动调取价格。虽然效率低了点,但胜在简单可靠。
更大的危机出现在量产前夕。赵建国女婿控制的电子厂突然拒绝供应关键元器件——打印机的步进电机。
\"这是卡我们脖子啊!\"张建军气得摔了茶杯。
陈志远却盯着摩托车生产线的传送带出神。突然,他跳起来冲向车间:\"跟我来!\"
谁也想不到,摩托车生产线上的送料机构经过改造,竟然能勉强替代步进电机。张建军带着工人们熬了三个通宵,用锉刀和砂纸手工打磨出二十套零件。当第一台完全自主的\"长城一号\"吐出清晰的小票时,小赵捂着脸哭了。
1985年国庆节,\"长城一号\"在天天平价超市全面启用。开业前,陈志远亲自给每个收银员培训。小赵学得最快,还编了顺口溜教大家:\"一输编号二确认,三收钱来四找零......\"
顾客们的反应从怀疑到惊讶再到赞叹。有个退休会计专门站在收银台边核对,半小时后心悦诚服地对排队的人宣布:\"神了!一分不差!\"
媒体闻风而动。周雅的报道《\"土法上马\"的现代化奇迹》登上省报头版,配图是小赵微笑着操作\"长城一号\"的照片。更意外的是,解放军报也派记者来采访,标题更震撼:《军转民用的成功典范》。
订单雪片般飞来。省内三家百货公司当场签下协议,连上海都有人慕名来考察。陈志远却在这时做了个惊人决定——当众摔碎那台日本进口的poS样机。
\"从今天起,\"他站在全体员工面前宣布,\"志远电子正式成立,专攻商用设备。我们永远不做技术奴隶!\"
掌声中,没人注意到赵建国的侄子混在人群里,偷偷拍下了\"长城一号\"的内部构造。但即使他看到了也不会明白,真正的核心技术,不在那些齿轮和电路板里,而在人们心中种下的自主创新的种子。
夜深人静时,陈志远独自在车间抚摸着\"长城一号\"粗糙的外壳。它确实笨重、简陋,打印时噪音像拖拉机,但每一个零件都刻着\"中国制造\"四个字。这让他想起前世看过的一句话:所有伟大的事业,最初都像个笑话。
窗外,第一场冬雪悄然落下。而陈志远知道,中国商业科技的春天,正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