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入血室
加味小柴胡汤
妇女感受外邪化热,恰值月经突然中断,邪热趁着体虚潜入血室。出现时而发冷时而发热,如同疟疾的症状,治疗可用小柴胡汤加当归、地黄、牡丹皮。
【注释】《金匮要略》记载:女性患外感病中风七八日,随后出现寒热往来,发作有定时,且月经恰在此时突然中断,这就是热入血室。邪热会使血行不畅而结聚,所以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发作有定时,可用小柴胡汤治疗。这里是说邪热没有完全清除,恰逢月经来潮,热邪趁人体虚弱进入血室潜藏,导致血液结聚,从而出现定时发作的寒热,如同疟疾症状。血室由肝所主,肝与胆互为表里,胆因为肝受邪而出现寒热症状,所以用小柴胡汤主治。方中加当归、生地、丹皮,是为了清除血分中的热邪。
小柴胡汤(方剂见首卷柴胡四物汤注释中) 。
女性患伤寒发热时,恰逢月经来临,出现白天神志清楚,夜晚胡言乱语,好像见到鬼一样的症状,这就是热入血室。治疗时,不要用损伤胃气及上焦、中焦的药物,热邪会随着经血排出而自行恢复正常。
【注释】《金匮要略》指出:女性感染伤寒之邪而发热,月经恰好此时到来,表现为白天神志清晰,夜间却出现谵语,仿佛见到鬼怪的样子,这便是热邪侵入血室的病症。在治疗此病症时,不要使用会损伤胃气以及影响上焦、中焦的药物,病症必定会自行痊愈。这里所说的是,热邪虽侵入血室,但月经持续通行,那么热邪就不会停留结聚。不要因为出现谵语症状,就用芒硝、大黄之类药物损伤胃气,进而刺伤营血,也不要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而影响上焦、中焦。只需等待热邪随着经血排出,疾病必然会自行痊愈。《伤寒论》中说:“血自行下行排出,病就会痊愈。”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刺期门法 清热行血汤
热邪侵入血室进而形成类似结胸的症状,出现下血、谵语、头部出汗的情况,这两种情形都应当针刺期门穴,根据实证的具体状况进行泻法,以泄去邪热。若不能针刺,可用清热行血汤治疗,药物有桃仁、红花、丹皮、五灵脂、生地、甘草、穿山甲、赤芍。
【注释】《金匮要略》记载:女性患中风,出现发热、恶寒症状,恰逢月经到来,过了七八天热退,脉象变迟缓,身体转凉,但胸胁部胀满,如同结胸的样子,还伴有谵语,这就是热入血室,应当针刺期门穴,依据实证情况采用泻法。又说:患阳明病出现下血、谵语,这也是热入血室,只是头部出汗,同样应当针刺期门穴,根据实证进行泻法,若全身微微出汗就会痊愈。这两条,一条说月经刚来就中断,血结聚在体内属于实症;另一条说阳明病也会有热入血室的情况,只是下血、头部出汗有所不同,所以判定为热入血室,这也是因为肝实证,所以都认为应当针刺期门穴。
如果不能针刺,就用清热行血汤治疗,方剂组成是桃仁、红花、丹皮、五灵脂、生地、甘草、穿山甲、赤芍。综合这四种热入血室的症状来看,大致上有类似寒热如疟的症状,才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否则,有的不用服药就能自愈,有的针刺期门穴或用清热行血之法,依据实证进行泻邪,这是仲景的治疗心法,不能一概用小柴胡汤治疗。
血分水分总括
女性若先出现月经闭止,之后才发生水肿,这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任脉、冲脉,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壅滞。要是先患水肿,随后月经闭止,是因为脾土不能制约水液,水邪泛滥,溢于皮肤。前者称为血分病,后者叫做水分病。血分病难治,水分病易治,对这二者要详细参详,加以明确分辨。
【注释】女性出现月经先闭止,随后出现水肿的病症,这是因为寒湿之邪侵犯了冲脉与任脉,使得血液在经脉中壅塞不通,这种情况称为血分病。如果是先出现水肿,然后才发生月经闭止,这是因为脾脏功能失常,不能正常制约水液,导致水邪泛滥,外溢到皮肤表面,此病症称为水分病。一般而言,血分病治疗难度较大,水分病相对容易治疗,对于这两种病症,一定要仔细辨别清楚。
血分症治
加味小调经散
血分病是血液壅滞无法畅行,致使四肢出现浮肿,这病不可轻视。只要能使月经畅通,浮肿自然会消散,可在小调经散中加入红花、丹皮、牛膝来治疗。
【注释】血分导致的浮肿,是由于血液壅滞不能正常运行,流到四肢,所以引发四肢浮肿。这种情况不必着重治疗浮肿,只需调理月经,月经通畅后,浮肿自然会消退。适宜用小调经散,再添加红花、丹皮、牛膝进行治疗。
小调经散(方剂见三卷关于浮肿的内容 )。
水分症治
先出现水肿而后月经闭止的病症称作水分病,是水饮停留在膀胱,导致气机不畅。只要水肿消除,月经自然就会到来,茯苓导水汤的疗效神奇。
【注释】水分病导致的水肿,是因为水饮在体内停滞,使得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水液泛滥于皮肤,所以出现水肿与月经闭止的症状。这种情况只需着重治水,水肿消退后,月经自然会通畅,可用茯苓导水丸来治疗。
茯苓导水汤(方剂见胎前门中关于子肿的条目 )。
梦与鬼交症治
加味归脾汤
妇人独自哭笑、害怕见人,精神虚弱,夜晚做梦仿佛被鬼邪侵扰。此时应用归脾汤调服辰砂、琥珀,以此定志清心,让魂魄安宁。
【注释】妇人因过度忧思等情志因素伤及体内脏腑,致使心脾亏损。心主神明,心脾受损则神明失去护佑,鬼邪干扰正气,魂魄不得安宁,所以夜里会梦到与鬼相交,出现独自哭笑、好像有人作对的情况,这些都是病症表现。应当用归脾汤,调入辰砂、琥珀粉末后服用,如此可使神志安定、心神清朗,魂魄安宁就不会再做怪异的梦了。
归脾汤(方剂在首卷)。
梅核气症治
半夏厚朴汤
女性感觉咽喉中如同有烤炙的肉块,又好像梅核梗塞在咽喉部位。半夏厚朴汤对此疗效显着,该方由半夏、厚朴、苏叶、茯苓,以生姜为药引煎熬而成。
【注释】《千金方》记载:咽喉部位感觉黏黏的,就像有烤炙的肉,想吐吐不出来,想吞吞不下去。这就是所说的咽喉中如同有烤炙的肉块,俗称梅核气。大概是由于内在七情失调,外加外感寒邪所引发,适宜用《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厚朴汤主治,该方由半夏、厚朴、苏叶、茯苓,加入生姜一起煎煮。
血风疮症治
加味逍遥散
女性全身出现类似丹毒的皮疹,瘙痒疼痛不定时发作,搔抓后会形成疮疡。这是血风、风湿以及血燥共同作用导致的,可用加味逍遥散加上黄连、生地来治疗。病愈后若皮肤出现白屑、变得强硬,这是血虚不滋润的表现,需服用养荣汤。
【注释】女性患血风疮,全身会起皮疹,形态类似丹毒,有时瘙痒,有时疼痛,搔抓后就会变成疮疡,这是由风湿之邪侵袭,加上体内血燥引起的。适宜用加味逍遥散,并添加黄连、生地进行治疗。如果疮疡结痂痊愈后,又出现白色皮屑,皮肤变得强硬,这是因为血液亏虚,肌肤得不到滋润,此时应该服用益气养荣汤。
加味逍遥散(方剂见前文前阴痛相关内容)。
益气养荣汤(方剂见首卷)。
臁疮症治
桂附地黄丸
妇人因忧思郁怒损伤肝脾,导致湿热内生,在两小腿内侧生出疮疡。生于外侧属足三阳经,相对容易治疗;生于内侧属足三阴经,治疗往往较困难。初起时局部红肿,可用败毒散;若脓水淋漓,宜用补中益气汤煎服;若午后发热,表明阴虚,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若食量减少、畏寒,则需服用桂附丸。
【注释】妇人长期忧思郁怒,会伤害肝脾,或者饮食不规律,损伤胃气,致使湿热向下流注。若再被外界寒湿之邪侵袭,就必定会在两小腿内外侧生出疮疡。疮疡生在小腿外侧,涉及足三阳经,治疗相对容易;若生在小腿内侧,属于足三阴经的范畴,常常难以治愈。刚开始出现红肿症状时,适宜使用人参败毒散;疮疡破溃后脓水不断流出,适宜服用补中益气汤;如果还出现午后发热的情况,这是阴虚的表现,应该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要是食量减少、身体疲倦、怕冷,这是肾阳不足的症状,适宜服用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肉桂和附子。
人参败毒散(方剂见产后痢疾相关内容)。
补中益气汤(方剂见首卷血崩相关内容)。
六味地黄丸(方剂见首卷)。
足跟痛症治
督脉起始于肾经经过之处,当肾、肝、脾三阴经出现虚热时,会引发足跟疼痛。此时可用六味地黄丸来滋养肾中真水。倘若足跟疼痛长时间不愈,出现肿胀、破溃流脓的情况,就需服用八珍汤。
【注释】足跟是督脉起始的部位,足少阴肾经也从这里经过。如果肾、肝、脾三阴经出现虚热,就会导致足跟疼痛。适宜用大剂量的六味地黄丸配方煎服,以此大力滋补肾中的真水。要是疼痛持续很久没有痊愈,还出现肿胀、破溃流脓的症状,就应该服用八珍汤,来大补人体的气血。
杂症门汇方
半夏厚朴汤
半夏 厚朴 苏叶 茯苓(各二钱)
以上药物,加入生姜一同煎煮后服用药液。
清热行血汤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 丹皮 五灵脂 生地(各二钱) 甘草(五分) 穿山甲 赤芍(各一钱)
把上述药物混合,加适量水进行煎煮,煮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八珍汤的药方和用法可查阅首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