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
用于治疗肝脏火邪亢盛,左侧胁肋部位疼痛。
药物组成:黄连(六两,炒制)、吴茱萸(一两,用热水浸泡)。
将以上药物研制成粉末,做成药丸。
【集注】胡天锡说:这是清泻肝火的主要方剂。肝脏的治法有多种,肾水亏虚导致肝木没有滋养来源,就用地黄丸,这是依据乙癸同源的理论;脾土虚弱导致肝木无法稳固生长,就用参苓甘草类方剂,这是通过缓和肝的急迫并培补脾胃来调理;肝经血虚有火,就用逍遥散来清泻肝火;肝经血虚无水滋养,就用四物汤来滋养阴液。至于补肝阳的方法,原理与补肾阳相同;而清泻肝火的治法,和清心火类似。左金丸唯独以黄连作为主药,遵循“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直接抑制肝火上炎的势头;吴茱萸根据同类相求的原理,引导热邪向下运行,并且凭借其辛燥的特性来疏解肝郁,消除肝气的抵触阻碍,所以作为辅助药物。然而,必须是人体本气充实且脾胃不虚的人,才比较适宜使用。称为左金丸,是因为肝木主左,而该方用药是从金气克木的理论出发来制方的。
泻青丸
主治因肝火上炎兼感风热,导致无法安稳入睡,容易惊恐、发怒,眼睛红肿疼痛,以及小儿急惊风出现抽搐等症状。
药物组成:龙胆草、山栀、大黄(用酒蒸制)、川芎、当归、羌活、防风。
以上药物剂量相等,制成蜜丸,用竹叶汤送服。
【注释】龙胆草能直接进入肝经,以清泻肝火,佐以栀子、大黄,可使所泻之火通过大便与小便排出体外,这是治疗火邪的治标之法。肝主风,风能够助长火势,治疗肝病若不治理风邪,并非恰当治法。所以用羌活、防风疏散肝经之风,也就等同于疏散肝中之火,这是治疗火邪的治本之法。肝的特性喜好疏散,所以用川芎的辛味来疏散肝气。肝的本质喜欢被滋养,所以用当归的濡润之性来润泽肝脏。这是在清泻肝热之中,蕴含着滋养肝脏的用意。清泻肝热,是治疗肝的病症;滋养肝脏,是使肝脏功能和顺。因为肝木对应春季,是阳气升发、万物开始生长的源头,不可轻易损伤。
当归龙荟丸
用于治疗肝经实火所致病症,如头晕目眩,耳聋耳鸣,惊悸不安、抽搐痉挛,烦躁不宁、狂躁过激,大便干结难解,小便涩滞不畅,或者胸胁部位疼痛,阴囊肿大胀痛等。凡是属于肝经实火的病症,都适宜服用此药。
药物组成:当归(一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龙胆草(一两)、栀子仁(一两)、大黄(五钱)、芦荟(五钱)、青黛(五钱)、木香(二钱五分)、黄柏(一两)、麝香(五钱,另外研末)。
将以上药物研成粉末,用炒神曲制成糊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姜汤送服。
【集注】汪昂说:肝木是产生火邪的根本,肝火旺则其他各经之火也会随之而起,引发的病症不止一种。因此用当归、芦荟、龙胆草、青黛直接作用于肝经的气分和血分,首先平定肝中较旺盛的实火,那么其他各经之火,也会逐渐平复。辅以黄芩清泻肺火,黄连清泻心火,黄柏清泻肾火,大黄清泻肠胃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选用众多大苦大寒的药物直接折损火势,使上、中、下三焦之火,全部通过大便和小便排出体外。稍微加入木香、麝香,是利用它们调畅气机、开通孔窍的作用,使药力能灵通周遍全身。然而,如果不是实火之症,不可轻易使用此药。
越婢加半夏汤
主治咳嗽且气逆上冲,这属于肺胀病,患者气喘,眼睛胀突犹如要脱出眼眶的样子,脉象呈现浮大之象。
药物组成: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五枚)。
以上六味药,加入六升水,先煮麻黄,除去浮沫后,放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温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
用于治疗肺胀,症状为咳嗽气逆上冲,伴有烦躁且气喘,脉象浮,表明心下有水气。
药物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石膏(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
以上九味药,用一斗水,先煮麻黄,除去浮沫,再放入其余各药,煮取三升。身体强壮的人每次服一升,体质虚弱的人酌情减量,每日服三次。小儿每次服四合。
【集注】喻昌说:前面的一个方剂,是在麻黄汤中用石膏替换桂枝、杏仁,因为脉象大且有热,又加入生姜、大枣,这样发散的药力就轻微而且缓和。后面的这个方剂,是在小青龙汤中加入石膏,因为病症兼有烦躁,虽然适宜发汗散寒饮,但仍要防止药物助热损伤津液。越婢汤方中有石膏、半夏这两味药,共同发挥功效。石膏清热,借助其辛热之性也能豁痰,半夏豁痰,借助其辛凉之性也能清热。前面麦冬汤方中下气止逆,全靠半夏加入到生津药物之中。这两个方剂又借助半夏加入到清温的方剂里,仲景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无非是为后学之人示范如何灵活化裁运用。
清燥救肺汤
主治各种气机上逆、胸中满闷、肺气郁滞,以及各种痿证、气喘、呕吐等病症。
药物组成:桑叶(三钱,选用经霜打过的)、石膏(二钱五分,炒制)、甘草(一钱)、胡麻仁(一钱,炒熟后研碎)、真阿胶(八分)、人参(七分)、麦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去掉皮和尖,炒至发黄)、枇杷叶(一片,去掉绒毛,用蜜炙制)。
以上九味药,加一碗水,煎取六分药液,分两三次频频趁热服用。如果痰多可加贝母、栝楼;血枯者加生地;热邪严重的加犀角、羚羊角,或者加牛黄。
【集注】喻昌说:按各种气机上逆、胸中满闷且属于肺部病变的情况,是由于肺燥导致的。然而古今治疗气郁的方剂,多使用辛香行气的药物,却没有一个方剂是针对肺燥来治疗的。各种痿证、气喘、呕吐属于上部病变的,同样是因为肺燥。但古今的治法,把痿证、呕吐归属于阳明经病变,把气喘归属于肺脏病变,这样呕吐与痿证就属于中焦、下焦病变,只有气喘属于上部病变,所以也没有一个方剂涉及肺燥的治疗。即便气喘属于肺脏病变,治疗方法不是解表就是攻下,不是行气就是泄气,偶尔有一两个使用润剂的方剂,又没有抓住关键要点。现在拟定这个方剂名为清燥救肺汤,大致以调治胃为主,因为胃土是肺金之母。方中的天冬、知母能够清肺滋肾,但因其药性苦寒而未选用,至于像苦寒降火的药物,更是在所禁忌之列。因为肺金自身已至于干燥,所存的阴气不过一丝而已。倘若再用苦寒药物使气下行,损伤胃气,病人还有生机吗?确实应该仿照这个方剂进行增减,来救治因肺燥而产生的各种病症,或许才能有所成效。
柯琴说:古代方剂使用香燥的药物来治疗气郁,却不能获得疗效,是因为火性趋燥(香燥之药反而助火)。只有缪仲醇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采用甘凉滋润的药物,以清金保肺为原则来制定方剂。喻昌秉承他的宗旨,汇集各种润剂,从而创制了清燥救肺汤,立意深刻,用药恰当,没有遗漏之处了。
【按语】经典上说:肺脏受损要补益肺气。这是因为肺主司诸气。然而火与元气不能同时并存,所以使用人参、甘草,以其甘温之性来补气,气充足则火自然消退,这是运用少火生气的方法。至于火燥在肺中壅滞,若不辅助使用甘寒多液的药物,就不足以滋养肺燥,反而肺气会被亢盛的火邪所消耗,更加助长肺燥。所以辅助使用石膏、麦冬、桑叶、阿胶、胡麻仁之类药物,使肺的清肃功能得以恢复,而亢盛的火邪也随着气机的运化而消除。经典上说:肺厌恶气上逆,急需用苦味药物来降气。所以又辅助使用杏仁、枇杷叶的苦味来降气。气降则火也随之下降,肺的治理调节功能就能恢复正常;气机运行通畅就不会郁滞,各种痿证、气喘、呕吐自然也就消除了。要知道各种气机上逆、胸中满闷的情况,肺气必然大虚,如果拘泥于肺热会伤肺的说法而不使用人参,郁滞必定无法解除,火邪会更加炽盛,就会出现皮肤皱缩、毛发脱落、喘咳不止直至死亡。这个方剂命名为救肺,就是因为它既能清热又能补益。如果认为实火可以用泻药,而长期服用黄芩、黄连,苦味会从火化,死亡很快就会到来。
麦门冬汤
对于因火邪上逆导致气喘,咽喉不适,需要止逆下气的病症,以此方主治。
药物组成: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药液,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用三次,夜间服用一次。
【集注】喻昌说:这个方剂用于治疗胃中津液干涸,虚火上炎的病症,是从根本上治疗的好方法。使用降火的药物,火反而上升,用寒凉的药物,热反而更炽盛,这是只知道与火热相互对抗,却不知道通过补正气来滋生津液,这样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凡是肺病患者,有胃气就能生存,没有胃气就会死亡。胃气,是肺的母气。本草中有知母这个药名,认为肺借助它的清凉之性,可知清凉是肺的母气特性。又有贝母这个药名,认为肺借助它来豁痰,豁痰是肺的母气相关作用。然而多次用于火邪上逆导致气喘、咽喉不适的病症,却屡屡没有效果,说明这些药物名不副实。谁能知道仲景的精妙方法,在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这些大补中气以滋生津液的药物组合中,又加入半夏这味辛温的药物,来开胃行津从而润肺,难道仅仅是用它来利咽下气吗!其实这里利咽下气,并非单纯是半夏本身的功效,实在是巧妙运用半夏后产生的功效啊。
人参清肺汤
主治肺胃虚寒所引发的病症,症状表现为咳嗽气喘且急促,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不得安宁。同时也用于治疗多年的劳嗽,出现吐血且带有腥臭味的情况。
药物组成:人参、阿胶、地骨皮、知母、乌梅、罂粟壳、炙甘草、杏仁、桑白皮(各药用量相等)。
加入枣子,加水煎煮后服用。
人参定喘汤
药物组成:人参、麻黄、阿胶、五味子、罂粟壳、甘草、半夏曲(各一钱)、桑白皮(二钱)。
使用方法为加入生姜三片,用水煎煮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