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中风邪时,会出现口燥、气喘,头晕且身体沉重,冒风后出现肿胀。
【按语】“身运而重”,应该是“头晕而身重”;“冒而肿胀”,应该是“冒风而肿胀”,这样才与上下文义相符,由此可知这必然是传抄错误。
【注释】肺主司气机,与体表的皮毛相互配合。肺感受风邪,风邪损伤肺气,导致津液凝聚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出现口燥。风邪侵犯肺脏,使肺气上逆壅滞,所以气喘咳嗽。头晕且身体沉重,是因为肺气受伤而体力疲乏;冒风后肿胀,是因为皮毛受伤,水湿泛溢。
【集注】李彣说:肺主司气机,风邪侵袭,气机壅滞,津液不能运行,所以口燥;气机上逆,呼吸不利,所以气喘。
肺中寒邪时,会吐出浊涕。
【注释】肺中寒邪,胸中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津液就会凝聚不能流通,所以吐出如涕般的浊涎。
【集注】李彣说:人体的五液进入肺后化为涕,肺与皮毛相互配合,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侵入肺脏,导致肺窍不通利,出现鼻塞,涕唾浊涎壅滞不能通畅,就会从口中吐出。
出现肺的死脏脉象,轻按脉象虚弱,重按脉象如同葱叶般中空且无根,是死证。
【注释】肺感受风寒之邪,如果脉象轻按极为虚弱,重按脉象如同葱叶般中空且无根,这就是肺脏的死脉。以下论述五脏时都提到浮脉,这是说明外感邪气时,应该出现的脉象。
【集注】程林说:真正的肺脉到来时,如同羽毛轻轻接触人的皮肤,这难道不是轻按脉象虚弱吗?葱叶中间是空的,重按脉象如同葱叶般中空,且下部无根,这种浮而毛、虚弱无根的脉象,说明没有胃气。这表明真脏脉已经出现,所以是死症。
肝中风邪时,会出现头目颤动,两胁疼痛,行走时常弯腰驼背,还会使人喜好甜食。
【注释】肝主风,与筋相互配合。肝感受风邪,风邪过盛就会导致动象,所以头目会颤动。两胁是肝脏所主的部位,肝脏受病所以两胁疼痛。风邪损伤筋,所以行走时常弯腰驼背。肝厌恶拘急,需要甘味来舒缓,所以使人喜好甜食。
【集注】徐彬说:人体的高巅部位,只有风能够到达,风性主动摇,所以头目颤动。肝脉向上贯穿横膈,如今胁肋部有邪气,所以疼痛。肝主筋,风邪过盛则筋拘急,所以弯腰驼背。人体以脾胃为根本,肝木邪气强盛而脾土虚弱,甘味能补益脾胃,喜好甜食是身体自我救助的表现。
肝中寒邪时,会出现两臂不能上举,舌根干燥,喜欢叹息,胸中疼痛,不能转侧身体,进食就会呕吐,并且出汗。
【按语】“两臂不举,舌本燥”这两句以及“而汗出”三个字,与上下文义不连贯,肯定是错简,暂不解释。
【注释】肝脏的特性是条达舒畅,其气运行于胸侧。肝感受寒邪,所以会出现气机抑郁不能伸展,喜欢叹息;气滞不能通行,疼痛而不能转侧身体。进食就呕吐,也是寒邪上逆导致的。
出现肝的死脏脉象,轻按脉象虚弱,重按脉象如同绳索般紧而不柔和,或者脉象弯曲如同蛇行,是死症。
【注释】肝感受风寒之邪,如果脉象轻按极为虚弱,重按不呈现弦象,这就失去了肝脏原本的脉象。如今重按脉象如同绳索般紧而不柔和,或者弯曲如同蛇行般一去不返。绳索般紧而不柔和、弯曲如同蛇行般一去不返,这些不都是肝脏的死脉表现吗?
【集注】周扬俊说:重按脉象如同绳索,那么弦紧之象都能显现,脉象有来有去,这是阴阳往复的道理。如今说脉象不往来而只去不返,这是没有胃气的表现。否则,就是真气将要离散,脉气出入勉强,有萎靡不前、弯曲难伸的状态,所以脉象弯曲如同蛇行。
肝脏气血郁滞形成肝着病,患者常常想要别人踩踏自己的胸部,在还没有感觉到痛苦的时候,只是想喝热饮,这种情况用旋覆花汤治疗。
【按语】“旋覆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病不相符,为衍文)
【注释】肝着病,是因为肝气郁滞不能通行,导致胸部痞塞不适。所以患者常常想要他人按摩胸部,以疏通气机。在病情尚未出现痞塞难受时,只想要喝热饮,这是寒邪致病的表现。
【集注】李彣说:肝主疏泄,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所以常常想要他人踩踏胸部来舒缓气机。又因为寒邪凝结在体内,所以想要喝热饮来克制寒邪。
心脏感受风邪时,会出现像羽毛覆盖般温和的发热症状,身体乏力无法起身,心里感觉饥饿,但进食后就会呕吐。
【按语】心中风邪时,会出现翕翕发热(翕翕发热为中风的本证)。“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与上下文义不连贯,肯定是错简,暂不解释。
心中寒邪时,患者感觉心脏如同吃了蒜一样难受,严重时心痛连及背部,背痛又连及心脏,就像蛊毒灌注一样,若脉象浮,通过自行呕吐就可痊愈。
【注释】患者感觉心脏如同吃了蒜一样难受,是说那种辛辣刺激心脏的感觉。严重时心痛连及背部,背痛又连及心脏,是说心背相互呼应疼痛。就像蛊毒灌注一样,是说疼痛如同虫子往来不停。这些都是心中寒邪的症状。如果脉象浮,说明心脏显现本脉,是寒邪向上越出的征兆,所以通过自行呕吐,邪气去除就可痊愈。
【集注】徐彬说:寒邪属于阴邪,在外部束缚阳气,导致火邪内郁,所以有如同吃蒜般的感觉,这种感觉似辣但并非疼痛。病情严重时,寒邪强盛,所以向外攻冲背部,向内攻冲心脏。“彻”就是相互呼应的意思,如同蛊毒灌注般,疼痛绵绵不停。如果脉象浮,说明邪气尚未凝结,所以通过自行呕吐就可痊愈。
心脏受伤的人,在劳累疲倦时,就会出现头面部发红,下肢沉重,心中疼痛且自觉烦躁,身体发热,肚脐部位跳动,其脉象应是沉脉(此处“其脉弦”的“弦”字,当作“沉”字,沉为肾脉,这样文义才连贯,必是传抄错误),这是心脏受伤所导致的。
【注释】这里所说心脏受伤,指的是患有心脏疾病的人。因为这类人在劳累疲倦时会扰动心脏,心脏阳气上盛,所以头面部发红;上部阳气过盛则下部虚弱,所以下肢沉重无力。心中疼痛、自觉烦躁发热、肚脐部位跳动,脉象沉,这是肾脏乘心脏受伤而引发的病症。
【集注】尤怡说:心脏受伤的人,劳累疲倦时就会头面部发红,下肢沉重。这是因为心脏虚弱,阳气容易上浮,上部阳气过盛,下部必然虚弱。心中疼痛且自觉烦躁发热,是心脏虚损失去滋养,内热扰动。肚脐部位跳动,是因为上部心脏虚弱,下部肾脏之气妄动。
无故哭泣,致使魂魄不安,这是因为血气不足。血气不足与心脏相关,心脏气虚的人会产生畏惧感,闭上眼睛想要入睡时,会梦到远行,这是精神离散,魂魄肆意游动。阴气衰弱的会引发狂病,阳气衰弱的会引发癫病。
【按】“阴气衰者为癫”的“癫”字,应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的“狂”字,应当是“癫”字。《内经》说:“重阴者癫,重阳者狂。”这必定是传抄错误。
【注释】邪哭,是说心脏受伤的人无缘无故地哭泣。无故哭泣会使魂魄不安,这是心脏血气不足的表现。血气不足导致心脏虚弱,就会使人产生畏惧感,闭上眼睛想要入睡时会梦到远行,这是精神离散,魂魄肆意游动。心脏主血,血属阴,阴过于衰弱则阳偏盛,阳盛就会引发狂病;心脏主气,气属阳,阳过于衰弱则阴偏盛,阴盛就会引发癫病。
出现心脏的死脏脉象,轻按脉象坚实,如同丸豆般,重按时脉象更加躁动疾速,这是死证。
【注释】心脏感受风寒之邪,如果脉象轻按极为坚实,呈现出丸豆般的形状,重按时脉象愈发强劲、躁动疾速,这就是心脏的死脉。
【集注】李彣说:《难经》讲:心脉应浮大而散,若轻按脉象坚实如同麻豆,重按脉象更加躁动疾速,这就是真脏脉显现,胃气完全丧失,所以是死证。《内经》说:真心脉到来时,坚实而搏指,如同触摸薏苡仁,连续不断,这与如同麻豆的意思相同,可以相互参照。
脾脏感受风邪时,会出现像羽毛覆盖般温和的发热,身形如同喝醉酒的人,腹中烦闷沉重,上下眼皮跳动,呼吸短促。
【按语】此处缺少脾脏中寒的相关文字,必定是有脱漏。
【注释】脾脏感受风邪,出现像羽毛覆盖般温和的发热,这是中风的常见症状。身形如同喝醉酒的人,也是风热在体内扰乱,所应出现的症状。腹中不适且烦闷,身体懈怠沉重,上下眼皮跳动,气短,这些都是脾经的病症表现。
【集注】李彣说:风属于阳邪,其气具有疏泄作用,身形如同喝醉酒的人,是说面部发红且四肢软弱。风气在体内扰动,所以腹中烦闷沉重。皮目指的是上下眼皮。
出现脾脏的死脏脉象,轻按脉象大而坚实,重按脉象如同倒扣的杯子,脉象高而清晰,搏动有力且摇摆不定,这是死证。
【注释】脾脏感受风寒之邪,如果脉象轻按大而坚实,失去了正常的和缓之象,重按脉象如同倒扣的杯子,脉象高而清晰,有力且摇摆不定,这就是脾脏的死脉。
【集注】李彣说:脉象弱而滑,表明有胃气,若轻按脉象大而坚实,说明胃气已绝,真脏脉显现。如同倒扣的杯子则内部空虚,“洁洁”形容空虚无物的样子。搏动有力且摇摆不定,说明脉象躁动疾速不安,是正气将要离散,所以是死症。
趺阳脉表现为浮而涩,浮脉表明胃气强盛,涩脉表明小便频数,浮涩两种脉象并见,就会导致大便坚硬,这就是脾约症,用麻子仁丸治疗。
【按语】此条应当在腹满篇中“便难”的内容之下,肯定是错简在此处。
【注释】趺阳脉是诊察胃的脉象。如果脉象只是涩而不浮,表明脾阴虚,那么胃气也不会强盛,此时不能使用攻下之法。如今脉象浮而涩,说明胃阳充实,胃气强盛,但脾阴也虚弱。脾阴虚不能为胃向上输送精气,水液只能独自向下运行,所以小便频数;胃气强盛,对脾脏形成约束,不能运化津液,所以大便困难。用麻子仁丸治疗,此方能滋养阴液、润燥滑肠、清热通闭。之所以不敢轻易使用承气汤,是因为脉象涩终究提示存在虚邪。
【集注】徐彬说:脾约病使用丸剂而不用汤剂,是取其药效和缓来打开郁结,不敢骤然损伤元气。要知道人到了脾约的程度,都是因为元气不充足,津液不能到达所致。
李彣说:趺阳脉是胃的脉象。胃是水谷汇聚之处,浮脉属于阳脉,所以胃气强盛,能够饮食。小便频数会导致津液损耗,所以脉象涩。因为脾主为胃输送津液,这里是胃强脾弱,脾对津液的输送受到约束,不能向四周布散,只能输送到膀胱,导致小便频数而大便坚硬。麻子仁丸可通闭润燥。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以上六味药,研成粉末,用炼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用开水送服十丸,一天服三次,以病情缓解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