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的清晨,寒假的薄雾还没散尽,林小羽抱着一摞牛皮纸信封站在邮局门口,指尖冻得通红却紧紧攥着信封边缘。信封上印着 “青春小卫士?暖阳书信计划” 的字样,角落贴着她手绘的向日葵邮票图案,每张邮票上都画着不同的表情:微笑的、困惑的、坚定的,像在诉说着成长路上的各种心情。发间的向日葵发卡沾着细碎的霜花,在晨光里泛着温柔的光。
“小羽!邮票都买齐啦!” 李诗涵拎着一大袋邮票跑过来,粉色围巾上落着雪花,“邮局阿姨说平信要贴 80 分的邮票,给山区的信得用厚信封,不然路上容易破。” 她身后跟着孟晓冉,怀里抱着一摞信纸,纸页边缘印着淡淡的向日葵花纹 —— 这是陈雨欣特意设计的 “成长信纸”,每一页右下角都有个小方框,写着 “今日小温暖”。
陈雨欣正蹲在台阶上核对地址,画板放在腿上,上面贴着从地图上剪下的城乡路线图。“核对完了 32 封,” 她呼出的白气模糊了眼镜片,“山区小学的地址都标注了‘请优先投递’,还有 5 封是给留守儿童中心的,那边的老师说孩子们每周三下午会去收发室等信。” 王浩扛着一捆捆扎好的信封走来,棉服拉链上挂着的向日葵挂坠晃来晃去:“邮局叔叔说这些信会走绿色通道,年前一定能送到。”
“暖阳书信计划” 是小羽他们在城乡交流活动后发起的,起因是去山区小学时,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对青春期的困惑只能藏在心里。小羽在日记里写:“他们的烦恼和我们一样,却没人可以诉说。” 于是团队决定组织城乡孩子的书信交流,让城里的孩子分享青春期知识,山区的孩子讲述成长故事,用文字搭建一座温暖的桥。
筹备过程比想象中曲折。第一次征集书信时,只有 7 个同学报名,有人说 “写信太老土了”,有人担心 “说不清楚自己的烦恼”。小羽他们没放弃,在校园广播里读了山区孩子的日记片段:“爸妈在外地打工,我第一次来月经时,以为自己生病了,躲在柴房里哭了一下午”“男生们总嘲笑我个子矮,说我永远长不高”,这些文字让很多同学沉默了,第二天报名人数就涨到了 42 人。
此刻邮局大厅里,小羽他们正给信封盖邮戳。孟晓冉小心翼翼地在每封信里夹进一张向日葵书签,书签背面写着 “你不是孤单的”。她的手指在书签上轻轻摩挲,小声说:“我以前也觉得没人懂我,直到收到你们的回信,现在我想让山区的同学也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们。” 她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山区女孩的照片,是城乡交流时拍的,照片背面写着 “想和你做笔友”。
“对了,苏老师托我带了些书给山区小学的图书馆。” 小羽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纸箱,里面装着《青春期百科全书》《男孩女孩成长指南》等书籍,每本书的扉页都贴着 “青春小卫士推荐” 的标签,“苏老师说这些书里的插画很生动,适合小学生阅读。” 王浩搬来一个更大的箱子,里面是同学们捐赠的文具:带着向日葵图案的笔记本、印着科普小知识的橡皮、写着 “勇敢成长” 的铅笔,“这些都是按山区老师列的清单准备的,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分到。”
离开邮局时,雪花开始飘落。小羽站在台阶上望着邮车远去,发间的向日葵发卡上积了薄薄一层雪。她想起城乡交流时那个叫丫丫的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总是低着头,问她 “为什么胸部会疼” 时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当时小羽没来得及细说,只把自己的科普笔记送给了她,现在那本笔记应该和书信一起在路上了吧。
寒假的第一周,“青春小卫士” 的活动室成了书信中转站。每天早上,小羽他们都会来整理新收到的回信,分类放进贴着地名的文件夹里。丫丫的回信是最先到的,信封边缘沾着泥土,信纸皱巴巴的,字里行间却透着兴奋:“谢谢你的笔记!我按上面说的告诉奶奶,奶奶说‘这是长大的记号’,还带我去镇上买了花布做内衣。” 信的结尾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写着 “我也想当小卫士”。
陈雨欣把回信里的困惑分类整理:“有 12 个女生问月经期间能不能干活,8 个男生问个子矮是不是病,还有 5 个孩子说想爸妈时会偷偷哭。” 她在画板上画了 “问题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困惑的类型,红色代表生理问题,蓝色代表心理问题,黄色代表家庭困扰。李诗涵则在设计回信模板:“开头要画个笑脸,中间用漫画解释问题,结尾要写‘我们一直陪着你’。”
但问题很快出现了。有个叫石头的男孩在信里说:“城里同学的信里总说游乐园和补习班,我听不懂,也不想回信了。” 小羽看到信时心里一沉,想起苏晴老师说过 “沟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她立刻组织团队讨论,决定在回信里加入 “生活分享” 环节:不只是讲知识,还要说自己的烦恼,比如 “数学考砸了会难过”“和朋友吵架会后悔”,让山区孩子知道 “大家的成长都有烦恼”。
小羽给石头回信时,特意画了自己五年级被嘲笑时的漫画:一个女孩缩在储物柜里,外面画着几个嘲笑的小人,旁边写着 “后来我知道,成长的烦恼不分城乡”。她还问了石头喜欢的事:“你信里说喜欢放牛,牛会听你说话吗?我从来没见过真的牛,能不能给我讲讲?” 一周后,石头的回信来了,字写得比之前工整,还画了一头牛,说 “牛会听我讲学校的事,它的毛很软”。
孟晓冉负责给留守儿童中心的孩子回信,她在每封信里都夹进一片干树叶 —— 这是她从老家带来的,说 “树叶像时光的邮票,能把思念寄到远方”。有个叫玲玲的女孩在信里说:“后妈总说我‘心思不正’,因为我总躲在房间看你们寄的书。” 孟晓冉回信时分享了自己和继母相处的故事:“我后妈会陪我看少女杂志,说‘这是每个女孩的必修课’,试着和她聊聊你的烦恼,也许她会懂的。” 后来玲玲回信说,后妈虽然没说话,但给她买了新的笔记本,上面画着小花。
寒假过半时,他们收到了山区小学老师的电话:“孩子们每天都盼着信来,连最调皮的男生都开始认真写字了。有个男孩以前总欺负女生,看完你们的信后,主动给被欺负的女生道歉,说‘原来女生来月经会肚子疼,我不该笑她’。” 老师还说,孩子们把收到的向日葵书签都别在书包上,像 “戴着勇敢的勋章”。
小羽他们决定搞个 “书信分享会”,邀请城里的同学和山区的孩子视频连线。筹备时遇到了网络信号的问题,山区小学的网络时断时续,他们只好提前录好视频,再把城里同学的问题整理成文字。分享会那天,当屏幕里出现山区孩子的笑脸,他们举着回信和向日葵书签时,活动室里的同学都鼓起了掌。
丫丫在视频里说:“我现在知道胸部疼是正常的,奶奶还教我用艾草煮水热敷,谢谢小羽姐姐的笔记。” 石头则展示了他写的 “成长日记”,里面记着 “不能嘲笑女生”“要帮妈妈做家务”,字迹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城里的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变化:“以前觉得青春期是麻烦,现在知道能帮助别人很快乐”“我开始和爸妈聊学校的事,他们说我长大了”。
分享会结束后,李诗涵突然站起来说:“我们能不能搞个‘城乡成长手账’活动?让大家把每月的烦恼和收获画下来,再寄给对方。” 她的提议立刻得到响应,陈雨欣当场画好了手账模板:左边是 “我的烦恼”,右边是 “我的收获”,中间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王浩则说:“我可以教山区的同学用手机拍成长照片,这样我们能看到彼此的变化。”
寒假最后一周,邮局送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山区孩子寄来的礼物:用晒干的野花做的书签、亲手雕刻的木头向日葵、绣着 “谢谢” 的鞋垫。每个礼物上都系着字条,丫丫的字条上写着 “这是我种的向日葵种子,春天种下去,秋天就会开花”。小羽把种子小心地收进玻璃瓶,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摆着丫丫的回信和自己的科普笔记。
开学前,他们整理了所有书信,装订成三本厚厚的 “成长故事集”,一本留在学校图书馆,一本送给社区活动室,一本寄给山区小学。小羽在序言里写:“书信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城乡的青春连在一起。我们的烦恼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渴望 —— 被理解,被关爱,被告诉‘成长是美好的事’。”
开学第一天,阳光格外明媚。小羽抱着 “成长故事集” 走进教室,发间的向日葵发卡闪着光。陈雨欣和李诗涵正在布置 “书信墙”,墙上贴满了回信的照片和向日葵书签。王浩搬来一个花盆,里面种着丫丫寄来的向日葵种子,说:“老师说放在窗台能晒到太阳,秋天就能开花了。” 孟晓冉则在给新加入的同学讲书信活动的故事,她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山区孩子的合影,照片里的孩子们都举着向日葵书签,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
课间广播里,小羽的声音响起:“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书信’的故事 —— 在远方的山区,有群和我们一样的少年,他们用文字告诉我们:成长的烦恼不分城乡,温暖的陪伴能跨越山海……” 广播声穿过走廊,传到每个教室,传到操场,传到刚刚种下向日葵种子的窗台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照亮了那些稚嫩的字迹和温暖的图画,像无数颗在阳光下闪烁的种子,正悄悄生根发芽。
放学后,小羽他们又去了邮局,这次是寄新学期的第一封信。信封上印着 “青春小卫士?暖阳续篇”,里面装着城里同学的新学期计划和新的科普手册。小羽在给丫丫的信里写道:“我们种的向日葵种子已经发芽了,等你秋天来看花。成长就像种花,需要耐心和陪伴,而我们会一直做彼此的阳光。”
走出邮局时,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小羽看着手里的信封,突然想起苏晴老师说过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此刻她觉得,这些书信就像摇动的树、推动的云,把青春期的温暖和勇气,从一个心灵传到另一个心灵,从一座校园传到另一座校园,让每个正在成长的少年都知道:无论身在何处,都有人在为你鼓掌,为你祝福,陪你一起朝着阳光生长。
夜色渐浓,小羽坐在书桌前,给丫丫写第二封信。台灯下,向日葵种子的玻璃瓶闪着微光,旁边的日记本里写满了新学期的计划:“三月办书信分享会,四月寄科普漫画,五月组织视频连线……” 笔尖在信纸上沙沙作响,写下的每个字都带着暖意,像冬日里的暖阳,像书信里的牵挂,像即将破土而出的向日葵,充满了生长的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