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危途绽光计划” 让校园在危机后重新焕发生机,林小羽却在 “晴雨信箱” 里察觉到了新的困惑。“现在大家都在玩电子游戏、刷短视频,还有谁会在意剪纸、皮影这些老手艺?”“古诗词背诵枯燥乏味,完全比不上流行歌曲的吸引力”“传统节日除了放假,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了”…… 字迹各异的信件中,透露出少年们在科技浪潮冲击下,对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迷茫与无奈,这些疑问如同薄雾,笼罩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
金秋十月,银杏叶纷纷扬扬地飘落,铺满了生物园的小径。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石桌上堆满的信件与金黄的落叶相映,却难掩众人眼中的忧虑。“初三的子墨在信里说,他爷爷是捏面人的手艺人,可他觉得这门手艺又土又没前途,不想继承。” 林小羽语气沉重,“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要是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传承,该有多可惜。”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满是惋惜:“我去参观过非遗展览,很多老艺人都找不到传人,那些精美的技艺可能随时会失传。” 李诗涵咬着嘴唇,眉头紧锁:“我们不仅要让大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还得想办法让它跟上时代的步伐。” 王浩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落叶纷飞:“说干就干!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唱出崭新的声音!”
经过八周的精心筹备与深入调研,“古韵新声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开展 “千年回响” 主题讲座,并设立 “传统文化研习社”;陈雨欣负责策划 “古韵新创” 创意大赛,鼓励同学们用现代方式重新演绎传统文化;李诗涵着手组织 “传统技艺体验营”,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王浩则发起 “文化记忆” 校园行活动,在校园内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场景。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遭遇了认知上的难题。许多同学认为 “传统文化就是过时的东西”,对 “传统文化研习社” 兴趣缺缺。她没有气馁,制作了一部名为《被遗忘的瑰宝》的纪录片。纪录片中,精美的苏绣在绣娘手中绽放花朵,灵动的皮影在幕布上演绎传奇故事,古老的编钟奏响穿越千年的乐章。当这部纪录片在校园礼堂播放时,不少同学被传统文化的魅力震撼,开始主动报名加入研习社。
陈雨欣在策划 “古韵新创” 创意大赛时,面临着创意引导和评审标准的挑战。她担心同学们难以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便组织团队收集了大量优秀案例:用说唱形式演绎古诗词的流行歌曲、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作品、以历史故事为蓝本开发的手机游戏。同时,她邀请了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团,确保比赛既能挖掘出优秀创意,又能保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李诗涵组织的 “传统技艺体验营” 困难重重。第一次体验剪纸时,许多同学连简单的图案都剪不好,没几分钟就失去了耐心;在学习制作陶器时,有人觉得泥土弄脏了手,不愿意继续尝试。她意识到,单纯的动手操作无法吸引大家,于是在体验前增加了文化讲解环节,讲述每种技艺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还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绝活,用精湛的技艺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王浩的 “文化记忆” 校园行活动在初期布置上遇到了阻碍。他想在校园里还原古代集市、书院等场景,但缺乏道具和场地规划经验。他没有退缩,发动全校师生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将其改造成古色古香的道具;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设计场景布局。为了增强互动性,他在每个场景设置了趣味任务,比如在 “古代书院” 场景中,参与者需要对出上联才能获得小礼品。
“千年回响” 主题讲座上,礼堂座无虚席。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糖画、面塑等传统技艺,行云流水的动作让同学们惊叹不已;文化学者则从历史、哲学等角度,深入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一位学者的话引发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古韵新创” 创意大赛收到了大量精彩作品。有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古诗配图的 App,让文字与画面交相辉映;有将京剧唱腔与电子音乐融合的原创歌曲,在校园里广为传唱;还有同学设计出融合传统榫卯结构的现代家具,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这些作品在校园展览中吸引了众多目光,让大家看到了传统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
“传统技艺体验营” 结束时,同学们的变化令人惊喜。原本对剪纸毫无兴趣的同学,能够剪出精美的生肖图案;曾经嫌弃泥土的人,制作出了造型独特的陶器。在成果展示会上,一位同学感慨道:“原来传统文化这么有趣,我以后要向身边的人多多宣传。”
“文化记忆” 校园行活动让整个校园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古代集市” 里,同学们穿着汉服,用 “虚拟货币” 购买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书院” 中,大家吟诗作对,感受古人的风雅。校园里处处可见同学们讨论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冷清的传统文化社团,也迎来了大批新成员。
在 “古韵新声计划” 总结大会上,林小羽看着舞台上展示创新成果的同学们,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源泉。愿我们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让古韵与新声交织,奏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乐章。”
夜晚,林小羽在日记本上写道:“这次计划,不仅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创新才是最好的守护。‘青春小卫士’的使命,就是在科技与传统的交汇处,架起一座桥梁,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能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那些曾对传统文化迷茫的少年,正带着新的热情与创意,继续探索着传承与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