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比昨天更亮了一些,玻璃厂的厂房顶上泛着一层银光,像是刚被谁擦过似的。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握着一杯温热的茶,望着远处那排整齐的生产线,心里像压了块玻璃——沉,但透。
小王从身后跑来,手里抱着一台平板电脑,脸上还带着昨晚熬夜调试系统的黑眼圈。“师傅,我刚把培训计划草案整理出来了,您要不要先看看?”
刘好仃接过平板,翻了几页,点点头:“思路不错,不过咱们得先搞清楚,到底缺什么样的人。”
“不是已经列了个技能清单了吗?”小王不解。
“清单是死的。”刘好仃抿了一口茶,“人是活的。我们要的是能搭桥的人,不是只会填表的工具。”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往会议室走。会议室还是那间,几张折叠桌拼在一起,墙上贴着几份流程图和进度表,只是角落里多了一张新打印出来的图表,标题写着:关键岗位技能模型初稿。
老李已经在里面了,正坐在靠窗的位置剥橘子,见他们进来,顺手递过来一个:“吃点水果,别一上来就开会。”
刘好仃笑了笑,接过橘子:“今天不急着开大伙儿都到的会,先碰个核心小组。”
“你这是要动真格的了?”老李挑眉。
“是啊。”刘好仃坐下来,把橘子皮放在桌上,“人才这事,不能再拖了。”
会议室内气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小王打开平板,调出之前收集的数据:“我们统计了一下,目前全厂有83%的一线员工对mES系统操作存在障碍,而技术组那边,懂数据分析的不到10个人。”
“这数据我不怀疑。”老李放下手中的橘子瓣,“问题是,你说怎么办?招人?还是换血?”
“都不是。”刘好仃看着墙上的图表,“我们要做的,是找出那些既能守住经验、又能驾驭新系统的人。”
“这种人现在可不好找。”小王皱眉。
“所以才要分析。”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字:
经验 + 数字 = 未来核心竞争力
他转头看着两人:“我们不是要淘汰谁,而是要找到谁能成为桥梁。”
老李点了点头:“你这个说法,比‘裁员’听着舒服多了。”
“其实也不光是为了舒服。”刘好仃语气缓了些,“你们还记得昨天那个老师傅说的吗?‘希望我的手艺还能教给后人’。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这是我们的责任。”
小王听了,悄悄用手机拍下了白板上的那句话,备注了一句:
“师傅这次是真的急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刘好仃没去食堂,一个人去了车间。
他走到一台切割机旁,看见一位年近六十的老技工正在检查设备参数。那人叫赵师傅,干了三十多年玻璃加工,一眼就能看出哪块料不对劲。
“赵师傅,最近感觉怎么样?”刘好仃走近问。
赵师傅抬头看了他一眼,笑着摇头:“还行吧,就是那个系统……有时候点半天没反应,我都快以为它睡着了。”
刘好仃也笑了:“确实有点慢,我们在改。”
“改归改,我倒是有个想法。”赵师傅擦了擦手,“你们能不能在系统里加点提示?比如,到了某个步骤,自动跳出些注意事项?”
“这主意不错。”刘好仃眼睛一亮,“你怎么想到的?”
“我年轻时候,师傅教我干活,都是口传心授,没有图纸也没有视频。”赵师傅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学东西快,但少了那份耐心。”
刘好仃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你的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
临走前,赵师傅在调研表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希望我的手艺还能教给后人。”
这句话后来被小王看到,他把它作为附件提交进了报告里。
下午的会议继续进行。
刘好仃把上午收集到的信息汇总了一下,投影在屏幕上,是一张清晰的能力断层图。
“大家看,”他指着屏幕,“我们现在的团队,经验很足,但在数字化方面明显滞后;而新来的年轻人呢,虽然上手快,但缺乏整体认知。”
“所以你是想搞个混合型人才?”有人问。
“准确来说,是复合型。”刘好仃点头,“我们需要的,是既能看懂图纸,也能看懂数据的人。”
“这种人现在几乎没有。”小王插话,“我在招聘网站上搜了半天,符合条件的不超过五个。”
“那就说明我们得自己培养。”刘好仃语气坚定,“同时也要开始引进。”
老李皱眉:“要是大家都走了,生产怎么办?”
“没人要你们走。”刘好仃看着众人,“我说的升级,不是替换。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说完,拿起笔,在报告封面写下一句话:
“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不断靠近的方向。”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响起一阵敲键盘的声音。
小王低头在文档里加了一个新章节:
经验转化机制(待调研)
傍晚时分,刘好仃回到办公室,窗外的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远处的玻璃厂房灯火通明,机器运转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永远不会结束的交响曲。
他坐在办公桌前,摊开一张表格:《关键岗位技能清单》草案。
他一项项勾选哪些是当前具备的,哪些是亟需补充的。
突然,他停下笔,盯着表格看了一会儿,轻声自语:
“人要是不跟上,再好的系统也没用。”
下一秒,他站起身,关灯,拉上门,脚步声消失在走廊尽头。
玻璃厂的夜晚,依旧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