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间的玻璃门被推开时,阳光正从楼外斜切进来,在地面铺出一道金线。刘好仃走在最前头,手里拎着两个热腾腾的纸杯,一边走一边吹气:“今天不喝奶茶了,换点提神的。”
小周坐在靠窗的位置,已经打开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刘哥,你这咖啡香得我都快清醒过头了。”他抬头看了眼,“不过咱们今天不是要正式开始做方案了吗?确实得来点精神。”
“就是这话。”刘好仃把一杯咖啡放在阿梅桌上,“材料那边联系上了吗?”
“昨晚就通了电话。”阿梅摘下眼镜擦了擦,“有三家供应商愿意提供样品和报价单,还有一家主动提出可以安排技术员上门讲解他们的新型环保材料。”
“挺积极啊。”老张也进了门,手里拿着一沓图纸,“我跟车间几个老师傅聊了一圈,他们对设备升级这事还挺上心的,说只要新东西靠谱,他们愿意配合调试。”
“那就齐了。”刘好仃坐下来,环视一圈团队成员,“咱这回的任务,说白了就是把‘想法’变成‘做法’。不能光喊口号,得落地。”
小周敲了敲键盘,调出一份成本测算表:“我已经初步估算了一下,如果全面更换生产线设备,前期投入会比较大,但要是分阶段推进,比如先改关键环节,再逐步替换,压力就能小不少。”
“这个思路不错。”阿梅点头,“而且我们也可以优先考虑那些既能提升效率、又不会影响现有产能的新技术。”
“那你们觉得,”刘好仃端起咖啡抿了一口,“咱们第一波该从哪儿下手?”
讨论很快热络起来。
有人主张先引进新材料,因为市场反馈明确,客户对环保属性越来越重视;也有人认为生产线智能化才是根本,毕竟人工依赖度太高,长远来看隐患不小。
“其实这两者也不是非此即彼。”小周忽然插话,“我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一种新技术,虽然初期投资高一点,但它可以把能耗降下来,还能提高成品率。长期算账的话,反而更划算。”
“哦?”刘好仃来了兴趣,“具体说说。”
“这种叫‘智能温控镀膜系统’,能根据环境自动调节玻璃表面温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热损耗。同时还能提升镀膜均匀性,降低次品率。”
“听起来像是个好东西。”老张翻着手里的图纸,“不过得看它能不能兼容我们的现有设备。”
“这点我也问了。”小周调出一封邮件,“厂商说可以定制接口,只要我们提供设备参数,他们就能调整适配方案。”
“行。”刘好仃点了点头,“这个技术咱们记下来,回头重点研究。”
阿梅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那我这边继续对接材料供应商,看看哪家能在价格和服务上给咱们最优方案。”
“我这边再细化一下设备改造的时间节点。”老张补充道,“最好能避开旺季,别影响交货。”
“没问题。”刘好仃笑了笑,“咱们现在不是瞎子摸象了,是有方向、有目标地往前走。”
窗外的风有点大,玻璃窗发出轻微的嗡鸣声。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在桌面画出几道细长的光影。
大家各自忙开了。
小周开始整理那份新技术的资料,顺手做了个ppt大纲;阿梅拨通了第一个供应商的视频会议链接;老张则带着图纸去了车间,准备实地测量几处关键设备的尺寸。
刘好仃没急着做事,而是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厂区里穿梭的叉车和忙碌的员工们。
他知道,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它需要一群人一起想、一起试、一起扛。
而他们现在,正在迈出第一步。
“刘哥!”小周忽然从屏幕后探出头,“我刚收到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
“有个材料供应商愿意免费提供一批小样,让我们做测试用!”
“嚯,这么大方?”
“说是看中我们厂的潜力,想长期合作。”
“那可得好好珍惜人家这份信任。”刘好仃笑着拍了拍小周肩膀,“赶紧安排人去接货,测数据的时候仔细点。”
“明白!”
阿梅也凑过来:“我这边也谈妥了一个技术支持协议,对方答应派技术员来厂里做培训。”
“干得漂亮!”刘好仃竖起大拇指,“看来咱们这次真不是纸上谈兵,是实打实在动起来了。”
整个办公室渐渐热闹起来。
有人打电话确认物料清单,有人在群里发测试安排,还有人在黑板上画流程图。
刘好仃回到座位,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一句话:
“创新不是颠覆,而是积累后的突破。”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步都走得稳当。”
窗外的风还在吹,百叶窗随风轻晃,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茶水间的门又被推开,一阵咖啡香气飘了进来。
“刘哥!”小周举着手机冲进来,“那个新技术厂家回复了,说下周可以来厂里演示!”
“好!”刘好仃站起身,眼睛亮了起来,“正好趁这个机会,让大家亲眼看看什么叫‘科技改变生产’。”
他走到门口,回头看了一眼办公室里忙碌的身影。
每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着。
这一刻,他心里踏实极了。
茶水间的小圆桌旁,阿梅正往保温杯里倒热水,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她轻轻吹了口气,低声说了句:“这才刚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