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早上一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张1987年的老照片摊在桌上。阳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在照片上划出一道金边,模糊的人影像是要活过来似的。
“李娟,这照片你真没贴?”他问刚进门的她。
“我发誓!”李娟举手,“我还以为是你怀旧情怀发作。”
刘好仃没接话,只是盯着照片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收进抽屉里。他知道现在不是追忆过去的时候,眼前摆着更紧要的事——文化激励机制得尽快落地了。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人事部、车间主任、班组长代表都有。桌子上堆着几份各部门交上来的事迹材料,乱七八糟,有的写成检讨书格式,有的干脆只写了“表现不错”四个字。
“这哪行。”刘好仃翻了几页,眉头都快拧成疙瘩,“咱是要评榜样,不是搞抽象艺术。”
他清了清嗓子:“大家辛苦了,不过咱们得有个统一标准,不然评出来谁服气?”
会议室安静下来,几个车间主任互相看了看,有人低声嘀咕:“又来这套。”
刘好仃没理他们,直接拿出昨晚和李娟一起整理好的《文化践行行为分类表》。“看好了,这是初步标准:主动分享经验、遵守安全规范、帮助新人、积极反馈问题……这些才是我们文化的体现。”
有人举手:“那如果有人干得多错得多呢?”
“那就鼓励他改错。”刘好仃笑着回,“文化不是要求完美,而是让人愿意做得更好。”
接下来几天,人事部开始加班加点整理事迹材料,刘好仃亲自下车间走访,听员工讲身边的故事。有次他听到一个年轻技工说起自己刚入职时摔坏了一块玻璃,王师傅不但没骂他,还教他怎么稳住手劲。
“这事我记得。”刘好仃点头,“当时王师傅还说了一句什么?”
“他说,‘玻璃是死的,人是活的,别怕它,就当它是你的镜子’。”
刘好仃笑了:“这话够资格放进文化手册。”
到了公布奖励规则那天,刘好仃特意选了个午休时间开班组代表会议。会场不大,但坐满了人,还有几个老员工搬着椅子挤在门口。
“我知道你们心里有疑问。”刘好仃站在前面,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文件,“有人说文化激励是空头支票,我说,不是。”
他翻开第一页:“‘月度文化之星’每月评选一次,获奖者将获得荣誉证书、奖金,还有优先晋升资格。这不是虚的,是实打实的认可。”
底下有人小声嘀咕:“要是有人造假怎么办?”
刘好仃听到了,转头看向提问的人:“诚实,是我们文化中最基本的一环。如果你举报别人造假,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现。”
现场安静了一下,随后响起一阵掌声。
表彰仪式定在第三周的周五下午,场地原本安排在培训室,结果临时接到通知,那边要用来开会。刘好仃皱眉想了几秒,一拍大腿:“食堂!”
于是当天中午,厂区食堂被布置成了表彰现场。墙上拉了横幅,写着“首月文化之星表彰大会”,背景板上贴着入选员工的照片和简短事迹。
“刘哥,这样合适吗?”李娟有些担心。
“有什么不合适的?吃饭的地方,也是生活的中心。”刘好仃一边检查流程,一边笑着说,“文化本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
表彰会开始前几分钟,王师傅还在厨房后门抽烟,手里捏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他女儿写的:“爸,我在学校得了奖,你也加油哦。”
他抬头看见刘好仃走过来,赶紧把纸条塞进口袋。
“紧张?”刘好仃问他。
“有点。”王师傅挠头,“我以为这种事轮不到我。”
“怎么轮不到?”刘好仃拍拍他肩膀,“你帮过那么多人,大家都知道。”
表彰会正式开始,刘好仃作为主持人,先简单介绍了文化激励的意义,然后请每位获奖员工上台领奖。每念一个名字,下面就有一阵掌声,气氛越来越热烈。
轮到王师傅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刘好仃又喊了一遍,他才缓过神来,慢吞吞走上台。
接过证书和奖金那一刻,他眼眶红了,声音有些哽咽:“我以为没人记得我帮过人……”
刘好仃看着他,心里也有些触动。他轻轻拍了拍王师傅的手臂:“我们记得。”
台下的掌声比刚才更响了,连门口站着的几个员工都跟着鼓掌。
表彰结束后,刘好仃让摄影人员把现场照片洗出来,打算挂在公告栏里。李娟负责整理资料,发现角落里有一张匿名表扬纸条,上面写着:
“二车间设备故障那天,赵师傅主动留下来帮忙抢修,没提加班费,也没抱怨。”
她拿给刘好仃看:“这个要不要算进去?”
刘好仃点点头:“当然要。文化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
傍晚,厂区的路灯亮了起来,风里飘着油炸食品的香味。刘好仃走出食堂,抬头看了看天,星星不多,月亮倒是圆的,像一面干净的镜子。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老照片,忽然想起王师傅说的那句话:“玻璃是死的,人是活的。”
他笑了笑,心想,或许文化就是这样,不是靠墙上的标语,而是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去传递、去照亮彼此。
“明天继续。”他轻声说,转身朝办公室走去。
而身后,食堂门口的横幅被风吹得哗啦作响,像一场刚刚结束的掌声,久久不肯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