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会议室门口,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文件,像是捧着一块沉甸甸的玻璃砖。他深吸了一口气,推开门,里面已经坐满了人。
“各位领导,今天咱们不聊产量、不聊成本,就聊一件事——绿色生产认证。”他一边说,一边把文件分发给大家,“不过在此之前,请允许我先讲个笑话。”
全场愣了一下,有人忍不住笑出声。
“从前有个老板,特别抠门,连灯都不舍得开。”刘好仃一本正经地说,“有一天环保局来检查,问他有没有做绿色生产。他说有啊,我工厂晚上从来不亮灯,省电!”
笑声更大了。
“虽然这是个笑话,但我想说的是,绿色生产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它是我们实实在在走过的路,也是我们未来要继续走下去的方向。”
说完,他翻开文件,开始展示最近几个月的数据:资源利用率提升、废弃物排放减少、客户满意度上涨……每一项都像是一块闪闪发光的玻璃,在阳光下折射出希望的光。
“这些数据,都是我们一线员工一点一点干出来的。”他说,“现在,是时候让外面的世界也看到我们的努力。”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管理层一致通过了申请绿色生产认证的提议。散会后,刘好仃走出会议室,感觉整个人都轻快了不少。
“刘哥,你刚才那番话说得真带劲。”小王追上来,“尤其是那个笑话,太解压了。”
“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在厂里当主持,什么场合都能接得住。”刘好仃笑着拍拍小王肩膀,“不过现在可不是开玩笑的时候,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第二天一大早,刘好仃就在公告栏贴出了招募认证材料准备团队的通知。没过多久,办公室门口就排起了队。
“刘哥,我能参加吗?”一个年轻人举着手,“我会整理数据,Excel玩得可溜了。”
“我也想试试。”另一个女员工笑着说,“反正我平时就爱归类东西,这次正好发挥特长。”
刘好仃看着大家热情满满的样子,心里暖洋洋的。“行,欢迎加入。不过我得提前说清楚,这活儿不轻松,可能会加班,也可能要跑很多部门协调。”
“没问题!”众人异口同声。
于是,一支由技术员、财务人员、行政后勤组成的临时团队成立了。他们给自己的小组取了个名字:“绿光行动组”。
工作一开始就不轻松。各部门的数据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用表格,有的手写,还有的干脆存成pdF,根本没法统一分析。
“这哪是整理资料,简直是在拼图。”一个小伙子边敲键盘边嘀咕。
“别急,慢慢来。”刘好仃安慰道,“咱们不是在赶工期,而是在打磨一件艺术品。”
他亲自带着几个人,挨个部门跑,沟通数据标准,重新整理格式。有时候为了一组数据,要在仓库翻半天记录本;有时候为了确认一个签名,得打电话问三个不同的人。
“刘哥,我发现一份老计划书。”一天,档案室的小李递过来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废弃玻璃再利用项目’,好像还没实施过。”
刘好仃接过一看,眼睛亮了:“这个想法不错,可以补充进我们的认证材料里。”
他立刻安排人去查当年的可行性报告,结果发现,原来有些设想只是因为当时条件不成熟才被搁置。如今回头看,竟然有不少内容和现在的绿色生产理念不谋而合。
“看来咱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早就有基础。”刘好仃感慨道,“只是那时候没人想到,环保也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材料准备进入尾声时,刘好仃组织了一次模拟审核。他特意请来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同事扮演审核专家,对整个流程进行检验。
“你们要挑毛病,越狠越好。”他对“专家们”说,“我们不怕发现问题,就怕漏掉问题。”
果然,模拟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细节问题。比如部分文件签字不规范,有的数据解释不够清晰,还有个别流程描述模糊不清。
“这不是小事。”刘好仃严肃地说,“认证审核就像考试,错一个字,可能就被打回来。”
于是,大家又开始一轮轮修改、补签、完善。那些原本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节,一个个都被认真对待。
终于到了提交材料的日子。所有人早早来到办公室,检查最后一遍文件。
“刘哥,系统坏了!”小王突然惊呼,“认证机构那边说服务器出问题了,暂时不能接收材料。”
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别慌。”刘好仃倒是冷静得很,“咱们先把材料备份好,随时准备提交。等系统恢复了,第一时间上传。”
他一边安抚大家情绪,一边联系认证机构,了解具体情况。工作人员回复说,预计两小时内修复。
“那就等呗。”刘好仃笑着说,“难得有机会歇口气,谁要是饿了,我去楼下买点吃的。”
几个小时后,系统恢复正常。刘好仃亲自操作,将材料上传成功。
“完成了!”小王欢呼。
“等等。”刘好仃却没放松,“这只是第一步。”
材料提交后,认证机构的初步反馈很快来了。一位审核员在电话里说:“你们的材料很完整,看得出来下了很大功夫。”
这句话,让大家悬着的心稍稍放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厂区依旧忙碌如常。工人们继续优化流程,技术人员研究新工艺,市场部也在筹划下一步的品牌宣传。
“刘哥,你说咱们能一次过吗?”小王问。
“不知道。”刘好仃望着远处正在安装节能设备的工人,“但我知道,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
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清凉。厂区内,绿色标识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在默默见证这段属于他们的绿色旅程。
刘好仃走进车间,看见几个年轻人围在一起讨论什么,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
“他们在说什么?”他问身旁的技术员。
“好像是在研究怎么把废旧玻璃做成工艺品。”技术员回答,“他们说,如果认证过了,咱们还能开发环保纪念品呢。”
刘好仃笑了笑,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条路还远没有到尽头,甚至可以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