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各种疾病轮番侵袭他,简直像在考验他的承受力!
他家原是小地主,但因长期为其治病耗尽家财,如今只剩两间破屋和几亩薄田……
此次入京,他也是为了备考明年春闱,这很平常。
许多偏远地区的学子在乡试后便直接赴京租房苦读,唯恐途中发生变故耽误行程。
杜若听楚稷提起此事,苦涩一笑。
“有时候想想,我还真觉得自己能活到现在是个奇迹。
年轻时身体很好,但从第一次乡试生病后,感觉身体一年不如一年。”
“三年前总算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家里的境况才有所改善。
可这次进京,又接连遇到麻烦,差点在路上丢了性命,多亏大叔相救,不然……”
楚稷笑着摇头说:“见到先生时就觉得瘦弱,原以为是没吃饱饭,没想到是身体缘故。
回头我会让人给你好好调理一下,明年的会试可不能再出岔子了。”
“不过,我想让你先去冶造局帮忙,不知是否会影响你的备考?虽然会耽误些时间,但这段经历对将来参加会试应该大有裨益。”
杜若却显得豁达,“我觉得这辈子也差不多走到头了,既然没别的路可选,就随遇而安,在王爷这儿做事也好。”
回想起来,那天跟如尘聊天只是因为实在压抑太久,否则绝不会涉及朝政。
再说,楚稷确实需要人手,若自己能有所作为,未来或许也有好处。
既然已住进肃王府这么久,也没必要纠结太多,安安心心给王爷办事便是。
一切听王爷安排,会试的事不用操心,只要身体不出状况,我定能考中!
楚稷愣了下,心想你还是别那么自信了,我担心的不是病,是……某种更玄的东西。
像杜若这样命运多舛的人,老天似乎总不愿让他顺利科考。
要不是最近接触下来发现他的能力,他相信杜若要是当年没出问题,现在至少也是个四品官了。
楚稷想了想说道:“你就先暂时代理主事,在冶造局挂个名。
那里目前没什么大事,但关系重大。
你可以常去看看,跟陆先生多交流。”
杜若点头答应,接着问:
“王爷,听说昨 ** 与陆航、钟离闲谈时提到,陛下派治国公府的马尚大人接管了三千营?”
楚稷苦笑一声:“父皇之前就想让我决定三千营提督的人选,因洛哲即将戍边。
这其中还有很多事,一时难以说清。
我当时没答应,父皇也就没再提。”
“但我当时就知道,父皇必定会选择我们开国一脉的人。
元平一脉手中的兵权过多,如今大乾发展迅速,不能再让他们一家独大,父皇追求的是权力平衡!”
“马尚原是兵部右侍郎,本是用来制衡元平一脉的。
如今元平内部有了矛盾,洛哲又不在京城,这个职位已无必要,索性让马尚掌管三千营。”
杜若略一思索便心中有数。
她仔细打量楚稷,微微眯眼说道:“王爷在陛下面前不会这样说话吧?否则恐怕会被陛下察觉端倪。”
楚稷一愣,皱眉问:“什么端倪?”
杜若轻笑,低声说:“王爷这般反应分明表明您与马尚早有交集,而非因与贾家订亲后才有所关联。
不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方才王爷的态度,显然是不想卷入三千营事务。”
“如此良机,还是经陛下认可后的结果,王爷却仍不愿接受,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三千营内藏着某些关键人物……”
---
楚稷深知杜若绝非寻常之辈,与钟离、陆航、卫宇、贾雨村等人不同,她有着独特的才能。
楚稷属下文臣不多,故而个个都是精心安排。
贾雨村负责报社工作,卫宇在船厂,陆航协助他稳固冶造局,钟离则作为门客。
钟离将来会参加科举考试,日后走上仕途。
有些过于隐秘的事情,楚稷不愿让他参与。
这些人的特长各不相同,钟离尤其需要他的庇护。
其中,贾雨村擅长谋略,在体制内游刃有余;而钟离需要楚稷的保护,因他性格较为柔弱。
卫宇行事严谨,始终坚持原则;钟离同样有原则,却更懂得灵活应对,且学识丰富、见多识广;陆航则倾向于剑走偏锋,常以奇策制胜。
然而,杜若与众不同,他的思维极具创造性,尤其擅长逻辑推理。
加之年长于人,经历更为丰富,仅凭点滴线索便能抽丝剥茧地得出结论。
楚稷万万没料到,杜若竟从他短暂的表情变化中推测出三千营之事!
得知杜若无虞后,楚稷不再隐瞒,苦笑着说道:“实话告诉您,马尚在我离宫前便已归我掌管。
此次本想避免卷入三千营事务,毕竟那里确实留有后手。
原以为派他人前往即可,只要非我亲信即可,谁知父皇特意安排马尚过去……”
楚稷苦笑连连,深知这是雍和帝为他着想。
洛哲赴边关三年,即便明年即有大战,他也需长期驻守。
这意味着楚稷必须在这三年内彻底掌控三千营,而雍和帝正是为此派遣了马尚——一个得力助手。
此举意在巩固楚稷作为未来储君的地位。
此举绝非随意为之,雍和帝既选定楚稷为储君,就必须削弱其他皇子的野心,至少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这一善意之举却使楚稷的一个计划彻底落空……
起初他只想随便安排一人接管三千营,顺便清除开国勋贵中的不稳定分子。
不曾想马尚被派去,此人乃是他最早收服的心腹,他绝不能让马尚陷入险境!
杜若沉思片刻后问道:“此番布局牵涉到哪位皇子?大皇子、二皇子,抑或所有皇子?甚至三皇子、五皇子也包括在内?”
楚稷没有隐瞒,直接讲述了吴一德的事情。
杜若笑着说道:“原来如此,想必王爷是想让吴一德日后犯错,从而牵连到大皇子吧?但其实无需等待未来,现在就可以采取行动。”
“我明白王爷是要等待最佳时机,利用吴一德作为最后一击的关键。
然而当前局势有变,既然无法成为最后一击,那就让它成为第一击!”
楚稷叹息道:“也只能这样了,只是现在的时机也不算太理想。
大皇子目前还算平稳,虽无大功,但也未犯大错。”
杜若摇头道:“让他犯错并不难,只需王爷掌握大皇子掌管市舶提举司后的所有事务信息,剩下的交给我处理就好。”
楚稷挑挑眉,随即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本王会让锦衣府调查此事……”
“不可,王爷还是自行组建一支队伍,专责情报收集。
锦衣卫毕竟是陛下的直属部队,有些事还是不便。”
杜若的提议让楚稷连连点头,他其实早就考虑过这一点。
虽然雍和帝将锦衣卫交由他指挥,但它始终是雍和帝的人,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提前或事后向雍和帝汇报。
…………
“先生,若要建立这支队伍,本王能为你做些什么?”
杜若愣了一下,随后坦然笑道:“钱,大量的钱!”
楚稷哈哈大笑:“钱?本王不缺!只要能用在关键之处,再多的银子本王也愿意付出!稍后我会给你一个令牌,需要资金就找甄士隐,要人则找长史。”
杜若起身行礼道:“在下绝不会辜负王爷的信任!”
楚稷接着和杜若讨论了很长时间,先将自己的部分底牌透露给他。
楚稷仔细询问了吴一德及冶造局的情况后,又叮嘱一定要尽快完善相关工作。
直到下午,甄士隐前来通报:“王爷,从江南接人的队伍已经返回,目前人在码头,刚下船,正往王府赶来。”
楚稷听后欣喜地说道:“知道了,先安排人去迎接,把李家的人送到王熙凤的住处,她现在在那里。
至于妙玉她们直接送往王府,安置到栊翠庵。”
“遵命!”
甄士隐走后,楚稷对杜若说:“杜先生,接下来的事就拜托你了,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
一旦计划确定,请尽快告知本王。”
杜若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决定全力协助。
随后他告退离开,楚稷独自低语:“妙玉,还不知带发修行的尼姑能有多美。”
东城大街上,几辆马车徐徐前行。
最前方的一辆马车内坐着两位尼姑,一位年长,一位年轻。
年长的尼姑已满头银发,面容慈祥,令人顿生亲近之感。
年轻的虽身着僧衣却蓄发修行,容貌倾城,举止端庄。
然而此刻她明亮的眼眸中流露出几分迷茫,轻声问道:“师父,您可曾推算出肃王为何让我们进京?在蟠香寺过得很好,如今远赴京城,心中总是不安。
岫烟她们也随马车离去,前往贾府,不知日后还能否再见。”
这位年轻尼姑便是妙玉,金陵十二钗之一。
妙玉出身官宦之家,因自幼体弱多病,即便花费巨资求医问药也无济于事,最终选择遁入空门。
妙玉因身体缘故最终选择入空门修行,奇怪的是,自从踏入佛门,她的病情竟逐渐好转。
她提到的岫烟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邢岫烟,自六岁时两人便成了邻居,仅一墙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