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2日(阴有雷阵雨)郑州北郊工地 \/ 夜间施工
今早六点醒来的时候,窗外是铁灰色的天,风不大,但潮湿得像浸泡过的棉被。气压低得让人胸口发闷,我心里就隐隐觉得,今天可能不太平。
上午干得还算顺利。模板堆放、测量放线、临时支撑搭建,一切按部就班。胡师傅跟我说:“这批板子不错,够厚。”我也点头:“这次我们看得紧,才不出岔。”
午饭过后,老李找我谈话。
“小周,今晚三号楼夜间吊装任务,你带一班人顶上,林知秋在的时候,你是副,现在你得拿主意了。”
我有些怔住,夜间施工不是小活,尤其还是吊装作业,一旦出问题,那就是大事故。
老李拍拍我肩膀:“你盯得住,我信你。”
我点头应下,心里却在暗暗盘算:照明够不够?吊机操作员是熟手么?安全绳、夜班施工临时电都检查过没?我拿出笔记本,一条条写下来。下午五点,天忽然变得更暗了,乌云压下来,远处隐隐传来雷声。技术员老孟跑来找我:“小周,今晚要不要先缓一缓?这天不像话。”
我咬牙:“再观察两个小时,要是真下大雨,就推。现在不动。”
六点半,吃晚饭的时候,工人都挤在临时食堂,小声议论:“夜里干吊装?怕出事啊。”我过去坐下,笑着说:“我们今晚不快干、不抢工,先装两层就停,最晚十点收。”
没人再说话,饭后我带人去看设备,吊机、电箱、照明灯全试了一遍,安排电工师傅盯着。临时电布得不算标准,我特意吩咐:“别走空线,电缆全抬起来,别埋土里。”
八点,正式开工。
夜幕像墨汁一样压下来,四周除了塔吊臂上那几盏探照灯,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我站在二楼平台,拿着对讲机指挥:“小张,板材吊上来先摆中间,别堵边角通道。”
第一块模板升起来时,整个平台静得出奇,只有吊钩摩擦的金属声和塔吊的低鸣。
九点十分,突发状况来了。
东侧那条主电缆忽然闪了两下,“嘭”的一声闷响,整个四号楼照明黑了。吊机还挂着半块模板,吊臂停在半空,下面是两名工人刚好要往上扶板。
“所有人停下!全员下平台!”我冲着对讲机吼。
整个队伍短暂混乱,紧接着恢复秩序。我冲到电箱边,电工小赵正摸索着检查:“是分接头进水短路了。”
我立刻调头跑去找备用灯和手电,又安排人把那块半空中的板材临时挂在吊臂锁上,防止滑落。
十分钟后,电恢复。
我没让人继续干,而是召集工人围着喝水。
我说:“刚才那一下,算是命大。一个指令慢两秒,就是命。”
胡师傅看了我一眼:“小周,你现在稳得住,真不是当初那个小工了。”
我没接话。是啊,从那个只会搬水泥的,到现在站在最前头盯夜吊,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十点整,我喊停。
工人都累了,塔吊师傅擦着汗说:“你今晚指挥得稳,我跟着干得踏实。”
我说谢谢,转头就坐在平台边上,仰头看夜空。
雷没打,雨也没下,云层压在那,像人心头的一层东西,始终没散。
我想起小李,他要是今晚还在,大概比我更镇得住吧。但现在,我得习惯一个人站出来。
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现实的推着你,别无选择。
我拿出本子,在8月12日那一页写下:“人生第一次夜吊指挥,虚惊一场,幸未失手。”
写完,我把笔合上,站起来,吩咐几个人收拾灯线、工具,自己留到最后一个离开。
风从南面吹来,带着一点潮湿的凉意。
我心里忽然有一点不安——总觉得,平静的夜里,像是暴风雨前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