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娟一直等着姜舒吃她做的馒头,见大嫂咬馒头咯牙的样子,她忍不住想笑,得了,她的难受终于有人懂了。
她被她妈做的硬馒头都祸害了多少年了,终于,受害者又多了一个了。
唐小娟将馒头泡在汤里。
唐季礼吃习惯他妈做的饭菜,一时没反应过来,姜舒第一次吃:“咱们家吃馒头,得先将馒头泡在汤里软化了再吃。”
唐母:“小舒,你是不是吃不习惯妈做的菜?”
姜舒不想打击唐母:“没有,妈做的菜还不错。”她赶紧将馒头泡在汤里。
饭间小插曲过后。
唐爸便说道:“明天我们家便上地挣工分。”
“小舒你在家里,其余的人跟着我一起去上工分。”
“我们家每天出勤挣工分,到了年底分的粮食也够一家人吃。”
唐小娟心里是不愿意,在心里唠叨着,她爸就是偏心,凭什么大嫂不用去上工分。
唐母知道是姜舒给的解毒丹药救了自己儿子,看姜舒比自己女儿还亲:“小舒,你在家里休息,等妈回来做饭。”如果不是姜舒救了自己儿子一命。
她儿子肯定跟梦里一样,英年早逝。
在她眼里,姜舒是救她儿子一命的大恩人。
姜舒一听家里工作的安排,家里全去做事,她什么也不用做,觉得也不自在,“妈,家里烧菜让我来做吧!”让她再吃水煮菜,跟硬馒头实在是磋磨她的胃。
唐小娟吃着泡馒头,麻木吃着:“大嫂,别勉强自己行吗?”她结实坚强的胃适应她妈单方面虐待十几年的饭菜,这才刚适应过来。
大嫂再来一窝能砸穿锅底的馒头,那她还活不活了。
大嫂这架势一看就是千金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没做过饭菜的人。
做的菜能比她妈做的好吃吗?
这肯定是不能。
唐季礼的想法跟他妹妹一样,看她缝裤脚的针线,歪的没边,又不平整。对她厨艺也没什么期待,便说着:“若是你觉得无聊,便看看书,我箱子里带了几本书过来。”
唐母:“是啊!小舒,你多看看书。家里的事,有妈。”
姜舒没有辩解,明天让他们见识一下同样的饭菜,吃出不同的味道来。
用过晚饭后。
邓队长他扛着一百斤大米,五十斤面粉过来,“等到秋收后,才能分粮食。”
离秋收还有三个月。
一百斤大米,五十斤面粉五个人吃三个月。
还得很省着吃,这些粮食才能撑得过三个月,现在分粮食是按人头来分,一家几口人去上工分就分多少粮食,他家明确不让姜舒去上工分。
那就只能分到这么多的粮食。
唐家人想得开,各家各户都是这么来,省着点吃,日子就这么过去。
姜舒给邓队长倒了一杯茶,并向邓队长打听一件事:“邓队长, 我想跟你打听个人,农场有没有一个叫姜景仁的人?”
“或是叫林秋水?”
唐家人一听,这是姜舒她爷爷的名字,也向邓队长打听着。
唐季礼心想,难道她跟自己协议结婚是为了来五四农场,找她爷爷,不可能,他家下放的点也是他们结婚不久后才知道的。
邓队长喝着茶:“咱们农场大队姓姜的人比较少,我明天回去帮你看看农场登记名册有没有叫姜景仁的人。”
唐爸拿出家里带过来的普洱,还有家里带来的腊肉,跟一些鸡蛋装好给邓队长:“有劳邓队长帮忙打听。”姜家跟他们唐家是世交,姜舒会跟邓队长打听她爷爷的事。
定是姜舒打听到她爷爷在五四农场。
这姑娘,是个有孝心的人,她爷爷,奶奶被抓那么多年,不曾放弃寻找他们的下落。
至于她是怎么打探到姜爷爷来到这里,姜家在泸城是百年世家,有这底蕴,定有他们知道消息的渠道。
他们也不会去过多寻问。
邓队长一看好茶,还有肉,鸡蛋,这都是大户人家出的手笔,这年头能吃饱就不错了。
吃肉那是过年才有的吃。
唐家倒好,一给就是给一大块,离得远光是闻到肉的味道就馋的很,他实在是说不出拒绝的话,他家三个儿子,人口多。
现在上工分也只是勉强能吃饱饭。
“唐大哥,万万使不得,不就打听个人吗?”他赶紧拒绝着。
唐爸:“邓队长,我们一家初来乍到,往后还得靠老哥多多提携。”
“这些薄礼你收下,若不收下,这不是看不起我们家吗?”
邓队长脑子里已经想着怎么将蜡肉做成好吃的,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来,便提着东西:“那就谢谢唐哥了,你们放心,我是这村土生土长的人。虽说这五四农场大,人多,但是找一个人对我来说举手之劳的事情。”
“找人的事情,老哥,你放心都交给我。”
“有劳了。”
邓队长心满意足,用个麻袋将东西包好放到凤凰单车后面卡着,带着东西回到家里。
当他将腊肉,十个鸡蛋拿出来,还有茶叶。
家里人震惊。
邓队长老婆问:“刚安置的唐家,出手真大方,这得好几斤肉。这就给咱们了?”
邓队长:“可不是吗?”他笑眯眯将这些好东西给老婆。
“这肉也给咱们家打打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