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番思绪,郑重地看着嬴政,缓缓道:“父皇,我是执念太深,重生而来。”
言罢,他毫不犹豫地“嘣嘣嘣”向嬴政磕头,直至额头渗出血丝。
嬴政沉浸在扶苏那不可思议的话语中,待他回过神来,只见扶苏已磕完头,端正地跪在自己面前。
嬴政心里涌起不好的预感,直觉扶苏接下来的话不是他想听的。
他不说话,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扶苏,等待着他即将吐露的惊人之语。
扶苏被这份压迫感盯得浑身不自在,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直言道:“父皇,大秦二世而亡。”
“父皇将在后年巡视途中,病逝于沙丘。赵高会唆使李斯矫诏,令秦二世胡亥继位,三年后秦国便亡。”
嬴政面上看似平静无波,袖子下却已捏紧了拳头,透露出他内心的翻腾。
他咬牙切齿地问道:“那你呢?”
扶苏被问得一愣,眼神中闪过一丝心虚,低声回答道:“我被他们以您的旨意赐死。”
嬴政周身气息骤冷,怒目而视:“所以你乖乖接旨自尽了?”
扶苏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是。”
“砰”的一声巨响,嬴政拿起身边的竹简猛地掷向扶苏。
扶苏本能地一侧身,竹简擦身而过。就这样,嬴政与扶苏之间展开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竹简大战”,直到双方都气喘吁吁地停下。
嬴政眼神阴鸷地盯着扶苏:“如今倒是学会躲闪了,当初怎么不知道反抗?说吧!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扶苏又迅速乖巧地跪下,将两世所经历与知晓的一切,详尽无遗地讲述了一遍。
赢政听着扶苏的叙述,眼神中流露出对扶苏满满的嫌弃。
“朕怎会觉得你是众人中最不济的,地盘小也就罢了,连称帝都是靠他人相助,治国亦是有人帮忙一起打理。”
“这还是在众多颇具才能的帝王指点监督之下,才达成的局面,真是有损大秦颜面。”
秦始皇一想到五位来自不同朝代的太子共同实现愿望,唯独扶苏表现最差,心中便感不畅,暗自思量,不知那日在群聊中的“自己”,是否会因此感到丢脸。
“既然你有一世做帝王的经验,想必做起事来也迅速。把你知道的现今大秦有才之人先写出来,朕安排人去找。然后再把你懂的那些技术安排人实验,再帮着朕处理政务,朕要养好身体,活久一点。”
扶苏如今对着父皇满心愧疚,对于父皇的要求,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下来,至于日后被繁重政务累得直不起腰时是否会后悔,那便是未知之数了。
紧接着,扶苏与嬴政深入商讨起眼下大秦帝国最需治理的几个方面。
经过一番细致的探讨,他们确定了治理的重点。
商议既定,扶苏迅速进入角色。
从农业入手,推行先进的农耕技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在文化上,他倡导百家争鸣,召集各学派代表人物赴咸阳,共同着书,丰富大秦的文化底蕴。
军事上,他加强军队训练,提升装备水平,确保边境安全;医学上,他推广医术,设立医馆,使百姓病痛有地可医;商业方面,他鼓励贸易,修建道路,支持商人远赴西域,促进商品流通,增强国库收入。
扶苏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全面推动大秦的治理与改革,力图使秦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而嬴政呢!自从知道自己中了丹毒早逝,秦二世而亡,就开始修身养性,把重要的事情都交给扶苏,在一旁查缺补漏。
他还想养好身体,开疆拓土呢!扶苏还年轻,好好干。
那个项羽,知道他火烧咸阳宫后,嬴政是愤怒的,想把他一刀噶了。
后来考虑一下,既然本事那么大,扔去匈奴吧,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他的本事了。
要不是扶苏制造出火器,赢政还不放心把项羽那个大杀器放走,肉身再强,能强过火器不成。
既然有能力对付他,那就物尽其用吧!先让他们去牵制匈奴一段时间,给秦国留时间发展。
就姓项的那一家子,赢政是不担心他们投靠匈奴的,除非想遗臭万年,项羽想不到,他身边的那些人也能想到的。
至于刘季,好好干活吧。火器在手,天下我有。嬴政不介意他们有野心,偶尔亮出火铳震慑一二,这些人自会安分守己。
赢政望着忙碌的扶苏,见他处理着政务丝毫不显慌乱。
心里暗自感叹:后世的人会教孩子呀!不经历一番风雨捶打,怎么会成长,还是我不够狠呐,当初就应该让扶苏随军,跟着去多打几场仗,多让他体验治理国家政务的艰难。
届时他应该……就不会像后来那么蠢,让他自尽就乖乖听话干了。
每想到此,嬴政就气的牙痒痒,要不是近来扶苏活比较多,嬴政真想把他揍一顿。
时光飞逝,距离扶苏回归大秦已过二十年,他的鬓角已染霜白,面容苍老。
而嬴政虽勉强续命七年,却因中丹毒太深,即便再如何精心保养,也无法抵挡岁月的无情侵袭,终究未能增添太多寿数。
扶苏漫步于咸阳的街巷,周遭是人间烟火的温馨,黔首们的笑容如春日暖阳,照进他心底,使得他长久以来的执念渐渐消散。
回归大秦的岁月里,扶苏虽因繁重的政务而身心俱疲,却也欣慰于下一代的火速成长。
他将精心整理的资料郑重交予儿子,并立下严苛而深远的祖训:自今而后,凡我大秦帝王,在位之年不得逾花甲之岁(六十岁),违者,宗室有权力且责任更迭帝位。
扶苏心中虽不知,这条祖训究竟能发挥多大效用,但他仍坚持此举,旨在避免大秦重蹈其他朝代覆辙,出现初期英明而晚期昏聩的帝王。
扶苏想到后世没有留下多少大秦相关的记载,便命人制作出特殊的布帛和墨汁,叮嘱史官将大秦的史册悉数抄写在布帛上,待他离世后陪葬在其棺椁中。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成为秦二世的扶苏终是完成了他心中的执念和愿望,守住大秦不再二世而亡,在众人的呼喊声中,他仿佛见到了父皇,含笑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