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老人拿到自己的还要凑过去看看别人的,叽叽喳喳的倒是热闹。
第二天林观复不出意外地迎接了几位咨询的中年人,都是昨天老人拿着体质评估表回去给家里人看了才来询问的。
虽然不会是她的客户,但林观复针对每个老人的情况都做了详细的回答,还多了几分新的联系方式。
秋意渐浓,屋外绿化的矮桂花飘香都快压过了草药的味道,林观复已经把衬衫换成了素雅的米白色针织衫,说降温就降温,但好在还不算冷。
今天睦邻居的老人不多,周末很多孩子都放学在家,老人们自然免不了照看孩子,林观复也都习惯了这个频率,但睦邻居还是有几位老人。
张素琴正和朋友临摹书帖,两个人都是退休的老师,声音温和耐心,退休了后之前职业的大嗓门都变得温和有耐心。
不过,林观复却发现今天张素琴的眉宇间带着不易察觉的踌躇。
她也是今天没什么事情忙,看得多了倒是注意到这一点。
张素琴往日都很是沉浸其中,但今天却出神了好几次,还是另外一位老人把人喊回过神来的。
林观复本以为她会独自消化,但没想到练完字后她主动来找柜台的林观复。
“小林啊。”张素琴开口就带着一种纠结,不像是纯粹的烦心事,“我女儿,她下周要从国外回来了。”
林观复眼前一亮,声音里都带着喜悦:“那是好事啊,张老师肯定很想她,能回来陪陪您也好。”
在国内大家都不是想回家就回家,更何况是在国外。
张素琴没有否认,笑容中带着身为母亲的思念和慈爱:“想,自然是想的。只不过她这次回来,希望能接我去她那边住。”
说到这里,声音里又带上些落寞和犹豫。
张素琴目光扫过睦邻居,扫过朋友的脸庞,语气很是艰难:“我,当然是高兴的,孩子孝顺惦记着我。但心里头,又放不下国内。要到国外生活,说实话心里是没底的,人生地不熟。”
林观复能理解,人到老年总归是想着落叶归根和安定的。
但另一边是血脉相连、远道归来想要尽孝的女儿,对于张素琴而言,不舍和为难不可避免。
林观复明白她的心思:“张老师,这种事情我没有办法和您一样感同身受,但能理解您的为难。”
“您女儿肯定是孝顺和爱您的,您不舍得国内、担心未来能不能适应同样是人之常情。”林观复安慰道,“其它的您不用考虑,只需要看能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就好。如果真担心的话,可以和您女儿商量商量先过去生活几个月再做决定。”
这件事还真不能立刻做决定,风水不服可不是小事,有的人就不适合在国外生活。
饮食、生活习惯、交友都是需要一项项亲自体验才能发言的。
张素琴用力点了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光是国外的饭我就不一定能吃习惯,而且也没有认识的人,不一定能融入进去。”
她心里压着的石头稍微有了些松动,但还没有完全移开,“那我先过去住着试试看,如果不习惯的话,还回来和大家一起养老。”
林观复大方地说:“当然,我可舍不得您。”
舍不得还有睦邻居的大家,听说张素琴要出国和女儿生活的消息,虽然还没确定就在国外定居,大家都围了过来,但一个个也没说不好听的话,七嘴八舌地表达着不舍和祝福。
“张老师,你可要早点回来啊,你练字的方法我家孙女用着可真好,这一个月就能看得出端正不少,你这一走,我都没了主心骨。”
“素心你好好和木华聚聚,但也别忘了我们。”
“听说国外有很多好东西都比国内便宜,到时候张老师好好去逛逛。”
“但我听说国外的饭不太合我们口味,张老师也得注意身体。”
“对了,张老师你女儿住的地方治安怎么样?国外还是要注意安全,而且还容易遭小偷。”
张素琴听着大家的话,很耐心地回答,哪怕是一些没营养的话也没忽略。
林观复想着给她送行,还在睦邻居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欢送会。
没有什么太抒情的,就是在长桌上摆了各色的水果和点心,大家都出力地从家里带了东西,新烤的枣糕、拿手的酱菜、酥梨,甚至林观复还包了一个流动的小吃摊做鸡蛋糕吃。
就在门口,现做现吃,香喷喷的味道可是把很多人都馋坏了,夹心的更是香的林观复自己都迷糊了。
这是她前几天路过小学门口遇见的一个摊贩,当时门口的孩子太多,鸡蛋套做起来又只有一套工具,只能含泪走开。趁着这次机会,算是让她吃到饱了。
张素琴望着屋子里精心准备的东西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钟红英热情地把她拉到主位:“张老师别客气,这都是小林老师组织,我们大家伙的一个心意。按照小林老师说的,都是家里现做的东西,也不算浪费钱,但我们还能凑到一块吃吃喝喝。”
“还得谢谢张老师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
钟红英就尊重这种有知识的老师,对张素琴可是很热情。
没有隆重的仪式,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一群人围坐在一块吃着东西、聊着天,东西可杂了,林观复等到上手吃的时候才发现有人居然还卤了个蹄膀。
花的钱或许不多,但做出来那赤亮的模样可见是费了心的。
林观复还是见了张素琴女儿一面,是一个看着很干练的中年女性,还给林观复送了一些外国的吃食。
张素琴真正离开的那一天只有林观复看着,汽车缓缓启动,消失在秋日明亮的阳光里。
林观复看着汽车消失的方向,心里也感觉有些空落落的。
送别会的那时候还没真正察觉到什么,等到现在才切实感知到弥漫在空气中浓郁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