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白决心踏上寻宝解咒之路,朝堂的暗流却已汹涌成滔天巨浪。以宰相为首的保守派与以年轻将领陈毅为代表的革新派,党争已呈白热化态势,皇帝被夹在中间,如置身暴风雨中的孤舟,摇摇欲坠。
这日早朝,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宰相率先出列,手持笏板,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咄咄逼人:“陛下,如今国库空虚,边境又有小股贼寇侵扰,当务之急应是休养生息,减免赋税,以安民心。那革新派提出的练兵强军、开拓商道之策,耗资巨大,实非明智之举。”
革新派首领陈毅闻言,立刻跨步而出,抱拳道:“陛下,宰相大人所言差矣。如今周边各国虎视眈眈,若不加强军事力量,开拓商道以充盈国库,一旦战事起,我朝将如何应对?减赋虽能暂安民心,但长此以往,国力衰微,民亦难安呐!”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争执不下,言辞愈发激烈。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看着台下争吵不休的大臣们,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怒。这些日子,朝堂上的党争已让他心力交瘁,无论他做出何种决策,都会遭到一方的反对。
“都给朕住口!”皇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喝道。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纷纷跪地,不敢言语。
皇帝站起身来,在龙椅前踱步,声音带着几分疲惫与焦虑:“朕知诸位皆为江山社稷着想,可如此争吵,能解决问题吗?如今国事艰难,朕日夜忧心,你们却还在这里争权夺利,置国家于不顾!”
宰相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却又故作诚恳地说道:“陛下息怒,臣等也是为了大唐的千秋万代着想。只是这革新之策,风险太大,臣实在不敢轻易赞同。”
陈毅则昂首挺胸,毫不退缩:“陛下,革新乃是大势所趋。若因循守旧,我大唐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臣愿立下军令状,若革新之策不能使国力强盛,臣愿以死谢罪!”
皇帝看着陈毅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有些动摇。他深知陈毅的才能与忠诚,也明白革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宰相一党势力庞大,在朝堂上根深蒂固,若强行推行革新,恐会引发朝堂动荡。
就在皇帝犹豫不决之时,宫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传令兵风尘仆仆地冲进朝堂,单膝跪地,大声禀报:“陛下,边关急报!北方的突厥部落集结大军,正朝着我国边境压来,情况万分危急!”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脸上露出惊恐之色。皇帝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晕倒在地。他强撑着身体,声音颤抖地问道:“突厥有多少兵马?边关守军能否抵挡?”
传令兵回道:“回陛下,突厥此次出动了十万大军,边关守军仅有三万,且粮草不足,恐怕难以抵挡。”
皇帝心中大乱,他深知突厥骑兵骁勇善战,若边关失守,突厥铁骑将长驱直入,大唐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急忙将目光投向宰相与陈毅:“两位爱卿,如今边关告急,你们可有退敌之策?”
宰相眼珠一转,连忙说道:“陛下,当务之急应是派使者前往突厥,求和议和。许以重金厚礼,暂缓其进攻之势,待我朝整顿兵马,再做打算。”
陈毅一听,顿时怒不可遏:“陛下,突厥狼子野心,此次兴兵来犯,岂会因些许财物而退兵?若此时求和,只会助长其气焰,让他们以为我大唐软弱可欺。臣愿率领大军,奔赴边关,与突厥决一死战!”
皇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求和,虽能暂保一时平安,但会损害大唐的尊严,让百姓寒心;出战,虽有陈毅这样的猛将,但边关兵力悬殊,胜负难料。
就在这时,宰相一党中有人趁机发难:“陛下,陈毅虽勇,但性情鲁莽,若让他领兵出征,恐会坏了大事。依臣之见,还是求和为上策。”
革新派也不甘示弱,纷纷为陈毅辩护:“陛下,陈毅将军久经沙场,战功赫赫,岂会鲁莽行事?若不求战,突厥必将得寸进尺,我大唐永无宁日!”
朝堂上的党争再次升级,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皇帝看着这混乱的局面,心中充满了绝望。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根本无法掌控国家的命运。
“够了!”皇帝再次怒吼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里争吵!朕意已决,先派使者前往突厥求和,同时命陈毅将军整顿兵马,随时准备出征。若突厥不接受求和,便与他们决一死战!”
大臣们见皇帝发怒,不敢再言语,纷纷领命。然而,皇帝心中清楚,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朝堂上的党争不除,国家将永无安宁之日。而他这个皇帝,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又该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大唐于水火之中呢?
皇帝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后宫,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他想起李白,那个曾试图揭开宫廷秘密、为他解除诅咒的状元郎。如今,朝堂纷争四起,国家危在旦夕,李白却不知身在何处。他多么希望李白能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为他出谋划策,助他度过这难关。
“李白啊李白,你究竟在哪里?这大唐的江山,难道真的要毁在朕的手中吗?”皇帝喃喃自语道,眼中满是无奈与悲凉。而此时的李白,正踏上寻找三宝的艰难征程,全然不知朝堂之上已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故,一场更大的风暴,正朝着大唐王朝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