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百多年,咱们文明真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啊。”
“就是过去几十年,海王星轨道,海卫一这些地方发生的变化都很大啊。”
“我记得我刚从火星荧惑城和我妻子迁移过来的时候,在路上就花了差不多快一个月吧,到了之后,海卫一上才十来座星际城市,常住人口加起来都还没有一千万呢。”
“现在好了啊,我去火星,坐一趟飞船过去,也就十来天,十天出头吧,就到了。这还是咱们飞船加速过程太长了,到地方了,都加速不到飞船最高速度。”
“要是后面,加速度能够继续提一提,说不定还能够更快。”
在海王星的餐厅里,秦裕再偶遇了一个同样在旅途中的老人。
老人年纪已经超过了一百六十岁,在这个时代早已经退休。
不同于秦裕,老人就是在海卫一上长期生活的人。
听到秦裕从火星来,很热情地和秦裕再说着一些话,
“小伙子,你这次从火星那边过来,也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吧?”
“嗯,对。”
“哎……我记得那会儿,我在火星荧惑城,我妻子那会儿还住在月面,我们两联系的时候,都还有延迟。”
“快得时候,消息发过去,六分钟时间才能够收到她的回信,慢的时候,半小时才能够收到。”
“一天下来,除开睡觉的时候,我们总共也就能够互相发十几次,二十几次消息。就这儿,当时我们还是在还线上认识的呢。”
“那真得我们两个人的交流,就跟写信似的。小伙子,你知道写信吗?我这个岁数了,这种东西都是在书上看到的,你要是不看人联时代以前文学作品,估计也不知道了。”
“那个时候,我给她在虚拟现实世界里,留一段虚拟影像,然后她登陆虚拟世界了呢,就能够看到……我还用智能程序,给她拍了部全息电影来着,叫什么名字来着……”
老人似乎越说越偏,但很大程度上,其实也能够体现出来,这些年下来,人类文明世界的变迁了。
“现在的话,量子通信距离实现也没有多远了吧,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那一天……量子通信啊,到时候,咱们人类聚居各地方交流也没有延迟了。”
“小伙子,你说,这要是有一个人联世纪以前的人,嗖的一下跳到了现在,他看现在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啊……或者,要是有个活了几百年的人,看这些年,咱们文明的变迁,又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老人有些感慨,然后又再给秦裕热情介绍海王星轨道附近游玩的地方,
“小伙子,你来海王星这边旅游的话,星火太空城,肯定是要去一去的,火星太空城停泊的地方,离海王星轨道也就一个天文单位,那儿距离当初的文明交流区也没有多远了。紧挨着文明交流区,也就隔着五千万公里不到。”
“你坐飞船过去,要不了两天就到了,文明交流区你知道吧……就是之前咱们文明的研究员和斯托文明研究员面对面交流的地方。”
“不过,柯伊伯带就没有必要去了……那边虽然现在也在搞开发建设,但都比较分散,游览参观也没有什么好参观的。”
“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可以近距离看一看……不知道最近还有没有落地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表面的体验项目……我去过一回,其实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实在是太大了,你落在上面,跟踩在金属平地上一样,往前看,往后看,都看不出来它有什么弧度。”
老人孜孜不倦地同秦裕说着,
在秦裕的旅程中,还和秦裕同行了一段时间。
也算是秦裕这趟旅程中,比较有意思的偶遇。
最后,
秦裕是在文明交流区和这位老人分别的,
这位老人准备前往太阳系人类聚居区更内环参观旅行,
秦裕则是还将在海王星轨道待上一段时间。
“……我妻子比我大二十多岁呢,现在也已经过世了,就葬在她的故乡月面月宫市,我这趟还得回去看看她。”
“下一次小秦你到海王星,记得再招呼一声啊,让我尽地主之谊。”
和这位偶遇的老人分别,
秦裕继续着他这一世打算好的旅程。
……
这一世的身份下,
秦裕的时间过得是比较放松和随性的。
在目前的环境下,暂时没有去操心人类文明内外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也暂时不用管人类文明还在正常大方向上的发展。
只是比较肆意度过着这段时间,
感受着这个时代,疆域已经蔓延至柯伊伯带边缘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人类世界。
感受着这个时代,人类疆域内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虽然有一个大体上的目标,
但这一世,其实秦裕也就是走到哪儿算哪儿,并没有一个一定的游览和行程路线。
人联纪元155年。
在秦裕在人类文明疆域中,满世界行走的时候。
人联,负熵研究院依旧在推进着,基于基础理论突破的,文明发展的更进一步研究。
在引力方面,在引力三号实验装置上,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相关研究团队,实现了更紧密的引力发生和控制,更大程度的引力干涉。
相关研究团队和研究员们认为,距离实现基于引力的无工质推进可能已经不远。
而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方面,
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以秦裕大一统理论中实现了的量子理论突破为基础,在地球和海王星上终于分别建造了第一个量子通信实验装置。
完成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实验。
人类文明距离实现量子通信,也的确已经没有多么遥远。
最后是能源装置的研究方面,在针对重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中,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和其他相关研究团队实现的进展,看起来可能更加直接一些。
在新的能源研究实验装置中,聚变实验装置核心区域的持续温度,已经被相关研究员们拔高到了七亿度,相应的,内部压力环境也有进一步提升。
距离能源技术的突破,也的确是没有多远了。
可以说,
在此刻欣欣向荣的人类文明中,
一些关键技术,已经来到了出现巨大突破的前夕。
只不过,在没有‘秦裕院士’在的情况下,此刻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团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决技术最终突破前一些需要跨过的问题。
由各研究团队无数研究员们,在共同努力下,通过一点点在各个细分问题上累积的进展,最终逾越最后的难关。
但至少,
在基础理论领域已经实现突破的情况下,人类文明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还不至于完全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