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过了多久,外面忽然传来震天的鼓乐声、鞭炮声和太监尖细悠长的通禀声:“贵妃娘娘驾到——!”
贾瑛一个激灵站起身,拍了拍似乎有些迷糊的林黛玉:“来了!走!”
两人整理了一下仪容,快步走出暖阁,混入重新变得肃穆紧张的等候人群。贾母等人见他们回来,虽有不满,却也顾不得多言。
只见一队队太监宫女,捧着拂尘、香炉、宫扇、绣帕等物,肃穆无声地列队而入。随后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气派非凡,威仪赫赫。舆内端坐一人,珠翠环绕,凤冠霞帔,正是元春。
贾母等连忙率领合族女眷在路旁跪下。元春在舆内命太监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三人才敢起身。元春入园,先乘舆将园中景致游览一遍,见各处匾额对联尚未题写,便命太监传谕,命众姐妹及宝玉入内题咏。贾政等人连忙奉上备好的笔墨。
元春入正殿升座受礼。两府掌家、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内眷及众姐妹则于殿外行礼毕。礼毕,太监传谕免礼,众人方退下。
接着是重头戏——元春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元春垂泪,贾母等亦泣。元春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有许多话,一时竟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姐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殿内一片悲戚呜咽之声。
良久,元春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贾母等让元春归座,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
元春拭泪,环顾四周,问道:“怎么不见薛家妹妹和林家妹妹?”
王夫人心中一动,连忙上前一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挑剔,回道:“回娘娘,薛家姑娘宝钗端庄守礼,方才在殿外候旨。至于林家姑娘黛玉…” 她故意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带着点为难,“这孩子身子骨弱,性子也有些孤高,不喜热闹,方才等候时便有些不适,她堂兄瑛哥儿带她歇息了片刻,想是快来了。”
这话看似关心,实则点出林黛玉“身子弱”、“性子孤高”、“不喜热闹”,更隐晦地提及是贾瑛“带她歇息”。元春在宫中早听王夫人多次抱怨过林黛玉的“小性儿”、“体弱多病”、“目无下尘”,以及贾瑛的“无法无天”、“狂悖无礼”。此刻听王夫人如此说,心中对这位素未谋面的表妹和那位声名赫赫的堂弟,先入为主地便有了几分不喜。
“宣薛氏女、林氏女进见。”元春语气平淡。
薛宝钗很快被引了进来。她今日打扮得格外端庄得体,一身藕荷色宫装,衬得肌肤胜雪,仪态万方,行动间环佩轻响,不卑不亢地行了大礼,声音清越柔和:“薛氏宝钗,叩见贵妃娘娘,娘娘千岁金安。”
元春打量着她,见她举止沉稳,容貌丰美,言语得体,心中暗暗点头,果然如母亲所说,是个稳妥大方的。她温言问了几句薛家近况,薛宝钗应答从容,进退有度,更添好感。
接着,林黛玉被引了进来。她换上了一身水绿色绣折枝玉兰的宫装,虽不如薛宝钗华贵,却更显清雅脱俗。她脸色仍有些苍白,但眼神清澈,姿态从容,对着元春盈盈下拜,声音清泠如玉石相击:“林氏黛玉,叩见贵妃娘娘,娘娘万福金安。”
元春的目光落在林黛玉身上。只见她身形纤细,弱不胜衣,眉宇间带着一丝天然的清愁,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坚定,并无想象中的怯懦或孤僻。尤其是那份清冷灵秀的气质,如同空谷幽兰,竟让见惯了宫中绝色的元春也微微动容。只是想起母亲的话,那点好感又被压了下去。
元春淡淡地应了一声,问了林如海安好,林黛玉一一恭敬作答,言语清晰,不卑不亢。元春见她应对得体,并无差错,心中那点不喜稍减,但终究不如对薛宝钗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