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年(1725 年),雍正做出了一件,令九泉之下的父皇康熙,含笑称赞之事——将太奶奶孝庄太后妥善安葬,使其入土为安。
在此之前,孝庄太后已离世 38 年,却一直未能下葬,这是康熙一生的难题。
回溯往昔,孝庄太后临终之际留下遗言:“太宗皇太极已安葬多年,奶奶身份低微,实在不忍惊扰你爷爷,我死后,就把我葬在儿孙身边吧。”
太宗陵寝在辽东沈阳,孝庄心中对顺治、康熙父子眷恋至深,不希望远离,故而嘱咐康熙能在遵化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然而,她的这一遗愿,却给皇孙康熙出了个棘手难题。
按照清朝祖制,皇后本应与皇帝合葬,孝庄太后的这份遗嘱显然与之相悖,让康熙陷入了两难之境。
他既想尊重祖母的遗愿,又着实不愿违背祖制,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将祖母的灵柩,
暂时安放在顺治帝孝陵附近的“暂安奉殿”,期望以后能寻得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可惜的是,直至康熙驾崩,这一难题依旧悬而未决。
雍正即位后,每每念及太奶奶灵柩长期未能入土,心中便自责不已。
于是,在他继位三年后,朝中局势渐趋稳定,毅然决定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修建陵园,即昭西陵,安置太奶奶。
陵园竣工,孝庄太后的灵柩被隆重葬入地宫,太奶奶孝庄得以入土为安。
雍正这一决策,既充分尊重了孝庄太后的遗愿,又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化解了康熙时期遗留的难题
……
世人皆知,当皇帝享有诸多令人艳羡的好处,否则也不会引发“九子夺嫡”那般激烈的皇位之争。
然而,雍正登上皇位后,却突然深切领悟到“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真谛。
此时他发现,国库竟空虚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想要有所作为,却因囊中羞涩而处处受限,许多事务皆因银两短缺而作罢。
这引起了雍正深深思考,老爷子一生文治武功,治理国家堪称卓越,
理应积累了不少财富才对,为何账面上看似有钱,国库里却空空如也?
那些钱究竟都去了哪里?
带着满腹疑问,雍正果断开启了清查亏空、盘点国库之举。
不查不知道,一查之下,诸多问题浮出水面,造成国库亏空的原因可谓错综复杂。
首先,康熙在位期间,虽成就斐然,但各项举措也耗费了大量钱财。
比如他南征北战,三征噶尔丹,亲征沙俄兵,又频繁六下江南巡视,
还举办规模宏大的千叟宴,这些活动,无一不需要巨额的银两支撑。
而且,康熙时期的税收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收取人头税和土地承包税,并无其他税种补充财政收入。
到了康熙晚年,或许是出于对官员的体恤之情,又或许是因“九子夺嫡”之事牵扯了过多精力,
他对官场的贪腐行为监管有所松懈,官员们见状更是肆无忌惮的贪污。
例如,当初主管户部的八王爷胤禩,为了塑造自己“八贤王”的美名,
滥用手中职权,大量借款给官员,使得户部账目混乱不堪,亏空数额急剧攀升。
我都怀疑是八皇子故意给雍正挖坑,过后,雍正一怒之下把他罢官关了禁闭。
其实也不能全怪官员们贪污或者挪用,当时官员的俸禄极为微薄,根本难以维持他们日常开销,以及官场交际所需。
张廷玉在一次朝会上奏道:“皇上,官员们薪水太微薄了,就拿我来说吧,
我想给我孙子买个拨浪鼓却没钱,我的官职不低吧?”雍正陷入沉思。
官员薪水多年不涨,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物价却不断上涨,
官员们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无奈之下只能向国库借款,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亏空问题。
雍正似乎想到了官员难处。
那时候就兴起了贷款消费,官员们过着寅吃卯粮的日子。
此外,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和有权有势的贵族手中。
这些人虽坐拥大片土地,却仗着权势,千方百计缴纳极少的税赋,
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自然无需交税,如此一来,国家的税收便大大减少。
雍正查出了国库空虚的原因,便决心扭转这一局面。
他深知国库空虚对国家的潜在威胁,也清楚解决这一问题面临的重重困难,
但他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之路。
……
雍正元年(1723 年)正月初一,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当众人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时,雍正帝却一口气颁布了 11 道诏书。
雍正要重手出击,诏书言辞恳切且犀利,详尽列举了官场积弊,以及官吏侵吞国家财产的严重罪行,
并明确要求必须采取一切手段,严厉惩治官员犯罪行为,全力追补亏空款项,彻底清查钱粮收支。
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倒查十年,凡是侵吞国有资产的官员,必须在限定时间内交回侵吞的银两,若超过时限,必将加倍惩处。
一个月后,雍正帝专门设立了会考府,并任命老十三允祥主管此事。说白了就是成立了“查亏空”专用办公室。
雍正帝态度坚决地表示:“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决心之大,令老十三允祥信心倍增。
当时隆科多,年羹尧尚未犯下过错,也积极配合雍正帝制定的各项追查措施。
允祥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美国效率部部长马斯克一般,对以往的账目进行严格审查。
对于正当用途的账目予以批准,而对于非正常用途的账目,谁做出的决定,谁就得负责补上这个亏空窟窿。
在允祥的精心主持下,会考府对钱粮奏销展开了严格审查,驳回了诸多违规项目,成功为朝廷追回了大量亏空款项,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有力打击了官场的腐败之风。
全国上下一盘棋,各地方迅速行动起来。
在中央,会考府以户部为清查重点,很快便查出户部历年亏空白银 250 万两。
雍正帝责令历任主管官员,赔偿 白银150 万两,剩余 100 万两则由户部逐年弥补。
比如内务府官员李英贵等人,冒支钱粮款项百余万两,雍正帝毫不手软,果断抄没他们的家产以作抵偿。
在地方上,清查工作同样全面铺开,当年就有湖广布政使张圣弼、江苏巡抚吴存礼等众多地方大员,因亏空问题被革职查办,并查封家产。
按照雍正话来说就是,吃了多少吐多少,只要人不死就追查到底。
原山西巡抚苏克济被举报贪赃 450 万两,即便当时他已退休,雍正帝依旧坚定表示:倒查十年,谁也别想逃脱!
大学士苏克济不仅家产被抄没,就连他的家人赵七也被责令帮助赔补 20 万两。
为了确保清查工作能够彻底落实,雍正帝毫不手软,一视同仁。
对于亏空官员,他坚持先罢官后索赔的原则,以防他们在任上继续鱼肉百姓来填补亏空,
同时明确规定,补亏空必须用官员自己的家产。
一旦查出亏空,无论涉及何人,绝不姑息迁就。
若官员自己无力偿还,其家人和亲戚需代为偿还;
对于畏罪自杀的官员,其家属亲戚仍需承担赔偿责任。
赃官罪证核实后,抄家毫不留情,甚至连子弟、亲戚也一并清查,一时间,雍正帝被民间称为“抄家皇帝”。
雍正惩治腐败,与朱元璋一样冷酷无情。
即便是与皇家友好的曹雪芹家族也难逃惩罚,曹家的兴衰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证。
众所周知,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的乳母。
康熙对孙氏很是看重,连带着对曹家也格外恩宠。孙氏的丈夫曹玺担任江宁织造监督一职,
曹玺之子曹寅也因与康熙的这层关系,成为康熙的伴读,后来接任江宁织造之职。
在康熙朝,曹家备受恩宠,声望显赫。
康熙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都住在曹家,这对曹家而言,固然是无上的荣耀,却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了接待康熙,曹家不惜耗费巨资,极尽铺张奢华之能事。
事后,曹寅不得不挪用织造厂的资金,致使织造厂出现亏空。
曹寅去世后,其子曹颙(yu)、侄子曹頫(fu)先后接任江宁织造之职。
然而,他们在经营和管理方面远不及曹寅。
曹頫不仅未能填补亏空,还因自身能力不足,在替康熙售卖人参等生意中出现诸多问题,
人参虽已卖出,银两却被挪作他用,导致新的亏空产生。
曹家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勉强支撑。
在雍正帝大力清查亏空的大背景下,曹家的巨额亏空再也无法隐瞒。
雍正五年(1727 年),因曹家亏空甚多、管理不善、加之骚扰驿站、行为不端、转移财产等多项罪名,雍正帝果断下令查抄其家产。
曹家在江宁的住房十三处、土地八处等皆被没收用以填补亏空,
曹頫被革职扣押,曹家失去了江宁织造这一肥差,以及相关的权力和地位,打破了曹家三代四人,连任江宁织造近 40 年的局面。
雍正并没有对曹家网开一面,自此,曹家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家族成员从昔日的贵族瞬间沦为罪犯,生活陷入了极度困境。
曹頫因亏空巨大获罪入狱,曹家被抄家后,所剩财产寥寥无几,根本无法弥补亏空。
曾经繁华一时的曹家彻底败落,曹雪芹也从养尊处优的富贵公子,沦为落魄文人。
《红楼梦》这本书,实则便是曹雪芹以自家家族的兴衰为蓝本创作而成的传世之作。
……
经过雍正帝的不懈努力,这场清查亏空行动取得了显着成效。
中央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一些省区如直隶、河南、山西等也成功弥补了亏空。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阻力和非议,民间甚至流传着雍正帝“好抄人家产”的说法,
但他不为所动,始终坚持到底。至雍正末年,户部银库积蓄多达 6000 余万两,竟是康熙后期国库存银的八倍多。
这为以后的乾隆时期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雍正的铁腕查处亏空,成绩斐然,然而,却被贴上了冷酷寡恩的标签,实在是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