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突然崩逝于养心殿。
太突然了,大臣们想不到正值壮年的皇上会驾崩。毕竟顺治死时才刚满24岁。
6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18年,有一半的时间,属于顺治的权力被叔父所掌控。
壮年去世,总是让人心里不舒服,各种猜测,各种传说不断出现,给后世留下了一些不解之谜。
除了与董鄂妃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有顺治神秘失踪的传说。
对于顺治帝是死还是失踪了,民间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他终究割舍不下佛门清修,偷偷返回五台山出家了;
也有人觉得他早已厌倦宫廷纷争,一定是抛下江山云游四方去了,在古代信息不畅通的时代,毕竟谁也堵不住老百姓的嘴巴。
支持顺治出家当和尚的人,拿出“证据”,他们称康熙曾5次前往五台山,孝庄太后也曾有一次与康熙同去。
康熙为何频频前往五台山呢?如果只是上香,没必要跑到山西的五台山。
人们猜测康熙是去寻找他的父亲顺治皇帝。
坊间还流传着康熙寻父的故事——传说康熙继位两年后到五台山寺院寻找父亲,有人把消息告诉了庙里的一个和尚,“先躲一躲吧,你儿子寻你来了。”小和尚通风报信道。
当康熙进屋看到一双鞋子倒放着,立刻心领神会,这是父亲不想见他,因为在山西话里鞋子倒放暗喻“孩子到了”。
然而这些绘声绘色的情节,终究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顺治帝是因感染天花而不幸离世,天花在当时是致命的不治之症,无情地夺走了顺治皇帝的生命。
顺治帝驾崩后,留下了14个孩子,其中皇子8位,公主6位。
当时年龄稍长的皇子中,皇次子福全9岁,皇三子玄烨(即康熙)8岁,其余皇子尚在襁褓之中或年龄幼小。
此外,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
这样一来,皇位继承人就只能在皇次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二人之间选择。
要知道,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稳定,必须慎之又慎。
当时顺治病情严重,大臣们跪请皇上速立遗嘱
顺治让大臣们讨论,经过激烈争论,有的大臣支持拥立次子福全,说他居长,有支持拥护玄烨,说他聪明睿智。
顺治拿不定主意,于是命人请师傅汤若望指点迷津。
最终,玄烨(康熙)被选中继承大统,确立了继位大事,顺治帝安然闭上了双眼。
有一说一,玄烨继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
这里介绍一下汤若望,他是德国传教士,精通汉语、哲学、神学、医学、天文学和数学,深受顺治皇帝的崇敬与信任。
顺治尊称他为“玛法”,按满语翻译过来就是长者、爷爷的意思,这个称呼体现了顺治皇帝对汤若望的尊敬与信任。
说回正题,当时天花死亡率极高,一旦感染几乎九死一生,但得过天花的人却能终身免疫。
汤若望向孝庄太后及辅政大臣指出,“太后,玄烨幼年出过天花,具备天然的免疫优势,以后他不会再得天花,臣认为玄烨接位最为合适,国家禁不住折腾。”
身体健康,在疫病频发的时代是极为关键的保障。
出于稳固江山的考虑,玄烨最终被推上皇位。
……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上皇位,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次年改元康熙。
“康熙”二字寓意安定太平,寄托着王朝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
当然了,玄烨能当上皇上除了汤若望的功劳外,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在其中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孝庄皇太后最喜欢这个孙子。
由于玄烨年幼,顺治帝临终前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朝政。
玄烨的母亲佟佳氏不受顺治宠爱,玄烨记事时只记得父亲宠爱董鄂妃,
对母亲的印象很模糊,反而是祖母孝庄太后的谆谆教诲深深印在他脑海中。
在玄烨登基后的第二年,他的生母佟佳氏去世。玄烨就是一个孤苦命的孩子。
玄烨虽然年少登基,但在祖母孝庄太后的悉心教导下,迅速成长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
孝庄太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历经三朝,政治经验丰富。
她深知教育对康熙的重要性,从小就教导康熙要心怀天下,以仁德治国。
每天清晨,孝庄太后都会把康熙叫到身边,“皇孙,你的先祖创业相当艰难,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
“奶奶,您放心,孙儿一定谨记在心。”
在品德修养方面,孝庄太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教导康熙要宽厚待人、虚心纳谏。
她常说:“做君主的,应当以百姓福祉为念,不可骄奢淫逸,不可刚愎自用。”
在治国理政方面,孝庄太后会结合实际案例向康熙传授用人之道、决策之法,培养他的政治洞察力和决断力。
康熙自己也非常勤奋好学,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求知欲和毅力。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书房诵读儒家经典,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大学》《中庸》,
他都能倒背如流,并且深入理解其中的治国理政之道。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孝庄皇太后邀请传教士入宫,教授玄烨天文、数学、地理等学科。
玄烨还热衷于书法和绘画,通过练习书法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小小年纪的康熙堪称学霸,他不仅精通满、汉、蒙等多种语言,还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这为他日后亲政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咱们再来说说康熙的四位辅臣的情况。
索尼是正黄旗人,大清的开国元勋,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的四朝元老。
辅政时已是60岁的老人,他对清朝忠心耿耿,在朝廷中威望极高,是四位辅政大臣中的首辅。
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部下,后因告发多尔衮有功得到顺治帝重用,被升为议政大臣。
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在四位辅政大臣中最年轻,辅政时大概30来岁。
遏必隆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儿和硕公主穆库什,
也就是说遏必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
遏必隆的父亲战功赫赫,可这个儿子遏必隆却胆小怕事,常常随波逐流,能力有限,全靠父亲的荫庇,辅政时47岁。
鳌拜是战功卓着的武将,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被太宗皇太极赐号巴图鲁,是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子,
他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权力的增长,逐渐变得专权跋扈。
康熙继位时,全国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吴三桂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在江南镇压反清复明起义时,他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南明覆灭后,永历帝朱由榔逃入缅甸,被缅甸国王保护了起来。
1661年,吴三桂率大军进入缅甸,向缅甸国王施压,要求交出永历帝,否则荡平缅甸。
缅甸国王迫于压力,将永历帝及其妻妾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大喜,将永历帝押解回云南昆明。
吴三桂飞马去京城报捷,为向清朝表忠心,刚继位的康熙发布诏书,就地处决!
吴三桂不念明朝曾是他的主人,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将永历帝朱由榔绞死,至此,南明政权彻底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