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城的雨连下了三日,终于在清晨撕开一道光亮。林悦站在林氏集团顶楼的露台上,看着阳光穿透云层,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细碎的金斑。手机震动时,她正伸手接住一片被风吹落的白玉兰花瓣,屏幕上跳出沈逸辰的名字。
“下楼了吗?”他的声音带着清晨的微哑,背景里隐约有纸张翻动的声响。
“刚看完气象报告,今天适合开新闻发布会。”林悦转身看向电梯口,果然见沈逸辰穿着深灰色西装站在那里,身后跟着两个拎着文件箱的法务专员。他比一周前清瘦了些,但眼底的锐气却愈发清亮,像是被雨水洗过的刀刃。
“东南亚那边刚发来最新的环评报告,”沈逸辰走上前,自然地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丝,“绿色开发基金的额度也批下来了,林董那边……”
“我爸凌晨三点就去了公司,说要亲自盯着发布会的流程。”林悦轻笑。自从上周她向父亲林正德提出与沈氏合作的设想,这位素来严谨的商界老将竟罕见地失眠了两夜,不是担忧,而是兴奋——林氏深耕制造业多年,正急需在新能源领域找到突破口,而沈氏手里握着的东南亚稀土矿区开采权,恰是打通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沈逸辰握住她的手腕,指尖传来温热的力度:“紧张吗?”
林悦摇摇头。三个月前在检察院门口递交证据时的心跳,比此刻猛烈百倍。那时的她面对的是未知的审判,而现在,她身边站着沈逸辰,面前摊开的是两家企业共同绘制的蓝图。她抬手抚平他西装领口的褶皱:“沈总亲自坐镇,我有什么可紧张的?”
两人相视而笑时,露台的门被推开。林正德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走出来,身后跟着林氏的首席执行官。“逸辰来了,”林正德的目光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眼底闪过一丝欣慰,随即转向沈逸辰,“矿区的生态修复方案,你确定能通过当地环保部门的审核?”
“林董放心,”沈逸辰松开林悦的手,从文件箱里抽出一份彩色图谱,“我们聘请了德国的生态评估团队,把尾矿处理技术升级了三代,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回收率能达到98%,比当地法规要求的标准还高出17个百分点。”他指着图谱上的绿色区域,“这里是规划的雨林保护区,我们会联合当地政府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站,所有数据实时公开。”
林正德接过文件,指尖在标注着“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页面上停顿片刻:“沈氏刚经历动荡,拿出这么多资金投入环保,董事会那边……”
“旧的董事会已经重组了。”沈逸辰的语气平静无波,“上周股东大会上,支持合作项目的董事占比超过75%。那些只盯着短期利益的,已经体面退场了。”
林悦知道他口中的“体面退场”意味着什么。就在三天前,沈氏集团发布了新的管理层名单,除了保留两位专注技术研发的元老,其余席位全被年轻的专业人才占据。财经新闻里评价这是“沈逸辰的刮骨疗毒”,却没人知道,那些被替换的董事背后,都藏着与前几年资金挪用案相关的灰色账目——沈逸辰在缓刑期间,用最绝绝的方式,为沈氏换来了干净的肌体。
上午十点,林氏集团的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当林悦与沈逸辰并肩走上发言台时,快门声瞬间连成一片。财经频道的镜头对准两人交叠在台面上的手——林悦的指尖涂着浅杏色指甲油,轻轻搭在沈逸辰骨节分明的手背上,像是一种无声的宣告。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是要宣布一个决定。”林悦拿起话筒,声音清亮而沉稳,“林氏集团与沈氏集团将正式建立战略同盟,共同出资五十亿,启动东南亚稀土矿区的绿色开发项目。”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记者们手里的录音笔几乎要戳到发言台上——谁都知道,林沈两家在滨海城商界素来是既竞争又制衡的关系,尤其是三年前沈氏试图收购林氏子公司未遂,两家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
沈逸辰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全场:“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共享’与‘可持续’。林氏将提供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技术支持,沈氏负责矿区的合规开采与生态修复,所有产出的稀土资源优先供应两家联合成立的新材料公司,剩余部分才会进入市场流通。”
他顿了顿,调出身后大屏幕上的合作协议副本:“我们还将共同设立十亿绿色基金,用于矿区周边社区的清洁能源改造。简单来说,我们要的不是掠夺式开发,而是与当地环境、居民共生的长久模式。”
记者席里立刻有人举手:“沈总,沈氏刚经历管理层动荡,资金链是否足以支撑这样大规模的投资?”
“这正是我们选择合作的原因。”林悦接过话头,屏幕上适时切换出两家公司的资金流水报告,“林氏的现金流与沈氏的项目资源互补,这五十亿投资中,有三十亿来自双方的共同质押,另外二十亿已经获得国际绿色金融机构的低息贷款。”
另一位记者追问:“林小姐,据我们所知,您担任沈氏监察部负责人期间,曾查处过沈氏与东南亚矿区相关的违规操作,现在转而主导合作,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这个问题尖锐得近乎挑衅。林悦看向提问的记者,对方眼里闪烁着捕捉猛料的兴奋。她忽然想起半年前,正是这份关于矿区违规操作的调查报告,成了沈逸辰“主动坦白”的关键证据之一。那时她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反复核对数据,沈逸辰隔着探视玻璃递给她的纸条上写着:“有些错误,总要有人纠正。”
“正因为我清楚过去的问题,才更确信现在的方案是正确的。”林悦的声音平静却有力量,“过去的违规操作,恰恰证明了无序开发只会带来法律风险和生态灾难。而现在,我们用制度化的共享模式取代暗箱操作,用第三方监理确保环保标准,这正是对过去错误的修正。”
沈逸辰补充道:“关于利益冲突,我可以公开我的持股情况——项目启动后,我在沈氏的个人股份将冻结至缓刑结束,期间不参与任何与项目相关的分红。”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财经记者们都明白,这个决定意味着沈逸辰主动放弃了至少上亿的短期收益,只为给这个项目贴上“零利益输送”的标签。
发布会结束后,林悦在走廊里被父亲叫住。林正德看着远处被记者围住的沈逸辰,忽然叹了口气:“这孩子,比他父亲当年更有魄力。”
“爸,您以前总说他太急功近利。”林悦笑道。
“人是会变的。”林正德拍了拍女儿的肩膀,“他在里面待的三个月,你每周去看他时带的那些专业书,我都知道。能在那种时候还啃下生态经济学的人,心术坏不了。”
林悦的心头一暖。她想起那些探视日,沈逸辰总是穿着囚服坐在玻璃对面,手里捧着她带去的《稀土矿区生态修复指南》,在书页边缘密密麻麻地写着批注。那时的他或许已经在规划今日的合作,只是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自己会成为这场规划里最重要的一部分。
下午的联合董事会在林氏集团的会议室召开。沈氏的新管理层大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与林氏这边沉稳的元老们形成有趣的对比。当讨论到矿区的物流方案时,两边的技术总监争执起来——沈氏主张用铁路运输,林氏则坚持成本更高的封闭式货柜海运。
“铁路运输成本低30%,而且我们已经和当地铁路局谈好了优先通行权。”沈氏的物流总监据理力争。
“但铁路沿线有三处自然保护区,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林氏的环保顾问推了推眼镜,“海运虽然贵,但有双重防泄漏装置,风险系数降低60%。”
双方僵持不下时,沈逸辰忽然看向林悦:“你的意见?”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林悦翻开手边的风险评估报告:“我算过一笔账,如果采用海运,虽然初期成本高,但可以申请国际绿色物流认证,这会让我们的产品在欧盟市场获得关税减免,长期来看反而能节省15%的成本。”她顿了顿,调出一组数据,“更重要的是,海运路线经过的港口正在筹建我们的海外仓库,正好可以衔接下一步的全球分销计划。”
会议室里静了几秒,沈氏的物流总监率先鼓起掌来:“林小姐这步棋,比我们想的远多了。”
林正德看着女儿条理清晰地阐述方案,眼角的皱纹里漾开笑意。他忽然意识到,这场合作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联盟,更是两代人的交接——他和沈逸辰的父亲斗了半辈子,最终却要靠这两个年轻人,将彼此的心血引向一条更广阔的路。
散会后,沈逸辰送林悦回办公室。电梯里只有他们两人,镜面倒映出交缠的影子。
“你好像早就知道我会选海运。”林悦靠在轿厢壁上,看着他。
“因为你做事,永远会留三分余地。”沈逸辰抬手替她拂去肩上的落发,“就像你当初明明可以把那些证据直接交给检察院,却非要先让我自己坦白——你总在保护别人的体面。”
林悦想起那些在律所熬到凌晨的夜晚,律师团队曾建议直接提交完整证据链,这样沈逸辰的刑期或许能更短,但会彻底坐实沈氏的罪名。是她坚持要沈逸辰“主动坦白”,哪怕过程更曲折,也要为沈氏保留最后的声誉。
“我不是在保护你的体面,”她抬头望着他的眼睛,“我是在相信,你值得更好的结局。”
电梯门打开时,夕阳正从落地窗涌进来,将整个办公室染成温暖的橘色。沈逸辰忽然从文件袋里拿出一个丝绒盒子,单膝跪地:“林悦,我知道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我的缓刑期还有一年,沈氏的重组还没完成……”
林悦捂住他的嘴,眼眶有些发热。她看着盒子里那枚设计简洁的钻戒,戒托内侧刻着细小的“林”字和“沈”字,像两个依偎在一起的影子。
“我愿意。”她轻声说,“不是因为这场合作,不是因为两家的联盟,只是因为是你。”
沈逸辰将戒指套在她的无名指上,尺寸刚刚好。他起身将她拥入怀中,下巴抵着她的发顶,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颤抖:“等我彻底摘了‘缓刑犯’的帽子,等矿区的第一棵树苗种下去,我就风风光光地娶你。”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滨海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林悦靠在沈逸辰怀里,看着远处沈氏大厦顶层的灯光重新亮起——那是沈逸辰回来后,亲自下令更换的节能灯管,比从前的白炽灯柔和,却更明亮。
她知道,这场联盟并非坦途。东南亚的政局波动、环保组织的监督压力、还有那些潜伏在暗处的旧势力残余,都可能成为未来的阻碍。但此刻,她握着沈逸辰的手,感受着戒指传来的微凉触感,忽然无比笃定——他们亲手开启的,不仅是林沈两家的新纪元,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阳光的明天。
夜色渐浓时,沈逸辰的手机收到一条信息,是矿区监理发来的照片:当地工人正带着树苗,在规划好的区域里埋下第一块奠基石。照片的背景里,夕阳正落在雨林的树冠上,像一层流动的金纱。
他把照片递给林悦,两人相视而笑。
属于他们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但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