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走出法兰克福机场时,中欧班列的汽笛声正从远处传来。手机震动,沈逸辰的消息弹出来:“出口退税流程我让沈氏欧洲法务组重做了模型,在你邮箱。”她点开附件,看到密密麻麻的欧盟增值税抵扣公式旁,用红色批注写着“注意巴符州特殊减免条款”——那是昨天深夜他跨洋电话里提到的细节。
三天前在斯图加特博世总部,当汉斯指着电机测试数据质疑散热效率时,林悦正准备调出国内实验室的模拟报告,邮箱突然收到沈逸辰发来的加密文件。点开后发现是剑桥大学材料系最新的石墨烯散热方案白皮书,附言写着:“刚让沈氏英国分公司找教授要的,第三章节数据可能用得上。”此刻回想,汉斯看到那组热传导系数时惊讶的表情,仍让她嘴角微扬。
“林小姐,沈先生的车在VIp通道等您。”机场地勤的指引打断思绪。黑色宾利驶上A5高速时,司机递来一个保温袋,里面是沈逸辰惯用的骨瓷茶杯,袋口压着便签:“知道你不喜惯欧洲咖啡,这是杭州新茶。”温热的触感从指尖蔓延,她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父亲去东南亚时,母亲总要在行李箱塞一包家乡的龙井。
车窗外掠过莱茵河的粼光,林悦打开沈氏欧洲供应链数据库的临时账号。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让她瞳孔微缩——沈氏在鹿特丹港的保税仓库里,正存放着8000组宁德时代的电池模组,仓储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2%。“他怎么知道我需要这个?”喃喃自语间,手指划过“沈氏物流联盟”的航线图,发现莱茵-美因工业区的枢纽节点,恰好覆盖林氏规划中的德国工厂半径500公里范围。
傍晚抵达慕尼黑酒店时,沈逸辰正站在大堂翻阅文件。灯光在他西装肩线投下柔和的阴影,林悦走近时,听见他用流利的德语和酒店经理交代:“林小姐房间要朝南,备上加湿器,她对干燥空气敏感。”心脏像被羽毛轻扫,她想起上周视频会议时,自己随口提过一句“柏林气候太干”。
“刚收到沈氏法兰克福分行的消息,”他合上文件夹,递过一份打印件,“欧盟碳关税过渡期政策有变动,我们法务组连夜做了应对方案。”林悦接过文件,在“碳足迹核算边界”那页看到用荧光笔标出的重点——沈氏能源事业部提供的光伏电站数据,刚好能覆盖林氏工厂30%的用电需求。
深夜的酒店会议室里,两人对着投影讨论联合实验室选址。沈逸辰指尖点在柏林勃兰登堡门附近的地块:“这里离洪堡大学近,沈氏在隔壁街区有栋科研楼,去年刚做过ISo认证。”林悦放大地图,发现地块旁边就是地铁U5线,物流成本测算模型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竟被他用熟地资源轻松化解。
“你怎么连洪堡大学的材料实验室主任是我校友都知道?”林悦忽然抬头,撞见他眼中一闪而过的笑意。沈逸辰递过一杯热可可:“上个月你在哈佛校友会上提到过,说当年拿不到奖学金差点去了柏林工大。”她握着温热的杯子,想起那次酒会他明明在纽约参加并购谈判,却隔着时差发来校友名录截图。
凌晨三点,林悦改完供应链协议最后一版,发现沈逸辰趴在文件上睡着了。灯光下他睫毛投下细碎的阴影,袖口露出的腕表是多年前她在日内瓦表展帮他挑的。轻轻披上外套时,瞥见他笔记本上未关闭的文档——标题是“林氏欧洲风险对冲方案”,里面详细罗列着汇率锁定、原材料期货对冲的操作路径,甚至连她父亲当年在东南亚遇到的劳工纠纷案例都做了标注。
“醒了?”沈逸辰忽然抬头,眼神清明得不像刚睡醒,“我让伦敦的交易员盯着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跌破7.85就启动对冲。”林悦看着他眼底的血丝,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母亲在父亲出差时,总会算好时间等在电话旁。这种被人妥帖照顾的感觉,像久旱逢甘霖的种子,在心底悄悄发芽。
第二天去柏林工业区考察,沈逸辰的车突然拐进一家中餐馆。“这家的东坡肉是浙江师傅做的,”他替她摆好碗筷,“我让厨师少放了糖,记得你说过喜欢偏咸口。”林悦夹起一块肉,入口即化的瞬间,突然想起父亲当年在曼谷唐人街,为了找家乡味道跑遍整条街的场景。原来跨越山海的不仅是商业版图,还有那些被用心收藏的细微喜好。
返程路上,沈逸辰接到沈氏香港总部的电话。林悦无意间听见他用粤语和兄长争执:“欧洲市场是林氏的关键战役,沈氏物流必须优先保障运力。”挂断电话后,他解释道:“大哥觉得我们在林氏项目上投入过多资源。”林悦看着他握着方向盘的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忽然想起自己在董事会力排众议时的模样。
“其实可以不用这么……”她想说“冒险”,却被沈逸辰打断:“二十年前你父亲在东南亚被供应商违约时,是我父亲让沈氏新加坡分公司紧急调货。”他目视前方,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有些情分,是该还的。”林悦这才想起,母亲曾提过早年沈家帮过林家大忙,却从未细说。
车停在酒店门口时,沈逸辰递给她一个丝绒盒子:“在柏林选的,听说德国工匠做珐琅比较拿手。”打开看到一枚蓝珐琅胸针,图案是莱茵河与黄浦江的交汇。“这样你每次来欧洲,都带着家乡的水。”他语气轻松,林悦却发现他耳尖微微泛红。
深夜整理文件时,林悦在沈逸辰给的法务资料里,发现一张夹着的老照片。泛黄的相纸里,年轻的父亲和沈伯伯站在曼谷港口,身后是满载货物的货轮。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1998,风雨同舟”。她忽然明白,沈逸辰的助力从来不止于商业资源,那是两代人跨越时空的默契传承。
第二天飞往巴符州前,林悦将蓝珐琅胸针别在西装上。手机收到沈逸辰的消息:“巴符州经济部长想见你,我让驻斯图加特的同事准备了中文演讲稿,注意他习惯用手势强调‘工业4.0’。”阳光透过舷窗洒在屏幕上,她回复:“谢谢你,逸辰。”这是她第一次没有叫“沈总”。
飞机冲上云霄时,林悦看着窗外逐渐缩小的柏林城,想起昨晚沈逸辰说的“商业合作就像齿轮咬合,精准之外还要有温度”。或许欧洲市场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此刻她不再是孤军奋战——那个总在关键时刻递过解决方案,又记得她所有细微喜好的男人,正用沈氏百年的国际资源,为她的梦想搭建着跨越重洋的桥梁。而在齿轮与齿轮的咬合声中,有什么东西正随着莱茵河的水汽,悄悄温润了彼此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