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家传的谭家菜,与何大清是父子关系的原因,得到了何大清这位亲爹的倾囊相授。
有了谭家菜这门手艺,这才让他在改革开放以后,厨艺有了用武之地,加上那时候一些珍稀的食材也能够用钱买到一些,停滞了多年的厨艺这才得到了进步。
大锅菜与小炒之间是不一样的,大锅菜讲究的是量大管饱,重油重盐。
特别是轧钢厂这样的工厂,需要的是力气,要是工人吃不饱,没有及时的补充盐分,那就特别容易出事故。
大锅菜和小炒是两种不同的烹饪方式,它们在烹饪规模、食材选择、烹饪时间、口味特点、烹饪设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通常是为了满足大量人群的用餐需求而制作的,一次烹饪的量很大。
像是轧钢厂就有着上万人,哪怕不是所有人都要到何雨柱负责的三食堂吃饭,可到他这里吃饭的人也绝对不会少。
小炒主要是为满足少数人,如家庭中的几口人或者国营饭店里的几桌客人的用餐需求,一次炒制的菜品量较少。
食材选择更为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季节和菜品特色进行搭配。
既可以选用新鲜的时令蔬菜,如春天的芦笋、夏天的黄瓜等,也可以搭配高档的食材,如海鲜、菌类等。
而大锅菜由于烹饪量大,食材需要充分熟透和入味,因此烹饪时间较长。
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炖煮,以确保食材软烂、味道融合。
小炒强调快速烹饪,一般在几分钟内完成。这样可以保留食材的鲜嫩口感和营养成分,例如炒青菜,通常在2 - 3分钟内就能完成。
大锅菜和小炒不同,注重口味的大众化和统一性,味道相对比较浓郁、厚重,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需求。
调味时会使用较多的盐、酱油、香料等调味料,以保证味道的醇厚和持久。
小炒则是为了满足少部分人,厨师更能精准地控制调味料的使用,可以根据不同的菜品和个人口味进行细腻的调味,口味变化丰富,可以是清淡爽口,也可以是麻辣鲜香。
大锅菜需要使用大型的烹饪器具,如大铁锅、大蒸笼等。这些器具容量大,能够满足大量食材的烹饪需求,并且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以保证在供应过程中菜品的温度。
这也是为什么说何雨柱手上有着一把子力气的原因,使用这些东西,要是手上没有力气,那大锅菜做出来也就不好吃了。
小炒一般使用普通的家用炒锅或饭店厨房中的中小号炒锅即可,便于厨师快速翻炒和操作。
因为量小,能够让食材均匀受热,加上重量不大,颠锅的烹饪方法加上猛火,食材的香味也就能够彻底的激发出来。
所以轧钢厂的领导们,经常的叫何雨柱做招待餐。
一是为了拉拢客户,如今是计划经济,虽说工业部会给轧钢厂一些订单,不过那些订单也只能是保证轧钢厂饿不死。
想要做出成绩来,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才有了各个厂领导请客吃饭,让何雨柱做招待餐。
二是何雨柱的厨艺确实顶尖,普通的菜在他的手中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自古以来,在饭桌上谈生意是最容易的,酒桌文化的盛行,使得大家有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在酒桌上达成。
自然而然的,轧钢厂想要更多的订单,厂领导们就需要去拉关系,找朋友。
到了轧钢厂怎么办呢?
那自然就需要何雨柱这个厨师出马了,轧钢厂只能给他最高定六级厨师等级。
原着中的何雨柱自然没有那么高的厨艺,这个时代的何雨柱没有被易中海忽悠,一直都在跟着自己师傅学习。
何雨柱如今的厨艺自然不是只有区区六级,轧钢厂没能给他六级待遇,他也没有说直接离开轧钢厂。
一是他听从了孙建国的建议,留在工厂里,低调行事。
二是哪怕他从轧钢厂出来,如今四九城里大的一些国营饭店,或是老字号的酒楼都没有他的位置。
或者说他的厨艺哪怕已经达标了,可如今的人们消费水平不够,加上公私合营,酒楼也开不起他的工资。
因为当初何大清谎报家庭成份,所以被易中海和聋老太太算计,不得不跑到保城去。
而何雨柱也因为上次何大清说了这件事,一直都想着低调一些。
虽说这件事情当初他还小,并不知情,不过何大清已经确定了他家的家庭成份。
结婚以后他给孙建国说过这件事情,孙建国也建议他去街道办找了当时的街道办主任。
把他家的成份从贫农改了,不过何家虽然家传谭家菜,但是何家却并不是富农,而是属于雇农。
何家的家传谭家菜也是因为何雨柱的祖辈当时在谭家做工,因为某些原因得到的当时谭家主人家的看重,从而学习了谭家菜。
至于当初何大清给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人做菜,因为是特殊原因,街道办也没有追究。
“这些年柱子还是比较勤奋的,看来古人说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先成家,后立业。的确是很正确的,有了家庭以后,不只是心会收一收。家庭的重担落到身上,有了孩子以后,更是会很明显。”
徐雪懂得孙建国说的意思,而且她也觉得何雨柱自从成家以来,的确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有老一辈的人给他把把关,何雨柱没有被易中海养老集团给忽悠。
加上从何大清那里看清了易中海的真面目,和于莉结婚以后更是不可能去搭理秦淮如。
何雨柱的小日子过得的确是不差,加上人也挺努力,有着他师父和孙父孙母为他把关,他只需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