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就连诸葛家,也讲究耕读传家之类的家传经学,
将才学售与明主,获高官厚禄,兴旺家族,是每个世家都在追求的根本。
而所谓世家,也是需要世代都有高官传承才称得上。
刘禅这个提议,却直接跳出了家传之说的藩篱,让人不由得去思考,如果后代不贤,又会如何?
依旧勉强扶上位,最终弄得一塌糊涂?
史上因后代德不配位,最终身死族灭的例子,还少吗?
刘禅接着说道:
“其二,自然是军队的改革,相父知道,朕一直以来,走的都是精兵路线,
之前所辖州县少,精兵还可以应对,
如今疆域北至漠南,南至交趾,扩军迫在眉睫。
如果贸然扩军,历代兵之乱相,就是前车之鉴。
草创初期,朕的威望,将领的威望,可以压制一切不安定因素,
将来呢?
故此,朕准备在军队当中,设置监军一职。
让将军专心谋略,只负责带兵打仗,而监军负责军饷,军备,以及士卒沟通等事项,
不过,此监军非彼监军,朕的监军只负责了解士卒所思所想,振奋士气,
只要带兵打仗的将军不谋反,不叛国,监军就不会干涉将军任何的军事决定。
参照朕的恤孤署老兵,为朕沟通朝廷与万民,朕的监军,则深入小队,沟通每一个士卒。
朕要每一个大汉的将士,都知道因何而战,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朕要每一个大汉的将士,不是因抓壮丁这种强迫方式入伍,而是通过选拔才可以进入。
让大汉将士的荣耀回归,让汉军来自百姓,以为国家开疆拓土,保境安民为己任。”
对于刘禅治军练兵的能力,诸葛亮早就了解,他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了完善。
两人完善好第二条政策之后,诸葛亮抬起羽扇道:
“陛下,第三条,莫非就是民生税赋?”
刘禅鼓掌道:
“果然瞒不过相父,正是如此,
国之税赋,从来都是国之根本,朝廷无论营造,修路,赈灾,还是用兵,都需要钱粮支持,
那些世家文人提出所谓不得与民争利,都是坏了心肠!
涉及到税赋,他们就说不能与民争利,无非就是不希望朝廷收他们的税罢了。
享受国家庇护,又不想为国分忧,此等世家,才是真正的疥疮!
故而,朕这第三项,第一条就是土地政策。
就要趁着如今天下新定,绝大多数土地都在朕的手中,施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策!
土地永久归于国家,所有人,无论是谁,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国家以村落为单位,分配给每个务农的百姓口粮田,用此项政策作为托底,
就算天灾,就算有人想要巧取豪夺,最多只能转换租用权,无法买卖!
至于无主荒地,则由朕的屯田建设兵团开垦种植,根据地方的发展情况逐步移交,
让耕者永远有其田,任何人也夺不走!
至于国家财政,目前朕的商队收入可以补贴大部,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朕再有钱,也不能以一己之力负担万千子民,
财税改革,势在必行。
而最难收取的商税,则更为简单,天下商路,尽在朕之手,
诸多世家富商,想要卖出东西,也需要靠朕的商队,而朕的商队,从成立第一天,就定下了三一之税。
朝廷将来会逐步负担起恤孤令,恩幼令,以及众多兵站,修路搭桥等民生工程的费用。
凡此种种,以统筹方式,办如同都江堰修缮之类惠及千秋万代的重大工程。
以此政策,让耕者有其田,耕种多少,缴纳多少田租,让百姓辛劳之余,家有余粮,太仓充盈,可以应对调配。。
以此政策,让工坊商户有利可图,百姓所需货物齐全,而国家税收不减,
更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可以做到众多丰收郡县收取的钱粮,支援受灾的郡县。
此三策,正是朕思前想后,从国策,军政,田赋税收三方面,为天下百姓留下一个生存晋身的底线。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民有所养,功必有赏。
此三策,即为朕为开创万世太平,所谋划之策,不知相父意下如何?”
诸葛亮听完刘禅所说三策,大受震惊,他下意识地摇动羽扇,结合朝政,仔细做出推断,
刘禅的每一条策略,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真的从人心,国力等多种方面进行周密谋划,
陛下也真正从根源上杜绝了竹林效应的出现,从制度上,给万千百姓,留下了一条雷打不动的上进之路。
只要真的有才能,就绝对不会被埋没!
他沉思半晌,这才深施大礼:
“陛下志向,臣早已知晓,今日方知,陛下不仅立鸿志,更为此志向谋划如此之远。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华夏继正统,为万世开太平。
陛下这四句不仅振聋发聩,更是身体力行,亲身躬行,臣三生有幸,能见证陛下创立盛世,死而无憾!”
刘禅帮诸葛亮扫了扫肩膀上的雪,紧了紧羊毛披风,感慨道:
“相父谬赞了,朕也是为了自保,征战中,慢慢产生了这些想法罢了。
朕有不得不赢的理由啊!
假如大汉失败,天下被嗜杀残暴的曹魏或者背信弃义的东吴掌控,
他们会继续信奉让自己无往不利的嗜杀残暴,背信弃义,还是会良心发现,以仁德治国?
那样的天下,活着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朕实在不想经历。”
诸葛亮赞同道:
“此亦是臣之愿也,陛下与先帝仁德之心,一般无二,此乃天下苍生之福。
陛下放心,亮必竭尽所能,将此三策推行下去。”
刘禅笑道:
“相父费心了,如今我大汉全取天下之势已成,
切实做好这三策,就是种下强盛之种,朕以工业基础为沃土,以经贸泉水浇灌,每经一日,势强一分,
大汉三兴,指日可待!”
“臣遵命!”
刘禅与诸葛丞相在长安城墙之上,定下的三条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国策,史称长安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