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天。
我应邀参加母校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学术交流活动,活动中,我结识了一个瑞典诗人那酥脆尔,她是世界级的名诗人。
这次活动中,我们之间从陌生到无话不谈,深感相见恨晚。
她的诗歌才气过人,她的人品容黛华夏,其实她是混血儿,父亲是中国香港人,母亲是瑞典芬兰人。
她的父母都是学教授,他们的婚姻源自一次学术论文研讨会偶遇,一见钟情定终身浪漫爱情。
活动结束后,那酥脆尔邀请我去了瑞典。
在瑞典,我看到了世界级文学人物的音容笑貌,诺贝尔文学奖的精英们汇聚一堂的场面使我终生难忘。
我暗暗对自己说,为农民而歌,地气阳光自然,真真实实为最基层的劳动者赞歌。
一粒沙一棵草一朵花一滴水,以小见大,黄河是血脉,长江是手脚,长城是脊梁……
一部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大书《神农氏的后代》在构思酝酿……
——题记
《瑞典之旅,乡土情长》
冬日的阳光洒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为那场学术交流活动添上了一抹别样的温馨色调。我怀揣着对知识交流的热忱踏入其中,未曾想,在这里会开启一段影响深远的缘分,结识了那酥脆尔——一位有着独特魅力的世界级瑞典诗人。
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在人群中偶尔注意到她那一头亮眼的金色卷发,还有那深邃眼眸中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礼貌性的微笑和简单的寒暄,是我们最初的交流。然而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大家围绕着文学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我和那酥脆尔之间的对话也愈发频繁起来。
我们先是分享着各自对不同文学流派的见解,她对北欧文学中那种冷峻又蕴含深刻哲理的风格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经典作品里是如何透过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人性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我则谈起了中国文学里的诗词歌赋,从唐诗的豪迈与婉约,说到宋词的细腻情感,以及它们如何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渐渐地,话题不再局限于理论,我们开始聊起自己创作时的点滴。
那酥脆尔回忆起她在瑞典乡村的一处静谧湖畔边获得灵感的经历。那是一个初夏的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林。她沿着湖畔漫步,鸟儿清脆的叫声在林间回荡,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了野花的芬芳。那一刻,她的心中仿佛有一首诗在涌动,赶忙回到家中,在纸上写下了那些灵动的诗句,描绘出了那如梦如幻的湖畔晨景以及自己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我也说起了自己在故乡农村的夜晚,坐在院子里仰望星空时的感触。那时没有城市的喧嚣与霓虹,只有璀璨的星河挂在头顶,仿佛触手可及。邻里们围坐在一起,老人们讲述着古老的神话故事,那些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传说,让我对浩瀚宇宙充满了遐想,也成了我创作中汲取情感与想象的源泉。就这样,我们越聊越投机,从陌生变得熟稔,进而到无话不谈,时常感叹相见恨晚。
了解到她的身世后,我更是对她多了几分好奇与钦佩。她的父亲是中国香港人,母亲是瑞典芬兰人,这样的混血背景让她从小就接触到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各自璀璨的文化。她的父母都是教授,因一场学术论文研讨会而相遇,据说当时父亲在台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坐在台下认真聆听,目光交汇的瞬间,爱情的火花就此点燃。会后,他们一同探讨学术问题,发现彼此的思想是如此契合,于是很快便陷入了热恋,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段浪漫故事也在学术圈被传为佳谈。
活动结束后,那酥脆尔热情地邀请我去瑞典,我怀着对未知的向往和对这段友谊的珍视,踏上了前往瑞典的旅程。
抵达瑞典后,我首先被它那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所震撼。从车窗望去,广袤的田野像是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一直延伸到天边,与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相接。偶尔能看到几头牛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吃草,它们身上的毛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是大自然画卷中生动的点缀。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前行,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农舍。这些农舍大多有着尖尖的屋顶,墙壁被漆成了各种鲜艳的颜色,红的、黄的、蓝的,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即使是在冬日,也能看到一些耐寒的花朵顽强地绽放着,为这清冷的季节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色彩。
我们来到了那酥脆尔小时候生活过的乡村小镇。小镇的中心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教堂的钟声在整点时会悠扬地响起,回荡在整个小镇上空,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教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墙壁上爬满了岁月斑驳的痕迹,却也更显其历史的厚重。
小镇周边环绕着大片的森林,那是一片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走进森林,脚下是厚厚的落叶,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独特乐章。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宛如梦幻般的仙境。林中的小溪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溪边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透着湿漉漉的绿意,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触摸这充满生机的自然之物。
那酥脆尔带着我拜访了她的一些老朋友,他们大多也是热爱文学的人,生活在这片美丽的乡村,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在一位老作家的家中,我们围坐在壁炉旁,听他讲述着瑞典乡村里流传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里有着精灵在森林中嬉戏的奇妙情节,有着古老的维京人冒险的英勇传说,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与情感,也让我对瑞典的乡村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在瑞典的城市中,同样有着让我大开眼界的文学盛景。那酥脆尔带我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学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场汇聚了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聚会。
聚会所在的大厅布置得十分典雅,璀璨的水晶吊灯洒下柔和的光芒,映照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反射出迷人的光晕。四周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着名文学家的画像,仿佛在默默注视着这场文学的盛宴。
当那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陆续入场时,现场的氛围变得热烈而庄重起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特的气质和风范。有的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透着儒雅的学者气息;有的则穿着带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彰显着自己文化的印记。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刻剖析人性和对历史的反思而着称。他缓缓走上台,用那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朗诵起自己的代表作片段。他的文字仿佛有着魔力,将听众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们看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光辉。台下的人们都沉浸在他的朗诵中,整个大厅安静得只能听到他的声音和偶尔几声轻轻的抽泣,那是文字触动心灵的表现。
还有一位中年的女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细腻而温情,擅长描绘普通人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她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讲述着自己是如何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去发现那些被人们忽视的情感和温暖。她提到自己曾经在一个小镇上居住,观察着邻居们的生活,看到一位老人每天都会在门口的台阶上放上一些食物给流浪猫,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她深受感动,于是便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让无数读者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善良与爱。
在这样的聚会中,我聆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受着他们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触动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然而,在这异国他乡的文学狂欢与美丽的乡村风景之中,我心底始终萦绕着对故乡那片土地的深深眷恋。我想起故乡农村那连绵起伏的山脉,虽然没有瑞典森林这般规整,却有着别样的雄浑与苍茫。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儿时的伙伴,我曾在那里放牛,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中变幻的云朵,幻想着山的那边是什么样子。
故乡的田野里,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农民们头戴草帽,弯着腰在田间收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质朴的笑容比任何美景都要动人。村子里,古老的石磨还在,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农民辛勤劳作的日子,把粮食磨成粉,做成香喷喷的食物,那是生活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夜晚,故乡的小院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着长辈们讲述着家族的故事,那些先辈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垦、耕耘,如何在艰难的岁月里坚守,只为了让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这些故事里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情,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创作的源泉。
我开始构思那部关于《神农氏的后代》的作品,我想以故乡的农民生活为蓝本,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喜怒哀乐。我要用文字描绘出那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那夏日里为庄稼浇水的汗水,那冬日里修补农具的专注;我要写出他们在面对天灾时的无奈与坚韧,在丰收时的喜悦与感恩;我要刻画他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淳朴情谊,还有那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我深知,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血脉里流淌着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就如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奔腾不息,滋养着大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手脚,推动着时代的发展;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屹立千年,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故乡的农民们,就是这片土地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在默默耕耘中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忠诚。
在瑞典的这段时光里,无论是乡村的美丽风景,还是那令人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故事,都成为了我文学道路上的宝贵养分。我汲取着这里的文化与灵感,却也更加坚定了要为故乡的农民书写赞歌的决心。我要把这份乡土情长,通过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世界看到中国农民那平凡而伟大的生活,让《神农氏的后代》成为我报答那片土地养育之恩的最好礼物。
瑞典之旅,让我在文学的世界里畅游,更让我在乡土情长的羁绊中,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那就是用文字去铭记、去歌颂、去传承,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