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春天。
一个温暖阳光舒心的周末,我在家里为新村搬迁忙碌着。
村支书胡民安给我送来一封北京的来信。这是一封邀约信。
信中说:
‘‘冰阳同志:
您好!
根据您在基层对文学的创作和宣传做出了优异的成绩,现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文艺报社》创联部联合举办一个基层作家创作培训班,让特邀请你前往参加学习。根据有关规定,学费800元。让您所在的单位提供,请于2002年4月28日务必到《文艺报》社创联部报到。
切切!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
《文艺报》社创联部
2022年4月1日’’
我所在的蒲城人民广播电台支付给我800块钱的学费,我如期来到了首都北京。
在北京学习的日子,我如鱼得水自由徜徉在高等教育氛围。
得到了北中国作协、文联的知名作家和北京大学的教授指点迷津,这群有生以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自豪!
着名作家和教授的风范教学,知名编辑的权威扶持,我在这所培训班里也结交到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诗人共同学习提高……
难忘青春岁月,难忘北京之旅,难忘命运之歌……
——题记
《北京,圆我文学梦》
2002年的春天,阳光带着融融暖意,轻柔地洒在我生活的小村庄里,仿佛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一切都显得那么舒心惬意。那个周末,我正为新村搬迁的诸多事务忙得晕头转向,村支书胡民安却带着一脸神秘的笑意,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递到了我手上。
我满心好奇又略带紧张地接过信,当目光触及信封上那几个庄重且熟悉的落款单位时,心跳陡然加快,手都微微有些颤抖了。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逐字逐句地读着那封邀约信,内容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冰阳同志:根据您在基层对文学的创作和宣传做出了优异的成绩,现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文艺报社》创联部联合举办一个基层作家创作培训班,特邀请你前往参加学习。根据有关规定,学费800元。请您所在的单位提供,请于2002年4月28日务必到《文艺报》社创联部报到。切切!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文艺报》社创联部,2002年4月1日”。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手中的信纸仿佛有了千钧之重,它承载着我多年来在文学道路上苦苦追寻的希望啊。我扎根基层搞文学创作已有好些年头了,虽一直笔耕不辍,也在地方刊物上发表过些许文章,可总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独自摸索的行者,渴望着能有一道强光,穿透这迷雾,引领我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而这封信,无疑就是那束照亮前路的希望之光。
怀揣着这封信,我赶忙奔向我所在的蒲城人民广播电台,向领导详细说明了情况。幸运的是,领导们十分理解并支持我去参加这个培训班,毫不犹豫地支付了800块钱的学费。随后,我便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首都北京的列车。
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不断闪过,可我的心思早已飘向了那个即将抵达的、充满未知与魅力的学习殿堂。我想象着那里的老师们会有着怎样高深的学识,会结识哪些同样痴迷文学的伙伴,又能收获多少珍贵的创作秘籍。
当我终于站在了北京的土地上,望着这座繁华大都市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心中的震撼与激动难以言表。我依照地址,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文艺报》社创联部。
报到那天,创联部里已然汇聚了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基层作家,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憧憬,彼此热切地交流着各自的文学故事。我也迅速融入其中,听着大家分享不同地域的文学见闻,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在基层默默耕耘、怀揣文学梦想的同行者。
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且精彩纷呈,每天都如同一场令人沉醉的文学盛宴。而其中,曹文轩先生的讲课更是让我印象深刻,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那段难忘的学习时光里。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室里坐满了翘首以盼的学员,大家都对即将授课的曹文轩先生充满了崇敬与期待。当曹文轩先生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讲台时,教室里瞬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身着一件简洁的衬衫,戴着一副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深邃而温和,透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儒雅气质。
曹文轩先生先是微笑着环顾了一下四周,待掌声渐息,他用那富有磁性且略带江南口音的语调开了口:“各位热爱文学的朋友们,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相聚,一同探讨文学创作这门奇妙的艺术。”简单的开场白,却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而融洽。
接着,他开始讲授关于儿童文学创作中情感表达与故事构建的内容。他并没有直接罗列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先从自己的创作经历说起。他谈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点滴,那些田野间的嬉戏、小伙伴间纯真的情谊,以及乡村独有的风土人情,如何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他娓娓道来,仿佛带着我们一同走进了那个充满诗意与童趣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每一处平凡角落,都能挖掘出动人的故事。
“就拿《草房子》来说吧,”曹文轩先生微微抬起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追忆,“我写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那段生活,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我从记忆深处提取出来,再经过艺术加工的。比如桑桑生病时,他对生命的那种懵懂又真切的感受,我在描写的时候,就是把自己曾经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感悟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让读者也跟着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去感受那份情感的起伏。文学创作,就是要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生活入手,把那些藏在心底的情感,用文字的形式释放出来,让它们在读者心间引起共鸣,这便是文字的魔力所在呀。”曹文轩先生说道,他的这番话,让我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着头,深刻领会到了创作与生活、情感之间紧密的联系。
说着,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然后围绕着这些关键词,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架构故事,让故事既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又能饱含真挚的情感,触动小读者们的心灵。他一边讲,一边在教室里踱步,时而停下脚步,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似乎在确认我们是否理解了他所讲的要点。
讲到精彩处,曹文轩先生还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自己作品中的片段,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那些文字都有了生命,在教室里跳跃、飞舞。我们都沉浸在他营造的文学氛围中,随着他的朗读,时而为桑桑的调皮捣蛋而忍俊不禁,时而又为杜小康遭遇家庭变故后的坚强而心生敬佩,整个教室安静得只剩下他那饱含深情的朗读声和偶尔的轻轻翻书声。
当他朗读完毕,教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那是我们对他精彩讲授的由衷赞叹。而曹文轩先生则笑着摆摆手,示意我们安静下来,又接着分享起他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握文字的美感,如何让文字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有韵律地流淌在纸面上。
“文字啊,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珠子,我们创作者要做的,就是用情感这根线,把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组成一串精美的项链。在儿童文学中,更要注重文字的简洁明了又不失生动形象,这样孩子们读起来,才能既容易理解,又能被深深吸引。而且,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苦难,文学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把这些苦难呈现出来,让后人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并且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去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曹文轩先生的话语掷地有声,让我们更加明晰了文学所肩负的使命与价值。
听着曹文轩先生的这堂课,我如痴如醉,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不停地记录着,恨不能把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印刻在本子上,更刻在自己的心里。那堂课,让我对儿童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好的文学作品,是要从生活中来,到心灵中去,用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文字技巧去打动读者。
除了曹文轩先生的课,培训班里其他来自中国作协、文联的知名作家,以及北京大学的教授们的授课也同样精彩绝伦。
有位资深作家在讲解小说创作的结构与技巧时,走上讲台便如老友般与我们聊起天来,分享他早年创作时的趣闻轶事,一下子消除了大家的紧张感。随后,他才深入剖析小说架构,从开头如何抓住读者眼球,到中间情节怎样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再到结尾如何做到余味悠长,每一处都结合经典作品细细讲解,让我原本混沌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还有北大的一位教授,讲授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时,旁征博引,从古代诗词歌赋谈到现代文学经典,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时代的文学长河中,探寻其中一脉相承又不断演变的文化脉络和思想精髓。在他的课堂上,我仿佛跨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们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深刻领悟到文学作品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力量。
而在各种交流研讨活动中,我更是收获颇丰。我们会围绕给定的文学主题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分享各自的见解和创作思路。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诗人,大家思维的碰撞总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有一回,讨论关于乡村题材文学作品如何展现时代变迁这一主题时,来自南方的一位女作家分享了她笔下乡村里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冲击下逐渐消逝的故事,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与无奈,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深情与反思令人动容;一位北方的诗人则从乡村生态环境变化入手,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容颜的改变,以及村民们对绿水青山的重新认知。我也鼓起勇气,讲述了我所在村庄在搬迁过程中,村民们复杂的情感变化、对旧居的不舍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担忧。大家专注地倾听,不时提出犀利又中肯的问题和建议,那种热烈而融洽的氛围,让我越发觉得这次北京之行是无比珍贵的机遇。
课余时间,我最爱去北大的校园里走走。漫步在未名湖畔,看着那垂柳依依、湖水波光粼粼的美景,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萦绕身旁,仿佛心灵都得到了一次净化与洗礼。我常常寻一处湖边长椅坐下,掏出笔记本,记录下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或是整理课堂所学的知识要点。偶尔遇到北大的学生们,他们或热烈讨论学术问题,或活力满满地举办社团活动,那青春洋溢的模样,让我也找回了年少时对文学纯粹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随着培训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在文学创作上的蜕变愈发明显。曾经写作时常常陷入词不达意、思路枯竭的困境,如今脑海里却好似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泉涌而出,文字也变得更加流畅自然、富有韵味,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内心的故事诉诸笔端。
在培训班即将结业之际,我们迎来了结业作品创作的任务。大家都鼓足了劲儿,想把这段时间所学所思融入作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也不例外,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以亲身经历的新村搬迁为蓝本,创作一篇中篇小说,力图展现基层百姓在时代变革中的坚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些日子里,我白天深入村庄,重新采访村民,挖掘更多搬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细节,晚上则坐在灯下,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每一处情节的编排,我都反复斟酌、细细打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当最后一个字落下,我长舒一口气,望着那厚厚的一沓稿纸,心中满是成就感,可同时又忐忑不安,不知自己的这份心血能否得到老师们的认可。
到了作品点评那一天,我的心紧张得提到了嗓子眼儿。当老师念到我的名字,开始对我的小说进行点评时,我攥紧了衣角,手心满是汗水。老师先是肯定了我选题的现实意义,夸赞我对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能通过一个个平凡村民的形象展现出大时代下的众生相,接着又针对情节节奏把控和语言精炼程度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对老师的专业和认真充满了感激之情。
培训班结业了,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满心的不舍,我告别了北京,回到了家乡。但这次北京之旅,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心底,不断萌芽、生长,激励着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回到蒲城后,我将在北京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日常创作中,作品质量有了显着提升,陆续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了文章。身边的朋友和乡亲们看到我的进步,都为我感到高兴,也愈发支持我继续写作了。
然而,文学创作之路哪有一帆风顺的呢?我也时常遭遇创作瓶颈,连续数月写不出满意的作品,投稿出去的文章也常常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可每当陷入这样的困境,我就会想起在北京学习的那段美好时光,想起曹文轩先生以及其他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想起那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探讨文学时的热血澎湃,然后便又重新燃起斗志,继续埋头苦写。
岁月悠悠,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用文字记录家乡的变迁,描绘生活中的温暖与感动。我的作品逐渐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也有出版社主动联系我,希望出版我的作品集。当我手捧着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时,心中感慨万千,曾经那个在基层默默写作、怀揣文学梦的自己,怎会想到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的文字走进这么多人的视野呢?
如今,每当回想起2002年春天收到的那封来自北京的邀约信,想起在北京学习的那段难忘日子,我都无比庆幸自己抓住了那个机会,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旅程。北京,这座充满魅力与文化底蕴的城市,圆了我的文学梦,也让我深知,只要心中有梦,并为之不懈努力,终有一天,梦想之花定会绚烂绽放。
而那段在北京的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前行,去书写更多关于生活、关于梦想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