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天。
我去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微山湖采访,拜访了一位乡土作家。
这位乡土作家家住铁道游击队的红色根据地微山湖旁的一个镇上,这个镇紧靠微山湖。
红色信仰,红色故事,荷花红歌荡漾。
革命精神,泥土放歌,草根风采地气阳光。
这位乡土作家,他是乡土作家刘绍棠的得力门徒,也就是中国第二代乡土。
我去的那一天,星期三。
我从故乡牡丹城出发,乘坐去滕州市的长途客车。
这位乡土作家他自学成才,做过民办教师,当过记者。由于他对乡土文学的痴爱,他去北京拜在乡土作家刘绍棠老师的门下。
他自发创办了红荷文艺社,一本季刊杂志《红荷》也相继问世。
他不但自己创作,还带领他所在的微山湖周边地区的文学爱好者一起耕耘,共同提高。
在文学道路上,他受过致命的伤害,因文学写作之事曾跳湖自杀,被一位打鱼的渔民救下。
寻死觅活的他得到第二次生命之后,重整旗鼓,开始了新生活。
他的人生从高考落榜生到作协主席到政协委员,坎坷的生活造就了他的业绩。
他拥有了现实生活里辉煌,他拥有了自己幸福温暖的家,他打造了自己的当代文学馆。
在乡土文学的路上,他无愧为中国乡土作家。
让我们记下这位普通平凡艺名叫凡尘一歌的乡土作家,把真姓大名珍藏在心里,以他为榜样做好最亮的自己!
——题记
《红荷绽放:乡土文学路上的逐梦之歌》
1998年的夏天,阳光炽热而浓烈,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点燃,赋予它们蓬勃的生命力。我怀揣着对铁道游击队那段光辉历史的崇敬,以及对乡土文学的浓厚兴趣,踏上了前往微山湖的采访之旅。
微山湖,那片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与红色记忆的水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鲁南大地上。我从故乡牡丹城出发,坐上了那辆晃晃悠悠的长途客车,一路向着滕州市驶去。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的思绪也早已飘向了即将拜访的那位乡土作家。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微山湖旁的那个小镇。小镇不大,却处处透着宁静与祥和,它紧紧依偎着微山湖,仿佛从湖水里汲取着无尽的灵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荷花香气,夹杂着些许泥土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湖面上,大片大片的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从这些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眼前的景象正如杨万里诗中所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沿着湖边的小路前行,很快便找到了那位乡土作家的家。他的家是一座典型的小院,白墙黛瓦,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走进院子,他热情地迎了出来,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这位作家,就是被誉为凡尘一歌的他,虽然有着平凡的面容,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一颗对乡土文学炽热的心。
他招呼我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坐下,泡上了一壶当地的清茶,茶香袅袅中,他开始讲述起自己的故事。
他出生在这片土地上,自幼便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命运却在一开始就给了他重重一击。高考那年,他名落孙山,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奔赴理想的学府,他的心中满是失落与迷茫。可他并没有就此沉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站在了讲台上,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那些渴望学习的孩子们。
但他心中始终放不下对文学的那份痴爱,那时候,他白天教书,晚上就在昏黄的灯光下,趴在那张破旧的书桌上,不停地写着,笔下的文字仿佛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窗口,承载着他的梦想与情感。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他当上了记者,这让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对乡土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执着追求,是从他去北京拜在乡土作家刘绍棠老师门下开始的。那是一次勇敢的决定,他带着自己稚嫩却饱含真情的作品,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刘绍棠老师。或许是被他对乡土文学的那份纯粹热爱所打动,刘绍棠老师收下了他这个弟子,从此,他便如一块海绵,拼命地吸收着文学创作的养分,在乡土文学的海洋里畅游。
回到微山湖畔后,他深感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需要被更多的人知晓,需要用文字去传承那红色的信仰、那动人的红色故事。于是,他自发创办了红荷文艺社,那是一个汇聚了微山湖周边地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地方,大家因着对文学同样的热爱走到了一起。
为了让文艺社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他又费尽心血创办了一本季刊杂志——《红荷》。从组稿、编辑到排版、印刷,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那段日子,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眼睛里常常布满血丝,但只要一想到那些即将诞生的带着墨香的刊物,他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红荷》杂志问世后,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些刊登在上面的文章,有的讲述着铁道游击队的英勇事迹,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有的描绘着微山湖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着这片土地独有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红荷文艺社,关注《红荷》杂志,也有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加入到这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当中。
可文学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他遭遇了一次几乎毁灭性的打击。那时候,他精心创作的一部作品,本以为会得到外界的认可,却没想到遭到了诸多质疑和批评,甚至有人对他的文学能力全盘否定。那一段时间,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觉得自己多年的努力仿佛都是一场笑话,心中的信念轰然崩塌。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失魂落魄地来到了微山湖边,望着那幽深的湖水,绝望的情绪涌上心头,他竟一时想不开,纵身跳入了湖中。冰冷的湖水瞬间将他包裹,他的意识开始模糊,就在他以为自己将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双有力的手拉住了他,那是一位打鱼的渔民。渔民将他救上岸后,对他好一番劝导,那质朴而真挚的话语,仿佛一道光照进了他黑暗的世界。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回来,他像是获得了新生一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文学之路。他想起了那些曾经支撑着自己一路走来的红色故事,想起了铁道游击队在艰难困苦中都不曾放弃斗争的革命精神,自己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他重整旗鼓,再次拿起了笔,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创作当中。
他深入到微山湖周边的各个村落,和乡亲们聊天,听老人们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收集着最原汁原味的素材。他笔下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力量,既有对这片土地历史的深情回顾,也有对当下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憧憬。
随着他的作品不断发表,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慢慢地,他当选为作协主席,又成为了政协委员,曾经那个高考落榜的失意少年,如今站在了众人瞩目的位置上。但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继续为乡土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他帮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成长,组织各种文学交流活动,让微山湖畔的文学氛围愈发浓厚。
不仅如此,他还凭借自己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打造了自己的当代文学馆。文学馆里陈列着他的作品,以及那些与他创作历程有关的物件,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回忆,它仿佛是一座文学的灯塔,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在他的带动下,微山湖周边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乡土文学创作者,他们用文字展现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传承着红色基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微山湖不只是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如今,坐在这小院里,听着他平静地讲述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我心中满是感慨。他就像那微山湖里的红荷,历经风雨,却始终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用坚韧和执着书写着生命的华章。
而对于当代的青年们来说,他的故事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材,激励着大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人生的道路上,或许会有高考失利的阴霾,或许会有在追求梦想过程中遭受的质疑与否定,但只要心中有热爱,有那如红色信仰般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像他一样,在历经坎坷后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
就如同那铁道游击队在微山湖上与敌人周旋,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艰难的处境,他们从未退缩,凭借着顽强的革命精神,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当代青年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有着比以往更好的条件去追逐梦想,又怎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停下脚步呢?
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不怕失败,不怕从头再来。哪怕是从最平凡的起点出发,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也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如红荷般绚烂的光彩。
告别这位乡土作家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微山湖上,湖面波光粼粼,那大片的红荷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永不言弃的故事。我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程,心中也暗暗下定决心,要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那红荷绽放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