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萌芽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小镇那有些陈旧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上。初二的我,正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憧憬的年纪,每天背着书包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生活看似平淡如水,却在不经意间,被一阵风悄然吹起了涟漪。
那是一堂语文课,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古诗词,那抑扬顿挫的声调,仿佛带着魔力,将诗中的意境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我听得入了迷,心底像是有一颗种子,被悄然种下,开始萌生出对诗歌朗诵的热爱。
放暑假了,我从学校的小天地一下子跳进了悠长又自在的假期时光里。偶然间,我在街边的宣传栏上看到了牡丹市教育局和市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牡丹”杯诗歌朗诵比赛的海报。那海报上印着的话筒图案,还有那些充满诗意的宣传语,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引力,让我挪不开眼。我站在那海报前,久久凝视,心里有个声音在不断回响:“我想去试试,我想去试试呀。”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他们先是有些惊讶,毕竟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大型的比赛。但看到我眼中那炽热的渴望,他们便笑着鼓励我:“想去就去吧,尽力就好,就当是一次锻炼啦。”
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我开始精心地准备起来。我翻遍了家里的诗集,从古代的《唐诗三百首》到现代的那些经典诗集,一首一首地挑选,想要找到最契合自己感觉的那首诗歌。最终,我选定了舒婷的《致橡树》,那诗里所蕴含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以及字里行间的深情与力量,让我一读就深深着迷。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早早地起床,跑到小镇外的那片小树林里练习朗诵。清晨的树林静谧极了,只有鸟儿的啾啾声和我朗诵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我反复揣摩着每一个字词的发音、语调,对着树林里的树木,想象它们就是我的听众,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诗歌里的情感。有时候,为了拿捏好一处停顿或是一处重音,我会反复练习十多遍,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第二节:登台
日子在紧张又充实的练习中飞快地流逝,很快就到了比赛的日子。我跟着父母来到了牡丹市,那繁华的都市和我生活的小镇有着天壤之别,高楼大厦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我的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像是一个即将踏入未知世界探险的孩子。
比赛的现场设在了市广播电台的演播大厅,当我走进那宽敞又明亮的大厅时,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紧张感瞬间蔓延开来。现场已经坐满了参赛选手和他们的亲友团,舞台上灯光璀璨,那闪耀的聚光灯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我看到其他选手们一个个都穿着精致的服装,自信满满地交谈着,有的还在做着最后的练习,我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怯生生的丑小鸭,站在一群白天鹅中间。
父母似乎看出了我的紧张,他们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别紧张,孩子,你就当是在树林里练习一样,把你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好啦。”在父母的鼓励下,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我抽到的号码比较靠后,于是便坐在台下,看着前面的选手们一个个登台表演。他们有的朗诵气势磅礴,如滔滔江水奔涌而来;有的则温婉细腻,像潺潺溪流润泽心田,每一个都表现得十分精彩,这让我的心里越发忐忑起来。
终于,轮到我上台了。我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蓝色的直筒裤,缓缓走上舞台,聚光灯打在我身上,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咚咚咚”,像敲鼓一样。我站在话筒前,手心里全是汗,紧紧地握着话筒,微微闭了闭眼,脑海里浮现出那些在树林里练习的清晨,那些和诗歌相伴的日子。
当我缓缓睁开眼,开始朗诵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紧张的情绪渐渐消散,我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营造的那个世界里,我就是那棵橡树旁的木棉,诉说着自己的深情与坚守。我的声音在演播大厅里回荡,每一个字词都饱含着我的情感,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致橡树》。
台下的观众们都静静地聆听着,那一刻,整个大厅仿佛被一种静谧又深情的氛围所笼罩。朗诵结束后,台下先是片刻的寂静,随后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那掌声如雷鸣般,在我耳边回响,我知道,我成功了,我把自己心中的诗歌完整地呈现给了大家。
第三节:绽放
比赛结束后,我和父母在台下焦急又期待地等待着成绩公布。那短短的等待时间,却仿佛无比漫长,我的心一直悬在嗓子眼儿。
终于,主持人上台了,开始宣读获奖名单。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一个个公布完了,都没有我的名字,我的心里有些失落,想着难道自己就这样失败了吗?就在这时,主持人用洪亮又激动的声音说道:“获得本次‘牡丹’杯诗歌朗诵比 赛特等奖的是——来自小镇的林晓!”
我一下子愣住了,直到父母激动地拉着我,周围的人纷纷向我投来羡慕和祝贺的目光,我才回过神来,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眼眶也有些湿润了。我走上舞台,接过那沉甸甸的奖杯,看着台下欢呼的人群,感觉这一切就像一场美好的梦。
而更让我惊喜的是,比赛结束后,市广播电台的一位负责人找到了我,他笑着对我说:“小林同学,你的朗诵很有感染力啊,我们电台正在招募小广播员,想邀请你加入,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呀?”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瞪大了眼睛,连连点头说:“愿意,我愿意!”
就这样,我成为了市广播电台的一名小广播员。刚开始的时候,我对电台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那些专业的播音设备,一间间隔音的播音室,还有那些亲切又专业的电台工作人员,都让我觉得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同时,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播音可不像我平时自己朗诵那么简单,要注意发音的标准、语调的平稳,还要把握好时间和节奏,更要学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偶尔的口误或者设备的小故障。我记得第一次进播音室录制节目时,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播音稿件,还有眼前的各种按钮和指示灯,我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读起稿子来也结结巴巴的。
好在电台的老师们都特别耐心,他们一点点地教我,告诉我怎么调整呼吸,怎么合理断句,怎么通过声音传递出不同的情感。我也特别努力,每天放学后都会赶到电台,跟着老师们学习,反复练习播音技巧,有时候为了录好一个短短的片段,会在播音室里待上几个小时,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适应小广播员的工作,也开始有了自己固定的节目板块,我会在节目里朗诵一些优美的诗歌,分享我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和听众们互动,听听他们的故事和对诗歌的喜爱。慢慢地,我收到了越来越多听众的来信和留言,他们说我的节目让他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好,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幼苗,在艺术的阳光下,尽情地吸收着养分,努力地成长、绽放,我知道,中学时代的这个艺术梦想,已经在我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并且开始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而我也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执着,在这条充满诗意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去探寻更广阔的天地,去拥抱更多未知的美好。
第四节:成长
在广播电台当小广播员的日子里,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苏然的女孩,她比我大几岁,已经是电台里小有名气的广播员了。苏然的声音很有辨识度,温柔又富有感染力,她主持的文学赏析节目深受听众喜爱。
我特别佩服苏然,总是缠着她向她请教播音的技巧和经验。苏然也很热心,每次都会耐心地给我讲解,还会带着我一起对稿件进行分析,教我如何挖掘出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让声音更有表现力。
有一次,电台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制作一档关于家乡文化传承的系列节目,我和苏然都参与其中。我们需要深入到牡丹市的各个角落,去采访那些民间艺人、文化传承者,收集他们的故事,然后通过广播呈现给广大听众。
那是一段忙碌又充实的时光,我跟着节目组走街串巷,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拜访了制作传统牡丹刺绣的老奶奶,她那布满皱纹的手,却能灵活地在绸缎上绣出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牡丹,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传承;我们还采访了会唱古老戏曲的民间艺人,听他在简陋的戏台上唱出那婉转悠扬的曲调,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过去的岁月。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要负责采访的部分,还要将收集来的素材整理成播音稿件,并且用最好的状态在节目里进行朗诵和讲述。刚开始,我面对那些繁杂的素材有些不知所措,稿件写得也不够生动流畅。但我没有气馁,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向老师们和苏然请教,不断地打磨。
终于,这档关于家乡文化传承的系列节目播出了,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电台收到了很多听众的来信,说通过我们的节目,他们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文化,也更加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广播的力量,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递着美好与温暖。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诗歌朗诵水平和播音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不同类型的内容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朗诵诗歌,对于散文、故事等各种体裁的播音也能驾驭自如。
同时,我在学校里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同学们知道我在电台当小广播员,都对我投来羡慕的目光,还会经常在课间围着我,让我讲讲电台里的趣事。学校的文艺活动中,我也总是被邀请去表演诗歌朗诵节目,每一次站在学校的舞台上,看着台下同学们那充满期待和热情的眼神,我都觉得特别自豪,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个机会,想要把更多的美好通过朗诵传递给大家。
我的中学时代,因为诗歌朗诵和广播员的经历,变得五彩斑斓起来。我知道,这只是我艺术梦想道路上的一个小小起点,但它却给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动力,让我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坚定地朝着那更璀璨的远方走去,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更加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