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救护车碾过初冬的霜痕
2013年立冬刚过,沈阳城的老槐树落尽了最后一片叶子,岐仁堂门楣上的铜铃被北风摇得叮当响。岐大夫正对着《伤寒论》批注\"少阴病\"的条文,忽然听见巷口传来尖锐的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最后竟停在了医馆门口。
车门打开时,先下来的是个裹着军大衣的中年男人,脸冻得通红,搓着手朝门里张望:\"请问...是岐仁堂的岐大夫吗?俺们从赤峰来的,北京的大夫让俺们来找您试试...\"话音未落,两个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抬下担架,被单下裹着个年轻姑娘,脸色白得像宣纸,眼窝陷着,只有眼珠转动时才能看出几分生气。
岐大夫连忙放下笔迎出去,医馆里烧着煤炉,暖意融融,与门外的严寒判若两季。他示意把人抬到里间的诊床上,见姑娘穿着厚厚的棉睡衣,却仍在微微发抖,便让学徒再加个暖水袋。
\"俺是她男人,姓王。这是俺媳妇小孙,今年26。\"男人搓着冻裂的手,声音发颤,\"从九月份开始就不对劲,先是肚子疼,吃啥吐啥,躺了七八天。好不容易好点,十月中旬又犯了,喘气都费劲。这回更厉害,二十五前开始身上发麻,从膝盖往上、肚脐往下,像是有无数根针在扎,后来全身都麻了,这半个月彻底不能动了,就手指头脚指头能稍微动一下。\"
他说着抹了把脸,指缝里渗出血丝——想来是一路急火攻心,指甲掐进了肉里。\"膝盖疼得邪乎,跟跳着疼似的,吃啥止疼药都不管用。喝水呛,吃饭也没胃口,大便干得像羊屎蛋,尿是黄的。夜里睡不着,身上还发烫,出冷汗,可平时又特别怕冷...\"
岐大夫伸手搭上姑娘的手腕,指尖触到的皮肤冰凉。他凝神感受脉象,浮取有弦急之意,沉按则尺部虚软无力。再看舌苔,舌质淡胖,边缘有齿痕,苔面水润。
\"她在北京打工多少年了?\"岐大夫忽然问。
王大哥一愣:\"快五年了,在服装厂做缝纫工,租的地下室,夏天潮得能长出蘑菇,冬天没暖气,就靠个小电暖气......\"
岐大夫点点头,掀开被角看了看姑娘的脚踝,轻轻按下去,留下个浅浅的坑,半天才弹回来。\"小孙,你试着抬抬眼皮。\"姑娘努力了半天,眼睑才掀开一条缝,很快又耷拉下去。
\"大夫,北京的大医院都去遍了,说没法治,让俺们回家......\"王大哥的声音哽咽了,\"俺们不甘心啊,听老家一个亲戚说,沈阳有位岐大夫,专治这种疑难杂症,就赶紧租了救护车奔过来了,求您救救她......\"
岐大夫示意他坐下,倒了杯热水递过去:\"《黄帝内经》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痛'。她这病,根源在'寒'和'湿'。长期住地下室,寒湿之气从肌肤渗入经络,就像一块木头泡在水里,日子久了就会朽坏。寒湿阻滞了气血运行,所以麻木刺痛;阳气被寒湿困住,无法温煦四肢,所以怕冷;脾肾阳气受损,运化无力,所以吃不下、拉不出;夜里发热出汗,是阳气被郁,欲伸不得,就像焖在锅里的柴火,虽然烧不旺,也会冒热气。\"
他指着窗外的老槐树:\"你看这树,要是根泡在水里,枝桠被冻着,叶子肯定要枯。人也一样,阳气就是根,寒湿就是冰水,根被冻坏了,全身都要出问题。\"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深意
王大哥听得连连点头:\"大夫说得对!她夏天总说关节疼,以为是累的,没当回事......\"
岐大夫提笔开方,一边写一边解释:\"《伤寒论》里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她现在的情况,就是少阴受寒,阳气不足,所以要用麻黄散寒,附子温阳,细辛通经。再配上附子理中汤,理中焦脾胃,就像给锅里添柴,让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运转起来。\"
他指着药方上的药名:\"附子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是回阳救逆的要药。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就像冬天烧火,柴少了不暖和,柴多了又怕烧过了头。\"
处方写好,是:麻黄15g,细辛15g,附子45g,红参20g,五灵脂15g,茯苓30g,白术30g,干姜30g,川牛膝30g,肉苁蓉30g,仙灵脾30g,砂仁10g,生麦芽30g,黄芪30g,桂枝30g,白芍20g,炙甘草15g,生姜15片,大枣10枚。
\"这药要先煎附子,煮开后再小火炖一个小时,再放其他药。\"岐大夫特意叮嘱,\"另外,回去后每天用艾灸关元、中脘、气海这三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一刻钟。关元是人身元气所在,中脘管脾胃,气海能补气,就像给身体的小火炉添柴加炭。\"
王大哥捧着药方,手指微微发抖:\"谢谢您,大夫!我们这就回去抓药,一定按您说的做。\"
岐大夫送他们到门口,看着救护车消失在巷口的拐角,回头对学徒说:\"《难经》讲'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这姑娘的病积郁太久,阳虚到了极点,就像快熄灭的炭火,第一剂药只能算投石问路。\"
三、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一周后,王大哥打来电话,声音透着沮丧:\"大夫,药吃完了,好像没啥变化......\"
岐大夫并不意外:\"她这病不是一天两天得的,就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伤寒论》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她的阳气被寒湿压制太久,好比深埋地下的火种,一点火星很难燎原。你让当地药房按原方抓药,把附子加到75克,黄芪加到60克,还是先煎附子,这次煎足一个半小时。\"
挂了电话,学徒不解地问:\"师父,附子用到75克,会不会太猛了?\"
岐大夫翻开《本草纲目》:\"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这姑娘的情况,就像房间里积了五年的冰,小火炉烧不化,必须加柴。\"
又过了七天,王大哥的电话又来了,这次声音里带着喜气:\"大夫!有效果了!她夜里不怎么发热了,膝盖的跳痛也轻了些,刚才还能自己翻身了!\"
岐大夫让他详细说说情况,得知小孙虽然还是不能动,但麻木感减轻了,早上能喝下半碗小米粥,大便还是偏干。\"《金匮要略》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她现在阳气渐复,但阴血不足,需要再加些温阳益血的药。\"
这次的药方,附子加到了120克,黄芪90克,又加了当归15克养血,生半夏10克化痰(注:生半夏需炮制后使用,此处遵古法),菟丝子20克、枸杞子20克补肾,鸡内金15克、白豆蔻10克助运化。岐大夫特意在药方后注明:附子先煎两小时,加生姜五片同煎,取药液时兑入蜂蜜一勺。
\"师父,这次附子用到120克,会不会......\"学徒还是担心。
\"《神农本草经》说附子'主风寒湿痹,死肌,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但必须'生者尤良',炮制得当、煎煮得法,就不会出问题。\"岐大夫指着《伤寒论》中的条文,\"你看这里说'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她这是寒湿痹阻,必须用足量的温阳药,才能'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四、三个月的春暖花开
接下来的三个月,岐大夫通过电话调方十余次。根据小孙的恢复情况,先后加入了鸡血藤通经活络,杜仲强筋健骨,巴戟天温补肾阳。每次调整,都遵循\"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原则,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王大哥每周都会汇报病情:小孙能自己坐起来了;可以扶着墙站立了;能说完整的句子了;大便正常了;夜里能睡五个小时了......
2014年清明过后,王大哥带来了更大的好消息:小孙全身的麻木疼痛都消失了,能在别人搀扶下走十几步了。岐大夫让他继续按方服药,只是把附子减到90克,慢慢\"撤柴\",防止阳气暴脱。
五一劳动节刚过,岐大夫应赤峰当地中医学会的邀请去出诊,特意抽时间去看望了小孙。彼时她已经能自己拄着拐杖走百十米,脸色红润了许多,虽然说话还有点吃力,但眼神清亮。
\"岐大夫,您就是俺们家的救命恩人!\"小孙拉着岐大夫的手,眼泪掉了下来。她租住的房子朝阳,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阳光洒在地板上,暖洋洋的。
岐大夫给她把了脉,脉象比初见时沉稳有力,舌苔也薄了些。\"《脾胃论》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你现在脾胃功能渐复,但大病初愈,好比久旱的田地,既要浇水,又不能漫灌。\"
他开了个固本复元散的方子:红参、五灵脂、三七、琥珀、鹿茸、胎盘、全蝎、蜈蚣、土元、水蛭、乌蛇、蕲蛇、灵芝、茯苓、白术,共研细末,每次3克,早晚用温黄酒送服。
\"这方子取'虫类药搜风通络'之意,又兼顾'补气血、益脾肾',就像给土地施有机肥,慢慢滋养。\"岐大夫嘱咐道,\"平时多晒太阳,《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光是最好的补药。\"
五、岐仁堂的铜铃
深秋时节,岐仁堂收到一个从赤峰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包晒干的沙果干,还有一张照片——小孙和王大哥站在自家院子里,她已经不用拄拐杖了,身后的玉米囤堆得像小山。
\"师父,您看,她能走了!\"学徒拿着照片,兴奋地说。
岐大夫放下手里的《温热条辨》,看着照片笑了:\"《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其实'下工治已病'更要耐心。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尤其是这种寒湿入骨的病,就像冬天的冻河,要等春风化雨,慢慢消融。\"
正说着,门口的铜铃又响了,进来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个咳嗽的孩子。岐大夫起身迎上去,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岐仁堂\"的匾额上,金光闪闪。
巷口的老槐树落了满地金黄,有几片被风吹进医馆,落在翻开的《伤寒论》上,恰好遮住\"麻黄附子细辛汤\"那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