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清明,春雨如丝。我在“岐仁堂”医馆研磨时,玻璃门被推开,一位中年男子背着母亲匆匆进来,肩头的冲锋衣还滴着水。“岐大夫,快看看我妈!”他小心翼翼放下老人,只见阿婆满头银发,双目浑浊如蒙薄纱,双腿肿胀透亮,膝盖鼓得发亮,任人呼唤都只是呆滞垂涎。
一、迷雾中的脏腑对话
“阿婆这病多久了?”我轻按老人寸口脉,指下触感虚软如绵,右关脉尤其无力,舌苔白腻厚浊,舌下络脉紫黑如瘀结的紫葡萄。
“三年前开始忘事,现在连我都不认得了,”男子红着眼眶,“前几日腿突然肿得下不了地,扶她起身时,脚尖总像踩不住地乱颤。”
诊室内静得能听见雨声。我望着老人浮肿的双腿,忽然想起《灵枢·本神》中“脾藏意,肾藏志”的论述——七旬老人肾气渐衰,犹如枯井无源,脾土失于温养则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精微反成痰湿。痰湿如泥潭淤积,下注则双腿肿胀重着,上蒙则心窍闭塞、神明失聪,正如《内经》所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今浊阴逆上,清阳不升,才致神识昏蒙。
再看她下肢拘挛难立,《金匮要略》云“脾主四肢”,脾虚则肌肉失养如败絮,痰湿瘀阻经络则气血难达四末,恰似藤蔓缠树,根脉不通。此乃本虚标实之证,虚在脾肾,实在痰瘀,需层层破局。
二、破局的“三阶云梯”疗法
当夜,我对着《本草纲目》中胆南星与石菖蒲的记载沉思。治痰蒙心窍需“苦辛通降”,但老人虚象明显,须仿“提壶揭盖”之法,分阶而治:
一阶:清窍涤痰,开启云雾
取胆南星6g(《本草纲目》谓其“治风痰、除烦懑”),其性苦凉,善化顽痰热结,如河道清淤船,先破心窍痰浊之胶结;配石菖蒲9g(《神农本草经》载其“开心孔,通九窍”),其芳香之气可通利诸窍,好比用竹帚轻扫心窗尘埃。二药合用,如拨云见日,先开清阳上升之路。
二阶:交通心肾,稳固根本
老人脉虚舌淡,乃心肾两虚之象。以人参6g(《本经》“补五脏,安精神”)大补元气,如为心宫加固梁柱;远志3g(《本草汇言》“通心肾,镇惊悸”)形如细索,能穿通心肾隧道,使肾水上升济心火;龟板胶3g(烊化,《本草纲目》“补心肾,滋阴养血”)填补肾精,如往枯井注清泉;龙骨15g(先煎,《本经》“镇心神,固精气”)重镇安神,使浮越之心火归位,四药合璧,犹架“心肾鹊桥”,使水火既济。
三阶:活血化瘀,通利脉络
舌下络脉紫黑,提示脑络瘀阻。取桃仁3g、红花3g(《本草经疏》谓其“破血滞,行血闭”),二药如双刃小刀,切开痰瘀互结之络;少佐麝香0.1g(《本草纲目》“通诸窍,开经络”),其香窜之性可引药直达病所,如先锋向导引领队伍穿越迷障。恐攻伐伤正,加茯苓9g健脾渗湿,生姜3片温中和胃,如筑堤固坝,防清淤时伤及本源。
三、药罐里的辰时玄机
煎药时,我特选紫石英30g(《本经》“温肾暖宫,镇心安神”)先煎取汁,以其温阳之性为药方奠定根基。待诸药煎成,嘱家属于辰时(7-9点)喂服——此时胃经当令,阳气升发,借胃气之动力,可使药力乘势上达脑窍,犹如春日扬帆,顺风顺水。
四、三剂汤药的神奇蜕变
第三日清晨,男子推开门时满脸惊喜:“昨夜母亲突然喊我‘阿林’,这是我的乳名啊!”老人靠在床头,眼神较前清亮,腿肿已消大半,竟能抬手轻握儿子指尖。诊其脉,右关渐起谷气,舌苔白腻减褪。我知痰浊已化三分,遂于原方去麝香,加当归6g养血和络,改攻为补。
第七日,老人由轮椅推至医馆,竟能伸手触碰诊台上的《黄帝内经》书脊,手指缓缓摩挲书页。儿子哽咽道:“今早给她梳头,她忽然念了句‘小燕子,穿花衣’——这是早年哄孙子的童谣!”观其舌质转淡红,舌下络脉紫黑渐退,我心下了然,遂以六君子汤加减善后,健脾补肾以固其本。
月余后,我路过社区花园,见老人在长廊下晒太阳,曾孙在旁玩积木,她竟能用拐杖轻轻拨弄木块,嘴角含着笑意。此景恰应《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训——老人之疾,非独脑窍之病,乃脾肾亏虚、痰瘀阻络之整体失衡。今以“清窍-固本-通络”三阶疗法,拨正脏腑气机,如理乱丝,次第而治,方使神明复归,筋骨得养。
(注:文中剂量为故事演绎,实际需中医师辨证;麝香孕妇忌用,老年人用量宜轻,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