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相接处,一艘青灰色的海船破浪而行。李一立于船首,衣袂翻飞,腰间长剑在朝阳下泛着冷光。荷花、蒲云舟、若男站在他身侧,望着远处逐渐显现的琼州天涯海角——那巍峨的巨石如利剑般刺向苍穹,海浪在其脚下碎成万千银珠。
\"师伯,前面就是'天涯石'了。\"荷花指着远处高耸的礁岩,\"传说当年妈祖巡海至此,以玉簪点化此石,镇住了南海恶蛟。\"
李一目光悠远:\"你师父年轻时,曾在此石上刻下一道剑痕。\"
若男闻言,立即取来远镜细看。果然,在那饱经风霜的巨石表面,隐约可见一道笔直的刻痕,纵贯石身。\"这……这真是人力所为?\"她惊叹道。
蒲云舟翻开《琼雷合志》,手指微微发颤:\"《琼州志》记载,'天涯石上有仙迹,晴日可见剑痕',原来竟是令师……\"
船渐近岸,忽见礁石间闪出几艘小巧的黎族独木舟。为首的黎族汉子高声喊道:\"可是大司马船队?\"
荷花认出来人,笑道:\"阿力哥!你们怎在此处?\"
那黎族汉子划近船边,露出灿烂的笑容:\"昨夜铜鼓自鸣,巫公说今日有贵客至。我们特备了'迎客酒'——用天涯石下的海水酿的!\"说着举起一个镶嵌珊瑚的陶罐。
李一接过陶罐,指尖在罐身花纹上轻轻摩挲:\"这是……黎文与汉字的合书?\"
阿力点头:\"正是!上面写着'山海同饮',是我们寨子新创的文字。\"
众人登岸时,天涯石下已聚集了不少琼州百姓。让所有人吃惊的是,石前竟摆着一面造型奇特的铜鼓——鼓身是典型的雷州样式,鼓面却镶嵌着琼州特产的砗磲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一位黎族巫公拄着蛇纹杖走来,对李一深施一礼:\"三十年前,有位剑客在此石前舞剑三日,临走时说'待山海共鸣时,自有后来人'。今日终于等到先生了。\"
李一神色肃穆,缓步走向天涯石。当他手掌贴上冰冷的石面时,那道剑痕突然泛起微光。更神奇的是,远在雷州擎雷山上的\"雷音鼓\"竟隐约传来回响,仿佛跨越沧海相互呼应。
荷花忽然想起什么,从怀中取出妈祖玉印。玉印刚触及石面,天涯石背面的海水突然平静如镜,映出一幅清晰的图景——正是雷州擎雷山的倒影!
\"这……\"蒲云舟的毛笔啪嗒掉在地上,\"《琼雷合志》要重写了……\"
若男却盯着海面,突然惊呼:\"快看水里!\"
清澈的海水中,无数发光的水母组成了一条蜿蜒的光路,直指远海。阿力激动地说:\"这是'妈祖指路'!传说只有山海同心时才会显现!\"
李一凝视着光路尽头,忽然拔剑出鞘。剑锋所指之处,海水自动分开,露出海底一座古老的石碑,碑上赫然刻着\"海晏河清\"四个大字——正是柳弘的笔迹!
当夜,众人在天涯石下燃起篝火。黎族巫公取出一把造型古朴的青铜剑递给李一:\"这是当年那位剑客留下的,说待后来人悟透山海剑意时,此剑自会择主。\"
李一接过青铜剑,剑身突然发出清越的龙吟。更奇妙的是,远在琼州文英阁顶的铜钟无人自鸣,而雷州亲军营地里的铜鼓同时震动,声传百里。
荷花望着星辉下的师伯,忽然明白师父当年为何总说\"剑道的尽头是山海\"。她轻抚腰间的虎符,对蒲云舟说:\"明日启程回雷州时,走海路。\"
\"走海路?\"蒲云舟诧异道,\"可《更路簿》上记载这段海域暗礁密布……\"
若男已经笑着指向海面:\"现在有'妈祖指路',还怕什么暗礁?\"
晨光熹微时,李一独自站在天涯石顶。他手中的青铜剑与腰间长剑交叉而立,剑影在朝阳下恰好指向雷州方向。咸涩的海风中,他仿佛听见师弟年轻时的笑声:\"师兄,你看到了吗?这海天之间,尽是剑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