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阳光炙烤着训练场,汗水顺着李云龙的脊背往下淌,将洗得发白的军装浸透。他蹲在沙盘前,手中的小木棍在一处山谷模型上点了点:\"这里,两侧崖壁间距不足十米,是打伏击的绝佳位置。\"
围坐在四周的三十多名学员屏息凝神,生怕漏掉一个字。这些都是从各野战军选拔来的尖子,即将成为我军第一批正规特种作战指挥官。
\"报告校长!\"一个浓眉大眼的年轻学员突然举手,\"如果敌军派出侦察兵提前探路怎么办?\"
李云龙嘴角微微上扬:\"问得好。\"他直起身子,拍了拍手上的沙土,\"这正是我要教你们的——特种作战的核心不是'打',而是'骗'。\"
他从兜里掏出半包皱巴巴的\"大前门\",慢悠悠地卷了一支:\"三年前在黑山,我带十二个人端了鬼子一个中队。知道怎么做到的吗?\"烟圈在指间转了转,\"我们在正面佯攻,吸引敌人注意,真正的杀招是从后山悬崖爬上去的敢死队。\"
学员们眼睛发亮。这个故事他们听过无数版本,但从当事人嘴里讲出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但是——\"李云龙突然话锋一转,烟卷重重戳在沙盘上,\"那次行动牺牲了九个弟兄。如果当时有现在的装备和训练,至少能活下来一半!\"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孔,\"你们要学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训练持续到日落西山。送走学员后,李云龙独自留在训练场,检查明天要用的器材。右腿的旧伤在阴雨天总是隐隐作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校长,您的信。\"通讯员小刘跑来,递上一个牛皮纸信封。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盖着个\"绝密\"的红戳。李云龙拆开一看,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命令他立即赴京参加紧急会议,议题是\"朝鲜半岛局势\"。
\"备马,我今晚就走。\"李云龙把信纸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通知赵政委暂代校务。\"
夜色如墨,李云龙骑着那匹缴获的东洋马,在崎岖的山路上疾驰。月光透过云隙,在路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猫头鹰的啼叫,像是某种不祥的预兆。
北京城的繁华让李云龙有些恍惚。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与他熟悉的战场判若两个世界。会议在总参谋部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举行,参会者不到十人,但肩章上的将星晃得人眼花。
\"情况很严峻。\"主持会议的副总参谋长开门见山,\"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朝鲜同志请求我们派军事顾问团。\"
墙上挂着的巨幅地图前,作战处长用教鞭指着蜿蜒的战线:\"目前朝鲜人民军主力深陷南方,补给线过长。一旦美军切断仁川-汉城走廊,后果不堪设想。\"
\"需要我做什么?\"李云龙直截了当地问。
副总参谋长与其他人交换了个眼神:\"组织决定派你带一个观察组先期入朝,实地评估局势,为可能的...后续行动做准备。\"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李云龙摸出烟袋,慢慢卷了支烟。他明白\"后续行动\"意味着什么——中国可能要参战了。
\"什么时候出发?\"
\"三天后,从安东秘密过江。\"副总参谋长递过一份文件,\"这是人员名单和装备清单。\"
回到招待所,李云龙彻夜未眠。他反复翻看着朝鲜地图,手指沿着三八线来回移动。窗外,北平的夜空被霓虹灯染成暗红色,与记忆中炮火映红的天空诡异地重叠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一个意外的访客敲响了他的房门——是当年在火车上偶遇的杨先生,现在已是外交部的高级干部。
\"李将军,别来无恙。\"杨立仁微笑着伸出手,\"听说你要远行?\"
李云龙把他让进屋:\"杨先生消息灵通啊。\"
\"不是消息灵通,是工作需要。\"杨立仁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资料,\"这些可能对你有用——美军的编制、装备和战术特点。\"
李云龙如获至宝,立即埋头研读。资料显示,美军火力强大,尤其依赖空中支援和装甲部队。但同时也指出,其士兵不擅长近战和夜战,对复杂地形适应性较差。
\"知己知彼啊...\"李云龙若有所思,\"杨先生,你说咱们要是真跟美国人干起来,有几分胜算?\"
杨立仁推了推眼镜:\"从装备上看,我们落后至少二十年。但从士气和战术灵活性看...\"他顿了顿,\"李将军不是最擅长以弱胜强吗?\"
三天后,李云龙带着十五名精挑细选的参谋和特战队员,化装成商人渡过鸭绿江。对岸的朝鲜满目疮痍,到处是炸毁的村庄和逃难的百姓。一个缺了条胳膊的老汉指着南方,用夹杂着汉语的朝鲜话说:\"美国佬...见人就杀...\"
越往南走,战火痕迹越明显。道路两旁不时可见被击毁的坦克残骸,有些还在冒烟。李云龙的小队昼伏夜行,避开美军侦察机的巡逻路线。
第五天夜里,他们终于找到了朝鲜人民军的一个前线指挥部。指挥官金少将是个四十多岁的精瘦汉子,会说流利的中文。
\"李同志,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金少将紧握着李云龙的手,\"美军已经在仁川登陆,我们南下的部队被切断了!\"
作战室里,形势图上的红蓝箭头触目惊心——代表美军的蓝色箭头像把尖刀,从仁川直插汉城,将朝鲜人民军主力团团包围。
\"必须立即撤退!\"李云龙指着地图,\"沿东海岸山地北撤,还能保住部分有生力量。\"
金少将苦笑:\"晚了...麦克阿瑟的部队推进太快,所有主要道路都被控制了。\"
李云龙盯着地图看了半晌,突然问:\"这一带...有小路吗?\"
\"有是有,但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重装备根本过不去...\"
\"那就放弃重装备!\"李云龙一拳砸在桌子上,\"保人要紧!\"
在他的坚持下,金少将勉强同意尝试突围。当晚,李云龙亲自带着一支侦察小队,沿山路摸到了美军防线后方。通过望远镜,他清楚地看到美军阵地上的布置——坦克和装甲车集中在主干道上,两侧山地只有零星哨所。
\"传令下去,\"李云龙对通讯员说,\"让朝鲜同志轻装简从,只带轻武器和三天干粮,从我们标记的路线分批撤退。\"
撤退行动持续了七个昼夜。李云龙的小队负责引路和断后,多次与美军巡逻队遭遇。有一次,他们被直升机发现,不得不躲进一个废弃的矿洞。美军的机枪子弹打得洞口碎石飞溅,弹片擦伤了李云龙的脸颊。
\"他娘的,欺负老子没有防空武器!\"李云龙吐出一口血沫子,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教训。
最终,近两万名朝鲜人民军官兵成功突围,保存了宝贵的骨干力量。分别时,金少将热泪盈眶:\"李同志,你救了我们的军队!这份恩情,朝鲜人民永世不忘!\"
回到安东,李云龙立即向总参谋部提交了详细报告。在结论部分,他特意用红笔写道:\"美军火力强大但战术呆板,我军若参战,须避其锋芒,发挥夜战、近战和山地战优势。\"
这份报告成了后来志愿军作战的重要参考。但此时的李云龙并不知道,他很快将亲自带领部队跨过鸭绿江,在冰天雪地中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正面交锋...
回到特战学校,李云龙立即调整了训练大纲。新增的科目包括:防空隐蔽、反装甲战术、英语简单口令。学员们虽然疑惑,但都认真执行。
这天夜里,李云龙独自在办公室整理教案。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赵刚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份刚到的电报。
\"老李...中央命令...我们学校全体...立即开赴东北...\"
李云龙接过电报,上面只有短短一行字:\"着令李云龙率特战学校全体教员及毕业学员,即刻北上待命。此令,中央军委。\"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那个没说出口的答案——要打仗了,而且是场硬仗。
第二天清晨,全校师生在操场集合。没有慷慨激昂的动员,李云龙只是简单宣布了命令,然后问:\"有谁身体不适或家中有困难的,可以留下。\"
没有一个人动。
\"好!\"李云龙点点头,\"记住,你们是我李云龙带出来的兵,别给老子丢人!出发!\"
列车向北疾驰,窗外的景色由绿变黄,最后成了白茫茫的雪原。李云龙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想起了那些牺牲在黑山、长白山和朝鲜的战友。现在,他可能要带着新一批年轻人,走上同样的道路。
\"怕吗?\"他突然问坐在对面的赵刚。
赵刚推了推眼镜:\"说不怕是假的。但想想那些被轰炸的朝鲜村庄...如果我们不出手,下一个可能就是鸭绿江这边。\"
李云龙摸出那把伴随他多年的军刀,慢慢擦拭着。刀身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通知各中队,\"他收起军刀,声音低沉而坚定,\"过江后第一课——如何在零下三十度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