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葬丰收”让林羽在严寒中意外收获了耐寒的萝卜,并发现了其脆甜口感与储存方法,解决了部分冬季食物问题。然而,山谷被积雪覆盖,晴朗的日子里,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盲代价,再次让林羽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反噬,并迫使他寻求新的生存智慧。
冬季的山谷,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银装素裹,寂静而美丽。林羽的山洞也常常被积雪堵住入口,他需要定期清理,才能保证出入畅通和通风。在连续几天阴霾的天气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晴朗的日子。阳光普照,积雪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光芒。
林羽像往常一样,拿着木铲来到洞口,开始清除山洞积雪。他弓着身子,一下又一下地铲着雪,将其堆到一旁。阳光透过空气中的冰晶,反射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光。
最初,林羽并没有在意。他只是觉得眼睛有些刺痛,有些睁不开。他习惯性地揉了揉眼睛,继续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到眼睛越来越不适,仿佛有无数细小的针在扎着。
突然,一阵剧烈的刺痛袭来,林羽的眼前瞬间一片漆黑!他感到一阵恐慌,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他用力眨了眨眼,却什么也看不见。他知道,他患上了雪盲症。这是由于强烈紫外线反射对眼睛造成的伤害,在末世前的书籍中他曾读到过,但从未亲身经历。
“强光反射致暂时失明!”林羽的心猛地一沉。在末世中,失去视力意味着什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将这次“雪盲代价”的突发状况,包括“清除山洞积雪时强光反射致暂时失明”的危机,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大自然的力量,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强大和隐蔽。
林羽摸索着回到山洞。他感到眼前一片模糊,什么都看不清,只能依靠记忆和触觉来行动。他感到一阵阵的眩晕和恶心,眼泪止不住地流。他知道,他必须尽快缓解症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回想起在末世前的医学书籍中,曾有记载,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用一些植物的汁液来缓解眼睛的不适。但他现在无法准确辨别植物。他突然想到,之前用来遮盖岩壁符号的炭灰,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炭灰是黑色的,可以吸收光线,或许能缓解眼睛对光线的敏感。
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蘸取了一些细致的炭灰,然后尝试着敷眼缓解。他将炭灰涂抹在眼皮上,冰凉的感觉带来一丝短暂的舒适。然后他闭上眼睛,静静地躺在兽皮上,等待着。
炭灰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少他感觉眼睛的灼痛感有所缓解,但眼前的模糊感却依然存在。他知道,这种伤害需要时间来恢复。在接下来的3天里,林羽的视力模糊持续。他无法进行精细的作业,只能依靠煤球的帮助,以及之前储存的食物来维持生计。这三天,对他来说,无疑是漫长而煎熬的。他深刻体会到了失去视力的恐惧和无助。
他将这次“雪盲代价”的惨痛经历,包括“用炭灰敷眼缓解(视力模糊持续3天)”的后果,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重要的感官,是生存的基础。
在视力逐渐恢复后,林羽开始思考如何改进他的雪地作业方式,以避免再次发生雪盲。他不能再让这种突发情况威胁到他的生存。他想到了护目镜。
他回想起之前在“尸墙威慑”中遇到的食腐鸟鸦。这些鸟类的羽毛颜色深沉,尤其是它们巨大的乌鸦翎毛,在末世前常被用来制作装饰品。林羽突然想到,如果能用这些翎毛来制作护目镜,或许能起到遮光的作用。
他找到一些较大的乌鸦翎毛,仔细清洗干净。然后,他用锋利的石刀将这些翎毛的根部磨平,将它们修剪成合适的形状。为了确保其坚固和舒适,他还利用之前清理变异生物骨骼的经验,用细小的骨骼磨制出两个环形的镜框,将翎毛嵌入其中。最后,他用坚韧的藤蔓将两个镜框连接起来,并制作成可以固定在头部的带子。
就这样,一副独特的“乌鸦翎毛护目镜”诞生了。这副护目镜虽然造型原始,但却能有效地遮挡阳光,防止强光反射对眼睛造成伤害。
在随后的雪地作业中,林羽都会戴上这副乌鸦翎毛护目镜。果然,有了护目镜的保护,他再也没有出现雪盲的症状。他能够更加自如地在雪地中工作,清除积雪,寻找资源。
他将这次“雪盲代价”的成功应对,包括“改进:雪地作业戴乌鸦翎毛护目镜(骨骼磨制)”的创新方案,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每一次危机都可能成为他提升生存技能的契机。
这次对雪盲的应对,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自我保护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他虽然经历了暂时失明的痛苦,却也因此学会了利用现有资源制作防护工具,有效避免了再次发生类似危险。这种从实践中学习、不断改进生存策略的能力,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生态失衡、资源短缺与外部威胁的隐患”的深层含义——自然环境的挑战始终存在,而人类必须不断创新以求生存。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乌鸦翎毛护目镜虽然有效,但其耐用性有限,而且对视野也有一定影响。他开始思考,除了乌鸦翎毛,还有没有其他更透明、更坚固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护目镜?比如,利用某种天然树脂,或者通过特殊处理来提高材料的透光性。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找到或制造出一种更全面的防护服,那将是更高级别的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