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叶草与碎石灰制成的复合防腐剂,让林羽在菌战升级中取得了胜利,有效地延长了咸鱼的保质期。这使他有信心在末世中更好地保存食物。然而,食盐和草药的防腐只是手段之一,对于获取不易的肉类,林羽还需要更稳妥的保存方式。他想到了末世前常用的“烟熏”,这种古老的技术既能为肉类增添风味,又能有效延长保质期。然而,当他尝试在家中实施时,却遇到了新的挑战,一场烟熏悖论就此展开。
山洞深处,林羽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今天捕获的几块变异野兔肉。虽然不如鱼肉量大,但这些肉类却是宝贵的蛋白质来源。他已经用盐和灰叶草混合物简单腌制过,但为了更长久的保存,他决定尝试烟熏。他曾在废墟中找到一本残破的末世前百科全书,上面零星记载了烟熏肉类的方法。
他首先在山洞的一个通风口附近,用石块搭起了一个简易的熏制炉。他将木柴放入炉中点燃,然后将处理好的兔肉挂在炉上方,让烟雾能够充分熏烤肉类。他希望通过浓烟,能够杀死细菌,并为肉类增添独特的风味。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个小时,浓密的烟雾就弥漫了整个山洞。这些烟雾带着一股刺鼻的烧焦味和肉类的油腻味,迅速充斥着林羽的呼吸道。他的眼睛被烟雾刺激得生疼,泪水直流,喉咙也感到一阵阵灼烧感。
“咳咳……该死!”林羽连连咳嗽,几乎无法呼吸。更糟糕的是,那只他用来预警烟雾浓度的变异蜜蜂蜂巢,此刻也发出了急促而刺耳的“嗡嗡”警报声。蜂群在蜂巢内焦躁地盘旋,似乎随时可能冲出来。
林羽不得不立刻停止烟熏。他匆忙将炉内的木柴熄灭,打开山洞所有的通风口,让浓烟尽快散去。他感到一阵沮丧。在封闭的山洞内进行浓烟熏制,简直是自找麻烦。烟雾不仅会威胁他的健康,还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火灾。他意识到,浓烟触发警报,是他的熏制方案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他将这次“烟熏悖论”的失败,包括“烟熏肉类时浓烟触发警报”的困境,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末世中的生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考量,任何看似简单的技术,都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
林羽陷入了沉思。他不能放弃烟熏这种保存方法,因为它的效果确实很好。但他必须找到一种既能达到烟熏效果,又不会产生大量浓烟的方法。他想到了“湿树叶”。湿树叶燃烧时会产生大量蒸汽和少量烟雾,或许能达到“闷熏”的效果。
他来到山洞外,收集了一些新鲜的湿树叶,将它们堆放在熏制炉的木柴上方。他再次点燃木柴,让火焰先将湿树叶烘烤出蒸汽,然后试图用这种湿润的烟雾来熏烤肉类。
这一次,山洞内的烟雾浓度确实大大降低,蜜蜂报警器也没有再次响起。肉类在湿润的烟雾中被缓慢熏烤着。林羽心中感到一丝欣慰,以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然而,当他几个小时后取出熏制好的兔肉时,却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肉类虽然没有被烧焦,但表面却湿漉漉的,而且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酸味。他用石刀切开一块肉,发现内部的肉质也有些发软,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那种干硬、韧性十足的效果。他尝了一小口,肉质发酸,而且风味平平,根本无法长期保存。
他再次将这次“烟熏悖论”的失败,包括“改用湿树叶闷熏但导致肉质发酸”的困境,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烟熏的原理不仅仅是烟雾,更是烟雾中的化学物质对肉类的渗透和脱水。湿树叶产生的蒸汽过多,反而阻碍了肉类的脱水过程,导致肉质发酸。
林羽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烟熏需要烟雾,但不能是浓烟。烟熏也需要脱水,但不能是过度潮湿的环境。他需要一种能够分段控制火候的方法。
他回想起末世前一些关于熏肉的记载,上面提到熏制过程需要不同的温度和烟量。他尝试将整个熏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浓烟。 他在熏制炉内放入少量干燥的木柴,使其迅速燃烧,产生浓密的烟雾。这个阶段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到两个小时。目的是利用浓烟中特有的酚类物质,快速渗透到肉类表面,起到杀菌和初步着色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他会打开部分通风口,确保烟雾不会过度聚集,同时他会站在上风口,避免吸入过多烟雾。虽然蜜蜂报警器可能会短暂响起,但他会用手势安抚它们,并在结束后尽快驱散烟雾。
第二阶段:后余烬。 当第一阶段完成后,他会熄灭大部分明火,只保留少量燃烧缓慢的木炭或余烬。然后,他会在余烬上覆盖一层薄薄的湿树叶,让它们慢慢闷烧,产生少量、持续的烟雾和热量。这个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以达到十几个小时。目的是利用较低的温度和持续的烟雾,对肉类进行缓慢的脱水和风味渗透,同时避免肉质发酸。
通过这种“分段控制火候”的方法,林羽成功地解决了烟熏悖论。肉类在第一阶段获得了足够的烟熏风味和杀菌效果,在第二阶段则被缓慢脱水,肉质变得干硬而富有韧性。他将熏制好的肉类切片品尝,肉质紧实,烟熏味浓郁,而且没有丝毫发酸的迹象。
他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统计,发现经过这种方法熏制的肉类,其熏制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虽然时间增加了一倍,但肉类的保质期却提升至1个月!这意味着他可以更长时间地储存肉类,大大缓解了食物短缺的压力。
他将这次“烟熏悖论”的解决方案,包括“分段控制火候(先浓烟后余烬)”的关键技术,以及“熏制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保质期提升至1个月”的喜人数据,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生存困境,并最终找到创新解决方案的真实写照。
这次对烟熏肉类技术的改进,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食物保存技术的精细化和系统化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学会了通过精妙的火候控制,来平衡效率与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这种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了他在这片末世中的生存能力,也为他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食物危机提供了更强的保障。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长时间的熏制意味着需要持续的燃料供应,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开始思考,是否能找到更高效、更节能的熏制方法?比如,利用山洞内天然的通风系统来辅助烟熏,或者研究不同树木燃烧时产生的烟雾特性,选择更适合熏制的木材。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肉类之外的其他食物的烟熏保存问题。他知道,不同食物的质地和水分含量不同,可能需要不同的熏制参数。他需要一套更全面的食物保存方案,以确保粮食储备的多样性和安全性。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构建一个独立的、与生活区隔离的熏制室,那将是更安全、更专业的熏制保障。他对烟熏技术的深入探索,也预示着他将在“日常耕耘”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和突破,以应对末世中无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