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灾夜袭的惨痛教训让林羽深刻认识到,在末世中,面对多重威胁,他必须做出取舍,集中有限的力量保护核心生存区域。他放弃了外围被毁的农田,将重心放在了核心耕种区的防护上。水垢危机和苔藓护坡的经验也提醒他,即使是看似解决了的问题,也可能带来新的隐患。然而,大自然的威胁总是层出不穷,这次,危险再次从天空降临,而且比“虹毒”更加直接和致命——冰雹。
在经历了暴雨和蛙灾后,林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山洞核心耕种区的重建与防护上。他深知,这里的每一株幼苗都承载着他生存的希望。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开始尝试更主动地应对天气变化,特别是降雨。
他每天都会花时间观察天空的云层。末世的云层与末世前大相径庭,它们形态各异,移动速度诡异。林羽发现,有些暴雨云团在靠近山谷时,会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和形状,并且移动规律相对固定。他开始在“败者之碑”上记录这些云层的特点,试图从中找出规律。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他逐渐摸索出一些“暴雨云移动规律”。某些颜色深沉、底部边缘模糊且快速下沉的云团,往往预示着一场猛烈的降雨。而那些云层边缘带有一丝青色或紫色,且云团中心有明显漩涡状的,则往往伴随着更强的风力。
一旦他判断出有暴雨即将来临,他便会立刻采取行动。他将之前抢收土豆用剩的塑料布,以及从废墟中搜集到的其他防水材料,覆盖在核心耕种区的幼苗上方。这些塑料布用石块压住边缘,用藤蔓固定在简易的支架上,希望能为脆弱的幼苗提供一层保护。
几天后,天空再次阴沉下来,乌云密布,正是林羽判断出的那种“暴雨云团”。他迅速按照既定的“云图耕法”操作,将核心区的幼苗全部用塑料布覆盖好,然后回到山洞内等待。
暴雨果然如期而至,雨点密集成串,重重地砸在山洞外的地面上。林羽站在洞口,透过雨幕观察着被塑料布覆盖的农田。他看到雨水顺着塑料布滑落,幼苗在防护下显得安然无恙。他心中感到一丝欣慰,以为这次可以安然度过。
然而,就在他放松警惕时,一阵急促而清脆的“噼里啪啦”声突然响起,那声音比雨点更加响亮和密集,带着一种不祥的金属撞击感。林羽的心脏猛地一缩,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雨,这是冰雹!
他猛地冲出山洞,只见天空中的云层中,竟然落下乒乓球大小的冰雹!这些冰雹裹挟着雨水,如同密集的子弹般,无情地砸向他的农田。他之前铺设的塑料布,在如此猛烈的冰雹冲击下,显得那样不堪一击。
“撕拉!”“砰!”冰雹毫不留情地砸穿了防护层。脆弱的塑料布瞬间被砸出一个个窟窿,冰雹直接落到幼苗身上,将它们无情地砸断、砸扁。林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在泥石流和蛙灾中幸存下来的幼苗,在冰雹的猛烈攻击下,瞬间变得七零八落,彻底“绝收”。
他冲上前去,试图用身体护住几株幼苗,但冰雹砸在他的身上,带来一阵阵剧痛。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已经尽力了,他观察了云层,制作了防护,却依然无法抵挡大自然突如其来的暴怒。
他将这次“云图耕法”的失败,包括“观察暴雨云移动规律,提前覆盖塑料布防雨,但局部突发冰雹砸穿防护层(幼苗绝收)”的惨痛代价,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末世的极端天气,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
林羽站在被冰雹摧残的农田前,心如死灰。他的食物储备已经因为之前的灾害而锐减,这次幼苗的绝收,无疑让他面临更大的饥荒威胁。他必须立刻找到更有效的防护措施。
他再次陷入了沉思。普通的塑料布无法抵御冰雹,他需要一种能够缓冲冲击力的材料。他想到了之前用来铺设床铺的“稻草”。稻草虽然易燃,但其蓬松的结构却能有效缓冲冲击。
他决定尝试“双层布夹稻草缓冲”的防护方法。他将收集到的稻草均匀地铺在两层塑料布之间,然后用藤蔓将塑料布的边缘紧密地缝合起来,形成一个厚厚的“稻草夹层”。
这个“稻草夹层”防护网,比单纯的塑料布笨重了许多,制作起来也更加费时费力。他需要更多的稻草,更多的时间来编织和缝合。这意味着他的“成本增加”,他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当又一场冰雹来临时,林羽迅速将这些“稻草夹层”防护网覆盖在幼苗上方。冰雹再次猛烈地砸下,发出沉闷的声响。林羽站在一旁,紧张地观察着。
这次,防护网承受住了冰雹的冲击。虽然有些地方的稻草被压扁,塑料布表面也留下了一些凹痕,但防护层并没有被完全砸穿。当冰雹停歇后,林羽小心翼翼地移开防护网,惊喜地发现,大部分幼苗都幸存了下来!它们虽然有些被压弯,但并没有被完全摧毁。
他进行了一次粗略的统计,发现经过这种改进的防护,幼苗的“存活率提升至60%”!这个数字让林羽感到一丝希望。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至少他找到了一种能够有效抵御冰雹的方法。
他将这次“云图耕法”的改进方案,包括“双层布夹稻草缓冲,成本增加但存活率提升至60%”的成果,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末世灾害,并最终找到创新解决方案的真实写照。
这次对冰雹的应对,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极端天气防护的深入探索和实践。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预警,而是主动地设计和制作更具韧性的防护措施。他用自己的双手,为他的农田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然而,成本的增加和存活率并非百分之百的现实,也提醒着他,这场与自然的斗争远未结束。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60%的存活率依然意味着40%的损失。他开始思考,是否能找到更轻便、更坚韧的材料来制作防护层?比如,一些具有特殊缓冲能力的变异植物纤维,或者废墟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合成材料。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构建一个可升降的防护棚,在恶劣天气时能够迅速收起,那将是更高效的防护系统。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冰雹之外的其他极端天气,比如干旱、沙尘暴等。他知道,末世的天气越来越复杂多变,他需要一套更全面的气象预警和防护体系,以确保农田的持续稳定产出。他甚至考虑,是否可以利用山洞的天然屏障,在山洞内部或半开放区域开辟一些“温室”,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避免外部天气的直接影响。
林羽深知,末世的日常耕耘并非平静。平静的表象下暗藏着生态失衡、资源短缺与外部威胁的隐患。他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更不能被眼前的规律化生活所迷惑。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进化。而那面记录着他所有失败与成功的“败者之碑”,将永远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是他在这条孤独求生之路上的指引明灯。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只要他心中有希望,手中握着智慧,他就能在这片废墟之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