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暴雨将农田变成了泥潭,辛勤耕耘的土豆几乎尽数被泥石流掩埋,竹筒排水渠的紧急搭建也只能缓解表层积水,无法挽回深陷泥沼的作物。那份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感,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林羽心头,但绝望并没有让他放弃。在末世中,每一丝希望都值得拼尽全力去争取。他知道,即使只剩下一线生机,他也要将那些被泥浆吞噬的土豆抢救回来,哪怕一点点,也能为他带来生存下去的底气。
雨水暂歇,阳光终于穿透厚重的云层,洒向被冲刷得面目全非的山谷。原本整齐的田地,此刻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泥潭。浑浊的泥浆深不见底,偶尔露出几株被冲断的作物残骸。林羽站在泥潭边,焦急地打量着。他知道,泥潭深处,还有他赖以生存的土豆。
直接踩进泥潭是不可能的,泥浆深浅不一,一旦陷进去,他很可能无法自拔。他需要一个能够浮在泥浆上,并且能够承载他重量的工具。他想到了“筏子”。
林羽立刻开始寻找材料。他把目光投向了山涧边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枯死树干。这些树干虽然不粗壮,但胜在轻盈。他用石刀砍下几根长度相近的树干,又从废墟中搜集了一些韧性极佳的藤蔓和几块破损的塑料布。
他将三根粗细适中的树干并排摆放,用藤蔓一圈圈地将它们紧密地绑扎在一起。为了增加浮力,他将塑料布展开,用藤蔓将其包裹在树干的下方,形成一个简易的“气囊”结构。他知道,塑料布虽然破损,但只要绑扎得足够紧,依然能提供一些额外的浮力。
经过一番费力而细致的劳作,一个简陋的“浮筏”终于呈现在他面前。它看起来有些笨重,但至少能够在泥潭上漂浮。林羽将一些空置的陶罐和一把挖土的工具绑在筏子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浮筏推入泥潭。
泥浆发出“噗嗤”的声响,浮筏晃晃悠悠地载着他,一点点地滑向泥潭深处。林羽跪在筏子上,双手撑着泥潭表面,小心地控制着平衡。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希望。
泥潭底部是淤泥和碎石,每一次桨动都异常艰难。筏子在泥浆中缓慢前进,林羽的目光紧盯着水面,寻找着土豆可能存在的痕迹。他看到一些土豆藤蔓的顶端露出泥浆,便立刻划过去,用手小心地拨开泥浆,试图将土豆挖出来。
然而,泥潭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有些地方泥浆很浅,土豆很快就能挖出。但有些地方,泥浆却深不见底,稍不留神,筏子就会倾斜。
在一次试图挖取深层土豆时,林羽的重心突然向一侧偏移。筏子猛地一歪,他脚下的泥浆瞬间涌了上来,冰冷而粘稠。他感到身体失去平衡,整个人向泥潭中倾斜。
“不好!”林羽心中一惊,他下意识地伸出手臂,试图抓住筏子的边缘,但手下一滑,整个人都浸入了冰冷的泥浆中。
泥浆瞬间没过他的头顶,冰冷、粘稠的泥沙涌入口鼻,呛得他几乎窒息。他拼命挣扎,手脚并用,试图从泥浆中浮出。他感到自己仿佛被一只巨大的手紧紧抓住,无法动弹。死亡的恐惧在一瞬间将他笼罩。
“不能死在这里!”一个强烈的求生欲望在林羽心中爆发。他用尽全身的力气,猛地向上蹬腿,双手在泥浆中拼命划动。终于,他的头从泥浆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喘息着,咳嗽着,吐出嘴里的泥沙。
他狼狈地爬上浮筏,身体被泥浆覆盖,显得格外狼狈。筏子依然在泥潭中摇晃,但他已经顾不得许多。他用颤抖的双手,重新调整了筏子的重心,确保它能够稳定地浮在泥浆上。这次惊险的遭遇,让他深刻认识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他的生命是如此脆弱。
尽管遭遇险情,林羽却没有放弃。他强忍着恐惧和身体的不适,继续在泥潭中搜寻。他知道,时间不等人,这些被泥水浸泡的土豆,腐烂的速度会非常快。
他将每一个找到的土豆都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放入绑在筏子上的陶罐中。他的双手早已被泥浆浸泡得发白,指甲缝里塞满了泥沙。汗水和泥水混合在一起,模糊了他的视线,但他依然坚持着,直到再也找不到任何一颗土豆。
当林羽终于将浮筏划回岸边时,已是黄昏。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将陶罐从筏子上搬下来。经过清点,他惊喜地发现,这次冒险的抢收,竟然为他救回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土豆!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这绝望的时刻,这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然而,这些被泥水浸泡过久的土豆,表皮已经变得湿润而柔软,有些甚至出现了轻微的腐烂迹象。林羽知道,它们无法像之前那样直接储存。为了防止它们继续腐烂,他必须立刻进行处理。
他将所有抢救回来的土豆都切成了薄片。然后,他将这些土豆片小心翼翼地平铺在山洞内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岩石上,进行风干处理。他希望通过风干,能够最大限度地去除水分,抑制霉菌的生长。
经过数日的风干,土豆片变得坚硬而干燥。它们虽然成功避免了腐烂,但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们的“发芽率”几乎完全丧失了。这意味着,这些土豆片只能作为食物食用,无法再作为种子进行播种。这无疑是林羽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巨大损失。
他将这次“浮筏抢收”的惊险经历,包括“用树干和塑料布绑扎成筏,冒险划入泥潭抢收残存土豆(筏子倾斜险溺水)”,以及“收获:救回1\/3土豆,但因浸泡过久需切片风干(损失发芽率)”的代价,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自然灾害,并为之付出代价的真实写照。
这次在泥潭中的抢收,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开始更加主动地与自然灾害抗争。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承受损失,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即使这意味着冒险和付出健康的代价。救回三分之一的土豆,虽然是巨大的胜利,但损失发芽率也提醒他,灾害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仅仅依靠临时的浮筏和风干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的防洪问题?比如,在农田周围修建更高的挡水墙,或者将农田转移到地势更高的区域。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土豆之外的其他作物在灾害后的恢复问题。他知道,每种作物对灾害的抵抗力不同。他需要一套更全面的灾后恢复方案,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性。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培养一些耐水淹的变异作物,那将是更长远的解决方案。
林羽深知,末世的日常耕耘并非平静。平静的表象下暗藏着生态失衡、资源短缺与外部威胁的隐患。他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更不能被眼前的规律化生活所迷惑。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进化。而那面记录着他所有失败与成功的“败者之碑”,将永远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是他在这条孤独求生之路上的指引明灯。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只要他心中有希望,手中握着智慧,他就能在这片废墟之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