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内的试验田,在林羽不懈的努力下,已然成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洁净的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特有的芬芳,明亮的尸油灯芯将洞穴深处照得如同白昼,那些曾经被盐毒和腐烂困扰的作物,如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尽情舒展着翠绿的叶片。林羽每天穿梭其中,观察着每一株作物的生长,他深知,这片小小的农田是他在这末世中唯一的希望。
然而,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一个新的难题逐渐浮现——土壤中依然存在的微量毒素和腐殖质的累积。尽管他已经通过活性炭和稀释“岩汗”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土壤污染问题,但一些顽固的、肉眼不可见的有害物质,以及植物残骸和废弃物分解不彻底留下的腐殖质,仍然像定时炸弹般潜伏在土壤深处,随时可能爆发,影响作物的长期生长。林羽知道,单凭物理和化学手段,很难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他需要一种更自然、更持续的力量,一种能够深入土壤,分解毒素,并转化养分的“生物工厂”。
他回想起末世前关于生态农业的知识,其中提到了“土壤工程师”——蚯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却是土壤肥力和健康的守护者。它们通过吞食土壤和有机碎屑,将其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排泄物,同时还能疏松土壤,改善透气性。林羽认为,引入蚯蚓,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毒素和腐殖质堆积的问题,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循环。
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林羽立刻行动起来。他沿着山洞外的湿润地带,仔细翻找着腐烂的树叶和潮湿的泥土。经过一番努力,他惊喜地在一些腐朽的木头下方,发现了扭动着身体的蚯蚓。它们深褐色的身躯在林羽的手中蠕动,带着泥土特有的腥味。林羽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收集到陶罐中,如同对待珍贵的宝藏一般。
回到山洞后,林羽将这些蚯蚓小心翼翼地放养到试验田的土壤中。他观察着它们在泥土中钻进钻出,留下一个个细小的孔洞,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想象着这些小小的生命,正在默默地工作,分解着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为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为了给蚯蚓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他还特意在土壤中混合了一些腐烂的落叶和植物残骸,作为它们的食物来源。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新的问题就出现了,而且是林羽始料未及的。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蚯蚓,非但没有像预期那样在土壤中活跃起来,反而变得异常躁动。它们扭曲着身体,拼命地向上钻,试图逃离土壤。林羽感到不解,他检查了土壤的湿度和温度,都在适宜的范围内。他仔细观察着蚯蚓的挣扎,突然发现,它们的身体表面,似乎附着着一些细小的白色晶体。
盐分!林羽的心猛地一沉。他回想起之前解决盐毒复发时,通过碎石筑高垄作畦来隔离盐层。尽管他已经尽力控制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但山洞内的水资源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盐度,再加上洞顶渗水的稀释利用,土壤中仍然累积了微量的盐分。对于植物来说,这种盐度可能在可承受范围内,但对于对盐分极其敏感的蚯蚓来说,却如同剧毒。它们无法忍受盐分的刺激,正在拼命地逃离这个对它们而言致命的环境。
看着那些拼命挣扎,最终干瘪死去的蚯蚓,林羽感到一阵沮丧。他意识到,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链条。蚯蚓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生物分解”的策略。他不能强行让不适应环境的生物来工作,他需要找到一种能够适应山洞内微盐环境的替代者。
他再次回到“耻辱墙”前,在“土壤改良”和“生物分解”的分类下,添加了新的记录:“引入蚯蚓——被盐分逼逃”。他知道,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耻辱墙”就是他最好的老师。他开始回忆末世前接触过的其他土壤生物,那些生活在潮湿、甚至有些贫瘠环境中的小家伙。
突然,他的目光被墙壁上,关于潮湿和霉菌的记录所吸引。潮湿,这让他想起了在末世前,那些常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出现的“潮虫”,或者叫“千足虫”、“鼠妇”。它们通常生活在腐烂的木头下、石缝中,以腐烂的植物残骸为食。更重要的是,它们似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甚至能忍受一些不利的环境。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林羽再次走出山洞,沿着洞穴边缘那些阴暗潮湿的石缝和腐朽的树桩,仔细寻找。没过多久,他便发现了一些灰褐色、身体呈椭圆形、背部多节、遇到危险会蜷缩成一团的小虫子——正是千足虫!这些小家伙对盐分的耐受力似乎远超蚯蚓。他小心翼翼地捕捉了数百只千足虫,将它们带回山洞。
回到试验田后,林羽将这些千足虫小心翼翼地放养在土壤中。他观察着它们在泥土中爬行,钻进腐烂的落叶和植物残骸中。这一次,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耐心观察。几天过去了,千足虫并没有出现像蚯蚓那样的挣扎和逃离迹象,它们似乎很适应这里的环境,开始在土壤中活跃起来,啃食着那些腐烂的植物残骸。
林羽欣喜若狂。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这些千足虫,虽然不如蚯蚓那样被广泛认为是“土壤工程师”,但它们在分解有机质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开始系统地研究千足虫的生活习性,为它们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他定期向试验田补充腐烂的树叶和植物残骸,作为千足虫的食物来源,并确保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但又不能过湿,以免再次引发霉菌问题。
随着千足虫群落的建立,林羽发现土壤的状况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原本板结的土壤变得更加疏松,透气性更好。最重要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分解速度明显加快,那些残留的植物残骸被迅速地分解。而作为分解的产物,千足虫的排泄物也开始累积。林羽仔细观察这些排泄物,它们呈细小的颗粒状,颜色较深。
他灵光一闪,末世前他曾了解到,某些真菌能够分解腐殖质,并将养分释放到土壤中,供植物吸收。而千足虫的排泄物,富含有机质,正是真菌生长的绝佳温床!这让他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一个在末世中可以循环自给的生物系统。
林羽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那些能够分解有机质的真菌。他在山洞内一些阴暗潮湿、有腐木的地方,发现了少量白色的、如同棉絮状的真菌菌丝。他小心地采集了一些菌丝,将其混入千足虫排泄物富集的土壤区域。
奇迹再次发生。在千足虫的排泄物和适宜的湿度环境下,这些真菌菌丝开始迅速蔓延,将排泄物和土壤中的腐殖质包裹起来,进行分解。随着真菌的生长和分解作用,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明显提升,幼苗的生长速度也进一步加快,叶片更加肥厚,茎秆更加粗壮。
林羽终于建立起了一个在末世中可行的“生态链”:千足虫分解腐烂的植物残骸,产生富含有机质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为真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真菌分解排泄物和腐殖质,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这是一个完美的生物循环,一个自给自足的“菌链求生”系统。
他将整个“菌链求生”的流程,包括千足虫的养殖方法,真菌的培育条件,以及如何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了他最重要的“生存百科全书”,记录着他在这片废土上,从一个普通人蜕变为一个末世求生专家的全部历程。
这次成功的经验,让林羽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意识到,在末世中,人类并非孤立无援,自然界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自愈和循环能力。只要我们能够观察、理解并加以利用,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找到生存的希望。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这个“菌链”虽然有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千足虫的数量如果失控,可能会对作物造成损害;真菌的种类也需要进一步筛选,确保它们不会对植物产生负面影响。他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个生态链,使其更加稳固和高效。他尝试在不同区域引入不同种类的千足虫和真菌,观察它们的适应性和分解效率,力求找到最完美的组合。
此外,林羽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物世界。他想知道,除了千足虫和真菌,是否还有其他生物能够加入这个生态循环,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比如,一些能够捕食害虫的益虫,或者能够固氮的微生物,这些都可能是他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他甚至开始尝试在山洞外寻找更多的生物样本,扩大他的“生物库”。
林羽深知,末世的生存挑战是无止境的。每一个解决的问题,都可能引出更深层次的矛盾。他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更不能被眼前的微小成就所迷惑。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进化。而那面记录着他所有失败与成功的“败者之碑”,将永远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是他在这条孤独求生之路上的指引明灯。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只要他心中有希望,手中握着智慧,他就能在这片废墟之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存传奇。